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吳忠金積堡舊事


吳忠金積堡舊事

金積堡示意圖

金積堡,今為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位於吳忠市區西南8公里處,銀(川)(涼)公路西側,吳(忠)(銅峽)公路和金(積)(橋)公路交會處,秦壩關黃河渡口南岸。

金積鎮今雖只是吳忠市利通區所轄的一個鄉級鎮,但在歷史上卻是城堡規模、行政建制、軍事地位、經濟商貿繁華程度等各個方面知名度,都遠在當時的吳忠堡之上,是聞名遐邇的西北重鎮。

01

金積堡明代屬靈州千戶所13屯堡之一,其城堡始建於何時已無考。

1987年編印的《吳忠市地名志》一書的“歷史建制沿革”篇中說:“西夏還大築堡寨,‘安置百姓,守土有責’。在吳忠境內的金積堡似為當時所築。”

按此說,金積堡古城堡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金積堡在元代屬靈州,明代屬靈州守禦千戶所,後改屬寧夏後衛(衛所在今寧夏鹽池),清初仍屬寧夏後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靈州。

金積堡之得名眾說不一,一說以所依金積山(今牛首山)而得,一說以其境黃河淤積土地肥沃,猶如“積沙孕金”而得。

原金積堡因系土築城堡,至清代同治年間,原城堡已崩圮坍塌無狀而廢棄。清同治初年爆發的西北迴民抗清鬥爭中馬化龍於金積堡古城堡西南約一里處“築城浚池”,修築一大的城堡。

同治九年(1870年),即對在戰爭中嚴重損壞的金積堡城堡的舊址進行了修殘補缺,並將戰爭中流離的百姓招徠回鄉在此安置。

當時保生寨大概情形是:城牆高二丈二尺八寸,女兒牆高三尺,上有垛口一千二百一十一個。其城身東、西兩面牆址寬一丈五尺,頂寬七尺,而南、北兩面址寬一丈六尺,頂寬則僅三四尺不等,薄不可言。城僅開東、西兩道門以通出入。兩道門也非常簡陋,即之上樑橫架在上面,木樑上再夯土壓蓋,形成方形門洞。甕城、月城、城樓、角樓均無。

“保生寨”這一稱謂流傳並不廣泛,人們由於習慣,仍將此城堡稱為金積堡。

保生寨“但以地當衝要,羌回雜居,州治遠隔,有鞭長莫及之虞”,因保生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回民和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而離州治(指靈州)較遠,管理起來鞭長莫及。故左宗棠特於同治十一年六月丁巳日(1872年7月9日),上奏朝廷准許,將靈州西南之半壁分出設為寧靈廳,並將寧夏水利同知(官名)改設為寧靈撫民同知,並新設靈武營參將,同駐保生寨。

這是有史可查金積堡歷史上最高的行政建制的設置。

“郡縣之有城池,猶人身之有衣冠,所以資保衛而壯觀瞻也”(《光緒寧靈廳志》語)。古代的郡縣都有城池。寧靈廳設立以後,沒有一個像樣的城池,有點說不過去。

光緒九年(1883年)

,時陝甘總督譚鍾麟向朝廷上奏,為寧靈廳所在之保生寨原址建一新城,規模仍如原堡。朝廷准奏,但因所需款項無從籌措,建新城之議遂擱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寧靈廳同知洪翼、參將侯明俊再次向朝廷奏請築城之事,得到了准許。

但當時正是兩宮(慈禧和光緒)西逃西安的時候,朝廷當然無力撥帑銀來修建地方的城池了。由當地紳商嶽廷獻、毛大昌等捐集一千兩黃金,將東、西兩道門及甕城、月城重新進行了修築。

然而因籌款不多,很快就用完了,城樓、角樓仍然未能修葺。城上的女兒牆、城下的護城河,也多半圮裂,城牆上也多有傾塌之處,但均無力再修補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靈廳同知成謙再次倡議捐款修葺城池,並選派靈武城守營千總顏榮耀、貢生嶽廷獻監工修葺。歷時三個多月,修葺完工。

然而這次修葺也只是擇其重要處進行了補修,並未進行徹底修繕。要說完善還是達不到。

通過這次修葺,最大的改觀是環城修了一道壕池作為護城河,引水充流護城河後,居然也不失為一雄塹。

城堡東、西兩門外的護城河上,各建官橋一座,以通往來,通往周圍各堡。

而周圍的各堡寨最大的是忠營堡、秦壩堡,居民可達數十戶。不過這些堡寨並非大的城堡,只有大戶人家建起的家堡,即土圍子。

吳忠金積堡舊事

02

民國2年(1913年),執掌北京政權的袁世凱下令撤州置縣,改寧靈廳為金積縣。

清末至民國時期,離金積堡僅十餘里之地的吳忠堡逐步興起,至20世紀40年代,吳忠堡的人口與經濟、商貿規模已可與金積縣比肩。

民國34年(1945年),寧夏省政府擬虛設吳忠市(縣級)未果。

1950年1月4日,寧夏省人民政府設立吳忠市(縣級),這時的吳忠堡才真正和金積堡有了同等的地位。

1954年4月22日,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州成立,由於吳忠堡成為自治州的所在地,這就使得金積堡的歷史地位已遜色於吳忠堡了。

1960年9月5日,金積縣撤銷,原所轄地區部分劃歸吳忠市,部分劃歸青銅峽縣,金積堡所在的金積堡公社隸屬於了吳忠市。

至此,金積堡一方領主的地位最終讓位於吳忠堡,成為歸屬於吳忠堡的一個鄉級集鎮了。

金積堡當年曾聞名天下,不單是因一個普通的土城堡能被設為縣級建制機構長達89年(自1872年設寧靈廳起至1960年撤銷金積縣建制)之久,還因金積堡曾走出兩位名動天下的歷史人物和一度聞名的商埠碼頭。

金積堡以其地處寧夏河東平原秦漢兩渠的上游,是號稱“塞北江南”的核心地段,既有交通大道南北貫穿,又有青銅峽渡口和秦壩關碼頭兩處水運渡口之便,所以在清末至民國初年,隨著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金積堡的商業很快地發展起來。

金積堡城堡不大,只有東西二門和貫穿東西二里半的一條主街道,到了清末民國初年,這條街道兩旁商號林立。

街道北邊坐北向南的商號由東向西數來,東大街有永興東商號、寬和謙商號、萬義成商號、義興昌商號、源興魁商號、同心魁商號,隔過董府還有泰昌魁商號,西大街接下來祥泰魁貨棧、福泰昌商號、德茂隆商棧等;街道南邊一進東門有騾馬市,接下來坐南向北東大街的店鋪有永興世藥店、義升噹噹鋪、自立正藥店、福成源商號、樹德昌商號,西大街的店鋪有慶泰和商號、達升和張寡婦黃酒作坊、天泰裕商號、天興達藥店等。

逢二、五、八日金積堡集市,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叫買叫賣熱鬧繁忙,其繁華程度,在當時遠在十五里外的另一商埠碼頭吳忠堡之上。

金積堡的這些商號的經營方式,基本上都是採取所謂的“四兼”,即兼東家、會計、採購、運輸,苦心經營,競相發展,資金週轉快,商品運轉靈活。

經營的範圍和項目,包括綢緞、布匹、百貨、山貨、海味、食品、藥店、旅店、金銀首飾以及糖、茶、水旱菸、粗老布、皮毛、小農具等。

金積堡的商號有晉商創辦的,也有董府創辦的,還有當地地主創辦而聘請晉商做“領才”(經理)的。

初創時,貨源多半從西安、蘭州進貨。由西安進貨主要靠駝隊運輸,由蘭州進貨主要靠黃河順流而下之水運。

平綏(北平—綏遠)鐵路通車後,改從天津進貨,幾家大的商號開始在包頭、歸綏、天津等地設莊客,在吳忠堡、寧夏城等地設分店。

由於金積堡商業興隆,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金積堡的名聲也就越傳越遠,天下聞名了。

吳忠金積堡舊事

產於金積堡的張寡婦黃酒

03

金積堡天下聞名,自然也就會有一些逸事趣聞。

朱亂子清光緒年間,金積堡有個被人稱作“朱亂子”的退役軍漢。

這個“朱亂子”的真實姓名已沒人能記起了,只知他退役後是金積堡街上的一名無業流浪漢。這個“朱亂子”手頭沒錢花的時候,只要上董府走上一遭,不僅是董府的座上之客,而且還能得到一些銀兩相贈。

此人究竟闖過什麼“亂子”,為何在董府這麼有面子,可為什麼又要叫作“朱亂子”?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

朱亂子是金積堡本鄉本土人,同治年間朱亂子跟隨董福祥當了甘軍,並在甘軍中混了個小頭目。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清廷調董福祥部甘軍進京護衛京師,慈禧又密召義和團拳民入京,想以義和團的力量保衛北京。

一時,京城裡到處都是義和團和甘軍的人。

6月11日,日本公使館館員杉山彬在永定門外為董福祥甘軍所殺,而這件事正是朱亂子領頭乾的。

因當時軍民反洋人的情緒普遍很高,所以殺了日本使館人員之後,朱亂子並不以為然,可董福祥心裡清楚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於是趕快把朱亂子找來說:“你這下可闖了天大的亂子。殺外國使館人員,別說你的腦袋長不住了,連皇上都沒法給外國人交代了。”

朱亂子這才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但還是挺了挺腔子說:“好漢做事好漢當,可把我交給外國人要殺要剮隨便,不要讓皇上為難。”

董福祥說:“現在殺你十個也不頂用,還是逃命去吧。你趕快悄悄離開軍隊回家去。”就這樣把朱亂子打發回了金積,以“下落不明”逃過了追究。

隨之董福祥也來到了金積堡,所以對這位老部下也就格外照顧了。

吳忠金積堡舊事

董 府

還有一則楊老二攻打金積的故事。

楊老二,實名楊自福(也有寫作“楊子福”),固原頭營張家崖子人,自幼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油嘴滑舌,撒謊詐騙,投機取巧,天性刁頑,常在鄉間偷雞摸狗,村鄰厭惡。

楊自福結識一幫地方無賴之徒結拜為義兄弟,號稱“十八羅漢”,為非作歹禍害鄉里。

後“十八羅漢”中掌盤子的大哥因偷盜被人打殘,“二哥”楊自福掌了盤子,就有了一個“楊老二”的稱謂。

楊老二率盟兄弟搶劫殺人,衙役捉拿不成,反被楊老二一夥打死,得槍三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率眾當了土匪,還打著“英雄豪傑抱打不平”的旗號,揚言:“凡人要發財,跟上楊二來。”

一時,流氓、兵痞、逃犯、賭棍、煙鬼、逃兵、饑民紛紛投奔楊老二,還有一些帶槍攜械的炸兵(戰爭中被打散失去聯絡或攜槍逃跑的士兵)和一些小股的土匪

(一般稱“毛毛賊”)也成群結隊來投奔,一下子聚集起了上千人馬。

楊老二“抓殺鄉約地保祭旗,宰青牛殺白馬歃血盟誓”,自封楊司令,公然抗拒官兵,成為了公開的土匪。

民國17年(1928年)西北大旱,饑民遍地,有的饑民為活命也投靠楊老二,很快使楊老二的土匪聚眾兩三千人馬。

是年秋,楊老二率眾兩千餘人一路搶劫闖入無旱澇之虞的寧夏黃河平原,11月佔了魚米之鄉的吳忠堡,搶劫商號五十多家,燒燬了吳忠堡的火神廟,並盤踞吳忠一帶搶掠。

楊老二佔據張府(張俊府第),花天酒地揮霍享受。百姓編順口溜刻畫當時情景:張府穩坐楊司令,八音盒子洋菸燈,糖茶盅子南點心,美女陪伴自鳴鐘。

民國18年(1929年)1月,寧夏省成立,馮玉祥部門致中當了寧夏省主席,委派其部下沙明陽擔任金積縣縣長。

寧夏駐軍很少,省長門致中對禍害地方的楊老二也無可奈何,派遣使者與楊老二談判,欲收編。

但楊老二想獨霸寧夏河東地區,回答說:“把靈州讓給我駐防,攤糧、收款,你們不得干涉,我就收兵再不搶劫。”

門致中不答應,楊老二就賴在吳忠堡不走。當時有童謠說:“楊老二,死沒羞,睡在吳忠要靈州。”

金積縣縣長沙明陽,行伍出身。他看到金積堡距吳忠堡近在咫尺,金積城內商鋪林立,楊老二在吳忠一帶無處可搶掠時,必然會攻打金積堡。因此,沙明陽便周密地做了守城部署。

金積城內無駐軍,僅有幾十名警察和城防隊員,五十餘條破槍。

沙明陽組織全城青壯年、公職人員、學生教師編成班組,上城定點防守。備好沙袋、大木頭壓堵城門。

金積城內有個富紳張清貴,武進士出身,外號“不敢惹”,沙明陽遂任命其為城防司令,負責指揮調度守城兵民。

恰值有十幾名西軍散兵攜帶快槍投宿金積城,沙明陽就讓這十幾人都留了下來,和金積兵民共同守城,西軍散兵軍士分別擔任各城牆的指揮員。動員婦孺老弱給城防人員送茶送飯,搬運大批磚頭、石塊、木頭等物堆積城頭備用。

金積堡的商號對守城防禦最為支持,因為他們深知土匪搶劫看中的就是商號,所以不惜一切代價要保衛城堡不被攻破。

商號各盡其力,糧商將庫存的米麵拿出來供守城軍民飯食,衣行將庫存的大衣發給守城軍民夜間避寒。

商號存儲的大批洋鐵皮桶裝的煤油、成庫存儲的小麻紙(類似宣紙但較粗糙的小型張紙張,為舊時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紙張)、大包大包的棉花等物品,都搬上了城頭備用。

4月下旬,楊老二趁馬仲英竄擾寧夏,社會秩序混亂,寧夏省城不能派兵來支援之際,在一個夜黑如漆的晚上,率匪眾兩千餘人趁夜色包圍了金積,四面攻城,殺聲震野。

沙明陽巧用智謀,命令在城垛上每隔幾步掛一個上罩草帽的燈籠,向上射的光線被遮,城下看不見城上情景,燈光反射城下的情況被照得一清二楚。

匪眾架起雲梯強攻,城頭上守城人員便用磚頭、石塊砸下,用小麻紙、棉花綁成火把,蘸上煤油點燃扔下。

沙明陽還動員城中百姓將舊衣物、食用的香油也捐出來做火把。雨點般落下的磚石和火把連打帶燒,把攻到城下的匪徒搞得鬼哭狼嚎。

沙明陽親自和張清貴晝夜巡視指揮,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查知城內有幾家通匪之人,密令派人嚴加監視以防不測。

發現有一姓李之人與城下匪兵交談城內情況,張司令遂一刀將其劈於城下。

守城中的西軍有的是神槍手。某天下午,西軍從城上看到城外附近的麥田裡有一匪兵光天化日之下挾持侮辱婦女,西軍班長氣憤至極,舉槍射擊,土匪應聲而倒,婦女得救。

一天晚上,匪徒架雲梯強登上城,為首者已騎在城牆上。千鈞一髮之際,數名守城青年奮力用肩扛倒城垛,匪徒連人帶雲梯和城牆垛口一起倒於城下。

金積保衛戰進行了三天三夜,土匪始終沒能攻進城,最後只好悻悻而去。

之後馬仲英部敗逃,楊老二也離開了盤踞的吳忠一帶。

保衛金積戰鬥中,沙明陽膽識過人,調度有方,在固守城池中起了重要作用。

後來沙縣長卸任他調,地方士紳挽留多日,金積堡的老百姓送他一把萬民傘以示愛戴。

吳忠金積堡舊事

文章選自《吳忠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