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國資接盤現新模式 明股實債繫上安全帶

A股市場國資入股民企大潮依然洶湧,其方式也日益多樣化。除股權轉讓、增資入股、1元或0元象徵收購、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債務重組+協議轉讓等以外,近期又出現了一種增資入股後回購的明股實債新型合作模式。

9月18日晚間,廣譽遠公告,實控人郭家學、東盛集團當天與新疆中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泰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泰集團擬通過增資擴股及受讓東盛集團原股東股權等方式重組東盛集團,完成後,中泰集團將持有東盛集團35%股權,成為東盛集團單一第一大股東。不過,郭家學及其妻子王玲、兄弟張斌合計持股仍佔東盛集團總股本的65%。

中泰集團作為國有獨資公司,其入股條件除了要求郭家學將東盛集團除廣譽遠之外的資產、負債均予以剝離以外,還可選擇以優先股形式介入,享受固定收益,並在投資10年後,可選擇股權被郭家學回購等方式退出,郭家學及東盛集團給予中泰集團相應的資金收益。

目前二者合作的最終版本尚未出爐,僅從公告內容看,如果中泰集團選擇優先股,並在10年後選擇被郭家學回購退出,則中泰集團入股東盛集團就是一次類似明股實債的交易。

無獨有偶,同日顧家家居也發佈類似公告,具浙江國資背景的奮華投資通過增資方式 獲得顧家集團20%股權,並明確注資到位後5年內,由實控人或其指定方將回購相應股份,承擔奮華投資所投顧家集團股權的遠期受讓義務,受讓股權價值為全部增資款和約定的利息(利息按預期年利率10.1%確定)之和減去分紅款。該公告即明確了這次交易屬於明股實債的性質,即名義上是股權投資,實際上是債務融資。

據查閱,明股實債並非法律概念,而是投融資實踐中發展出來的一種創新投資方式,投資人出於為避免風險,不追求權益性高收益,僅要求具有債權投資的固定回報。該模式曾一度在資管業務、私募基金、PPP項目等投融資領域被大量運用,去年以來監管部門陸續加強去通道、降槓桿,明股實債模式在諸多業務領域都呈大幅收縮狀態。

近期,在國有資本進駐A股的過程中,明股實債的例子再度出現,也是出於現實的需要,一方面有助於解決民營資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國有資本投資的安全與保值增值。

截至目前,包括國資委、地方政府、中央事業單位在內的“國資系”主體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近30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不過,隨著股市動盪,不乏前期介入的國資已暫時被套的例子。

8月16日,科陸電子實控人饒陸華與遠致投資完成股權轉讓的過戶,饒陸華以6.81元/股轉讓1.52億股股份給遠致投資,9月26日公司收盤報5.8,目前致遠投資仍賬面浮虧15%;四川發展8.27億元受讓新築股份16%股份,轉讓價格7.91元/股,最新被套逾兩成,而江西國資委旗下的江旅集團溢價五成受讓國旅聯合的14%股份成新實控人,當時轉讓價為8.29元/股,而公司最新股價只有4元多,相比轉讓價幾乎腰斬。如果後續相關考核要求進一步加大,則國資對於所投項目的安全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