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陈三姑办学记

【风浪读志 陈三姑办学记】旧志记载女性,多以贞节烈孝为主,且有姓无名。但也不尽然,偶有才徳俱佳,才行高秀的,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其事迹。清末民初时,舒城有一位女子,人称 “陈三姑” ,光从这个“三姑”名号来看,我们就觉得这个女子极富传奇色彩,不得了,不简单。当时县城内只要说起三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她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名和字都挺有诗意和美感的。陈三姑,名幻,字梦如。她人长得漂亮,“兰姿玉质,秀韵天成”,时人戏呼为“小牡丹”。她思想超前,从小授业于沙埂陈中一。陈中一老师 “才华清越”,能顺应新时代,富有新思想。三姑深受其影响,并且学习用心,成绩很好,后考入“两江师范学堂”,与鉴湖女侠--秋瑾交好。 三姑长大后,张曙东“惊其艳,慕其才”,于是对其展开猛追之势,终得美人归。三姑出嫁之日,全城轰动,婚宴盛极一时。张家家产殷实,为后期三姑办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舒城人自古重教,清末变法求新,大力提倡新学,“舒改书院为学堂,实先他县越五、六年”。但是,当时全县却无一所女子学堂。于是,三姑想以私资兴创一所女子学堂,提出这一想法后,丈夫张曙东非常赞同她,并大力支持。三姑说干就干,立即启动选址,开始筹建工作,在县城云路街一处公地上,修建了数十间平房,作为教室。学校挂牌为“舒城女学”。三姑自为校长,聘请王乾九专司教务。但在当时,风气闭塞,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深入人心,有钱有势人家,都告诫家里女子不要出闺门。所以,“舒城女学”的招生出现了困难,“苦无一人入学”。但是困难是难不住三姑的,三姑有的是钱,况且,她办学图的也不是赚钱。三姑于是自己出学费,很快就招收了33名贫苦农民家的女子入学,于当年3月5日,开班进行授课。办学的第二年,社会风气稍开,逐渐有人主动送女入学了。又过了几年,女子学堂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有学生100多人了,而且境内的一些名门淑女,也乐于前往女学读书。 1920年,三姑在县城,再创全县女子天足会,天足会是一个禁止妇女缠足,提倡妇女放足的民间社团组织,各县区都有建立了分会。县内绅士因为三姑创办女学的伟大成绩,在经费上,也多给予资助。首先响应天足会放足的,主要是舒城女学的学生,随后广及四乡。三姑由此声名远播。 1922年,三姑在县城再建我县历史上第一所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舒城女子蚕桑职业学校。那些在舒城女学毕业的学生,无力赴外地深造的,都可以进入蚕桑学校就读,接受职业教育。蚕桑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的纺织技能。学校拥有纺纱机30部,织布机15台,都是三姑和丈夫出资购买。 三姑办学非常投入,为争取蚕桑学校校官经费补助,1924年间,与时任县知事鲍庚和教育局长王仁峰产生矛盾,先后多次赴省府安庆控告,照现在说法,因不符合政策规定,没有如愿。后又与继任蔡姓县知事产生隔阂,又反映情况到中央,丈夫张曙东飞函制止其上访行为,但无奈三姑秉性刚愎,遇事独断独行,听不进丈夫意见。最后从南京铩羽归来。丈夫张曙东非常生气,再没有让其进家门了。后蚕桑学校解散,舒城女学也为县政府收购,改名为“舒城县立云路街女子小学。”三姑事业,至此一无所有。 丈夫张曙东暮年生病,三姑想回家探视,被拒。直到丈夫去世,才被允许回家瞻仰丈夫遗容。三姑晚年一人居住在其一手创办的蚕桑学校后面的宿舍,杜门穷巷,喜欢谈论禅理佛法,于1945年去世。 王国璠先生对陈三姑有极高评价:“三姑以巧慧之资,得风气之先,独力创办女学。其心良苦,其志可嘉。……吾乡今日谈女子教育者,仍无不一致推崇三姑开创之功”。

舒有才女名陈幻,重教兴学责任但。虽为巾帼不输男,风骚独领美名传。(吴道良)

注:1、张曙东:字凌如。光绪初年,任职西川监运使司同知。辛亥革命后返乡,主管本县赋税政务。2、陈三姑:一轮《舒城县志》记作“程梦如”。国璠老先生《故乡耆旧录》记作“陈梦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