01.22 微信開啟2018商業化的四駕馬車

微信開啟2018商業化的四駕馬車

曾在某媒體上看過一句描述張小龍與騰訊的關係十分到位的話:張小龍確實是微信之父,但是微信前面,還有一個騰訊

這句話背後的無奈是,當極度產品理想主義的張小龍,在面對騰訊的商業化期望壓力下,駕馭著座下微信這匹良駒,卻也不得不夾腿驅趕,忍痛馳騁。怪只怪,社交屬性為核心基礎的微信,沒有“無需揚鞭自奮蹄”的商業化潛質,不得不用一些臃腫化的商業外化功能,來回報其“馬槽”上的巨大“食量”。

2018微信公開課已然落幕,而這次爆料的乾貨密集程度,可能沒有達到多數人的期待,畢竟這是一款已經發展了七年之久的產品了。而也正是因為其進入成熟期之後所展現的疲態,進一步彰顯了其身上所負擔的沉重的商業化壓力,微信商業化的前景藍圖,也隨之呼之欲出。

接下來所提到的所有微信可能的商業化方向和佈局,並未經過縝密的證實,拋磚引玉,僅供此領域的廣大關注者思考。

微信在公眾號的產品動作一直不曾中斷,包括最近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到的,將推出針對運營者的App工具。儘管張小龍在會上所透露出的風聲,僅僅是對微信運營者native化的app的包裝,但是更符合邏輯的一種猜測是,這個主業務為公眾號的app必將承載更多的功能,而最值得自媒體關注的主要是以下兩個功能:

內容推薦和短內容

其實,微信早在上一個大版本的迭代中,就推出了“看一看”這一基於推薦機制的內容展示形態,而且背後根本的動因,在於長期發展之後,微信公眾號內容的臃腫和良莠不齊。當信息量增加,導致優質內容的選擇成本“水漲船高”後,平臺方的運營策略將會是影響用戶體驗的第一要素。所以“看一看”這一功能完全平移到公眾號app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微信開啟2018商業化的四駕馬車

而在關於短內容的產生上,app的出現也會助推公眾號生態向前邁出大的一步。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到,公眾號只能寫長文章是一個遺憾,而如果是一個手機裡的app的話,用戶用手機做創作,便是一件更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據此不難猜測到,公眾號app很有可能會切入到類似於微博、短視頻等短內容平臺的業務領域,屆時公眾號將會完成單位內容的長度下探,向多維度的內容巨頭髮起一場不大不小的戰役。

如此看來,騰訊想對今日頭條的覬覦,從未死心過。

而與公眾號“本是同根生”的微信企業號,似乎也到了發展的最好時候。2016年8月17日,微信企業號,註冊用戶超過2000萬,而這卻僅僅是其孩童時期的樣子。彼時的微信正在大力貫徹“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的三駕馬車發展戰略,四個月後,騰訊官方正式宣佈企業微信與微信企業號合併,同時宣稱無企業微信的用戶量達到3100萬,並於第二年的年初完成了品牌的統一。

SaaS的市場上,向來不缺少民間的高手。不過企業微信真正所擔心的,不過只有釘釘這一個對手而已。上線1075天的釘釘,完成了用戶量破億的小目標,並且在2018年的CES展上,高調宣稱進軍海外,揚言要做十個億的總用戶。站在騰訊的立場上,於狙擊於變現,發展企業微信都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已然在用戶量發展的路上落後於釘釘的企業微信,相信2018年會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邁出先探性的一步。

一箭雙鵰的小程序

騰訊內部有無數個開發失敗了的產品,但至少現在,小程序還算不上其一。

多數人關注到了小程序的百度指數在經歷了2017年1月9號上線初的“擎天一柱”後的迅速坍塌,但很少有人持續關注到,小程序的關注度一直以穩定的速度升溫,而這也反映到了百度指數的變化上。驟熱驟冷之後緩慢升溫,這才是一個現象級產品或服務應該表現出來的樣子。

微信遊戲小程序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小程序讓人更容易記住的標籤是“O2O”。

張小龍“用完即走”的產品邏輯,衝擊了中國絕大多數產品經理的認知。而彼時中國的產品經理教父心中的小程序形態錨定的是工具和O2O的“類服務”產品,這樣的產品對待用戶的運營策略理應是“pull”而非“push”。

而有趣的是,除了小程序剛亮相的眼球期,張小龍似乎從未再大肆宣講過其“用完即走”的產品設計基礎理念。儘管小程序在用戶體驗考量上一直小心翼翼,但是我們也越來越看到了小程序做了諸多類似不斷開放開發能力甚至貢獻微信的推送支持的俗套行為,連微信首頁的下拉交互都給了小程序做入口。要知道,這一超大流量入口上一次“臨幸”的功能是小視頻拍攝,只是那個時候微信對小視頻的場景定義曖昧不清,轉而將這塊市場“拱手”讓出。或許騰訊現在看到諸如快手、抖音等借風口之力的告訴發展,內心會有說不出的感慨吧。

回到正題。以小程序目前的發展情況,至少對於“低頻服務是否還需要app”這一命題,給出了還算及格的新的定義。一直被微信“餵奶”的京東,搭上了小程序的快車升級,而一直隱藏在“錢包”裡的微信“寶寶”們,“撥開雲天見日明”的日子,似乎不遠了。

在2018微信公開課中,3億用戶的跳一跳給了業內外人士帶來了強大沖擊。儘管微信首頁持續下拉的菜單中寫明瞭“這不是入口”的提示,然而微信官方卻一直有意無意甚至於自自身不斷投入資源開發小程序,來強化其未來價值。微信小遊戲這一小程序,除了炫技般的展示了小程序開發自由性之高,更像是對國內遊戲廠商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暗示。這很難不讓人有“PC平臺TGP,移動平臺有微信遊戲”的騰訊遊戲聯運藍圖。

有了“服務+遊戲”的一箭雙鵰,縱使在被外界看衰未來戰略功效,小程序都將在微信商業化佈局中發揮出中流砥柱作用。

先講一個笑話。微信之父張小龍在2018微信公開課PRO上,說自己不知道信息流是什麼。

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往小了說,這說明張小龍對市面上主流的信息流產品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而往大了說,微信很有可能依託其強大的社交數據能力,進而推出不傷害用戶體驗下最好的信息流產品——不知道XX是什麼,這一向是顛覆者的豪言壯語。

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信息流定義來審視微信的內部功能結構,會發現微信內部最合適的信息流坑位,一類是還在上線青春期,基於弱關係的“搜一搜”和“看一看”;另一類是已然沉澱成熟基於強關係的微信朋友圈。回想當時“搜一搜”和“看一看”剛上線的時候,一張拳打頭條腳踢百度的標註圖傳遍網絡。如今八個月的時間過去,這兩個波瀾不驚的兄弟仍然安靜地躺在微信的“發現”Tab裡,頭頂“朋友圈”,腳踩“小程序”,順便還在給騰訊視頻,知乎等一干兄弟輸送著價值連城的流量。

即便在這樣的處境下,我們仍然會堅信2018年的微信會走上信息流產品升級之路。而如此判斷的原因,一方面是基於公眾號戰略佈局中內容推薦機制的引入,而另一方面是如今主流信息流產品變現能力的自證。其實早在“搜一搜”上線之初,微信官方就內測過通過搜索為商家小程序提供入口。在新的一年裡,隨著微信公眾號app的開發成熟以及小程序市場的繁榮穩定,“搜一搜”連接小程序承載的服務與娛樂,“看一看”連接優質內容的推薦分發甚至於付費,這或許是微信社交場景以外最有力的雙輪驅動。

廣告營收VS用戶體驗

不得不說,得益於張小龍極度剋制的產品堅守,廣告業務的引入並沒有對微信產生坍塌式的用戶體驗衝擊——在此對MIUI7點名批評。然而有利則有弊,在此背景下,商業化絕對收入的慘淡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了。也因此,騰訊在公佈財報的時候,所採用的小手段是,不把微信廣告的收入單獨拆開報告。關於最後的面子這一點,大家彼此還是心照不宣的。

然而對於一個作用日活7億量級流量的超級app來講,如果它想拉下臉來“全心全意”的做廣告,想必是不會輸給任何一家廣告驅動型的商業化app的。在這一點上,騰訊的老冤家今日頭條,早就做出了最好的模範表率作用。

據騰訊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微信在商業化廣告上的表現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收支平衡。考慮到微信7億月活的強大資源內耗,推測微信廣告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在幾十億的量級——這是一個並已經相當理想的數字了。據Zenith發佈《全球30大媒體主》報告顯示,百度2016財年廣告業務總收入為645.25億,佔其總營收的91%。而在這個榜單上,一向以廣告為長的騰訊屈居第14位,其2016財年的廣告總收入為268.7億元,佔騰訊總收入的18%。換句話講,未來微信廣告業務的增長,很有可能直接影響騰訊財報上關於廣告營收數字的變化。

微信開啟2018商業化的四駕馬車

而正如前文所提到,基於對公眾號、小程序生態未來的高期望,未來微信廣告的探索維度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隨著傳統PC平臺強勢流量的式微,社交廣告的效果導向性會變成越來越多廣告主的擁躉,廣告時代的下一個更迭或許即將到來。

公眾號,小程序,信息流,社交廣告,這很可能是2018微信商業化四駕馬車的雛形。經歷了2017年底網易遊戲的截胡,騰訊一定會更加加強在傳統強勢業務上的專注。又或許,從2017年年末關於“吃雞”的遊戲攻防戰中,騰訊收穫的經驗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產品能力向來是其強化基因,而我個人堅信,

數據主義的背後,一定需要產品理想主義的支撐,美好未來社會的構建,絕不是來自全量用戶的平均選擇,而是來自開創者們一騎絕塵的洞見。這樣的角色,無論是哪一公司來扮演,都自當應得社會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