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數1億粒米的“創新作業”,不要也罷

新學期剛開始,孩子們的作業再次成為熱門話題。9月6日,佛山家長群裡瘋狂轉發一份“奇葩”作業,佛山某小學數學老師佈置的四年級作業竟然是“數1億粒米”,這可讓家長和網友們都傻了眼。(9月7日《廣州日報》)

廣東佛山某小學教四年級數學的蘇老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後作業是數一億粒米,還讓家長督促孩子完成,這一奇葩作業引發廣泛熱議。作為一名從教30年的老教師,筆者以為,這種折騰學生和家長的“創新作業”,不要也罷。

因為這種作業暴露的是教師作業佈置的隨意性。報道中提到,因為學生剛剛學完第一單元《億的認識》,教師通常會佈置一些數學實踐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可是蘇老師卻腦洞大開,讓學生回家數一億粒米,並明確要求“一粒一粒地數。”按照網友的推算: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即一年共有365*24*3600=31536000(3千萬秒)。如果一個人每秒鐘數3個數,不吃不喝不睡,理論上從1數到1億需要一年時間。這說明蘇老師自己對億究竟有多大完全沒有感覺,想當然地佈置了一道課外作業。難怪網友“天馬行空 獨來獨往”吐槽說:這位老師你本身就沒有“億”的概念,還讓學生帶到學校,呵呵!

讓學生數一億粒米,也說明教師備課不充分。從道理上說,教師佈置的課後作業,自己都要事先做過,這樣才能做到對作業難度、學生完成作業時間等作出正確評估。蘇老師讓學生數一億粒米的“創新作業”,絕對不是教材後面現成的作業,而是蘇老師拍腦袋想到的“創新作業”, 如果蘇老師事先一粒一粒數過米,大概也不會佈置這麼奇葩的作業。她絕對沒有想到,如果去一粒一粒數米,600粒米左右為50克,1億粒米=166666*600粒米=166666*50克=8333.3千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計算,起碼要833袋大米。別說扛回學校了,學生家裡根本沒有這麼多米呀。如果第二天蘇老師班上的學生家長大車小車往學生送米,這畫風是不是很滑稽?對億的認識就這麼折騰人,以後讓學生認識兆、京、垓、秭等概念,如再讓學生數米,那不要出人命嗎?

教師讓學生做一些實踐性作業,這個初衷沒有錯,但一定要考慮作業的現實可行性和實際意義,確保作業是在學生現有能力範圍內。作業搞點創新也無妨,但一定要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慎重考慮。網友“1234”說:“自己都不知道一億粒米重量,不配當數學老師;犯錯連承認的勇氣都沒有,不配當老師!”話雖偏激,但理還真是那個理兒。

在如何教孩子認識億的概念方面,佛山的家長莫女士的創新做法就可圈可點:“我會引導孩子,先讓她數100粒米或1000粒米,然後稱一下重量,按這個重量類推出1億粒米,讓她對1億有個直觀的認識就可以了。”這一做法的效果就比蘇老師讓學生一粒一粒數米好得多。

數1億粒米的“創新作業”,不要也罷。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