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七世即位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者了。在他的治下,國力達到了鼎盛。也就在這時期,這位銀髮國王摒棄了幾百年的印度教,斷然改信了大乘佛教。於是,在王城的中央重建了巴戎寺 (Bayon)。

元成宗使臣周達觀來到真臘時,吳哥王朝已式微,但所見所聞,仍令他震憾。他的《真臘風土記》裡對巴戎寺有這樣的描述:“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旁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有金橋一所,金獅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寺廟處處貼金鑲鑽,富麗堂皇,完全是一個金裝粉飾的世界。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這座建制與吳哥窟相似,築有三層基臺的巴戎寺,於700年後的今天,展現給我們的卻是另一番的景象:斷垣殘壁處,苔蘚斑駁;連廊石門間,頹毀荒廢。昔日的金碧輝煌,早已隨歲月的風雨打落,盡皆逝去。

然而,唯一沒有被時光褪去的,是高聳佛塔上那一張張依稀可辨的佛臉:寬額長耳,闊鼻厚唇,垂眉微笑,以世外慈悲之心,靜看浮世的生老病死,貪嗔痴念。

塔有四面,每面一佛,49座佛塔,竟有196張頷首微笑的菩薩臉。無論是駐足,還是移步,無論是廊內,還是亭外,都有一抹笑顏,或遠或近,一言不發地注視著你。寺外燥熱難耐,廟內卻醍醐灌頂,恍若置於十方諸佛之下,心亦靜如止水,暫絕塵埃。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那一張張反反覆覆的笑臉,是菩薩的臉,是佛陀的臉,也是闍耶跋摩七世的臉。

闍耶跋摩七世在長年的治國開疆、征戰伐戮中,造就了吳哥的輝煌。立於先輩未能企及的高度,闍耶跋摩七世並無感覺自己有多少的榮光、何等的偉大。相反,卻領悟到了人世間的屠戮血光、餓殍遍野竟是人性的仇怨和貪婪的結果。印度教的兩股力量的較量並不能平復苦難和爭鬥,而從容、淡定、包容的佛教,正符合他內心所有的企盼:在諸行無常中修行,在諸法無我中開悟,在涅槃輪迴中寂靜。於是,闍耶跋摩七世將神轉向了佛,轉向了人,轉向了芸芸眾生。他修建了涅槃寺,為黎民救死扶傷;營造了巴戎寺,為自己解脫正覺修行。

正是因為有佛的思想,巴戎寺廟外迴廊的壁雕已不再是印度教神與魔的鬥法,而是大量反映民間的生活故事,如婦女生產、吹火煮飯、洗頭捉蝨等種種庶民的日常。甚至還有幫助吳哥戰勝越南佔婆族的中國志願軍形象——扎髻留鬚的大宋官兵。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穿行柬埔寨:那一張張微笑的臉

在微笑中漫步,竟忘了自己是過客,誤以為,回到了從前,活上了700年:悟佛陀教誨,受菩薩開示,領國王誥命……盤腿合十,竟也是那樣的虔誠。

浮世蒼茫,700年一恍而過,老國王的故事還在發生,人世間的愛恨還在延續。一石一磚堆砌而成的,不僅是歲月,還有沉思。

青原淨居寺,進山門第一尊菩薩便是大肚笑口彌勒佛,兩側則是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慈悲歡喜者端坐,怒目猙獰者側立。正是:

金剛怒目,不如菩薩垂眉;世間煩惱,不如莞爾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