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為何卻說“必損陽壽”?

孫雪涵


不知道這個火燒三十萬曹軍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戰,但不管是火燒30萬曹軍,還是火燒藤甲兵,這都是演義裡的說法,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在演義裡,孔明也不止燒了這些,還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上方谷等。



而為何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這應該是演義裡的漏洞了。這裡就不談正史,按照演義的思路來解釋一下吧!

古人做了壞事,就會說損了陰德,損了陰德,則會折損陽壽。這裡孔明說必損陽壽,自然指的就是他覺得自己在這場戰役中太過於殘忍了!


首先,他燒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懼火、易燃,被燒後相比其他戰役中的士兵來說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戰役中,若被燒傷還估計能被搶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註定死翹翹了。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殺裡,穿了藤甲遇到火殺與火攻,要扣兩滴血了。火燒藤甲兵太過於殘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義裡諸葛亮也是看到對方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互相擁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全部死於谷中,臭不可聞,才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其次,演義裡向來是尊劉貶曹,對於曹操稱其為曹賊,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紂為虐。在其他火戰中誅殺曹軍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並不是曹軍的那種的不義之師。

其實演義安排諸葛亮說這句話也有為後文做鋪墊的作用。演義中的諸葛亮設定是神通廣大,什麼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測算出一二。他這裡說損陽壽也是為了後來自身早逝於五丈原做鋪墊。正因為他火攻損的陽壽太多了,損的甚至都不讓他借七星燈來續命的地步了!


演義中這樣安排不僅是為將諸葛亮神化,更是為了突出他的忠心,為了輔劉成就大業,不惜犧牲自己陽壽。不過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也配的上這波神化!


夏目歷史君


話說諸葛亮一生放火無數,均面色不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唯獨卻在火燒藤甲兵後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

1、從易理上來理解:

孔明火燒藤甲兵,是在盤蛇谷,那地方兩側均是懸崖峭壁,寸草不生。谷者,對應八卦中的艮。艮者,為山,為石,為砂,為丘,為幽谷。諸葛亮在谷中放了把火,火又象離。這樣就組成了一幅卦象:上離下艮,為旅。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旅卦的卦象上卦為離為明,象徵明察。下卦為艮為止,象徵謹慎,也就是說執法要慎重,不能草菅人命,不留獄。

老祖宗的卦象,象天,象地。這就是理。卦象都說不能草菅人命,諸葛亮卻一把火滅了人家全族,死的乾乾淨淨。這便是逆天而行,所以折壽。

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陰陽八卦,能呼風喚雨,不可能不懂得這個道理。

2、從道義上來理解:

諸葛亮數次放火,均是燒的兵。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兵者,不詳也。以正義而滅不詳,此正義所為,顧諸葛亮無他慮,心安理得。

而藤甲兵一族,出自烏戈國。此族人雖生在南蠻,不習教化,卻也是天地生靈。諸葛亮出身道家,講究天人合一,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滅族。但盤蛇谷一戰,誅盡此族,故為天地所不容。如諸葛亮收服南蠻,也是七擒七縱,其目的便是少殺戮。那南蠻不比中原,不服教化,種族眾多,滅一族,便陽壽大損,多滅幾族,估計就毀滅宗廟了。

所以此後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卻不成功,最終命喪五丈原,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啦啦小魚兒


這是演義故事中的問題,那就用演義的角度來答吧。諸葛亮火燒曹兵和火燒藤甲兵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政治目的還是軍事目的,甚至結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凡事既要照顧蜀漢的利益,又要根據天道變化而行,所以即使算無遺策,也違反不了天意,因此即使知道“火燒藤甲兵”會折壽,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去世時五十四歲,無論原因是什麼,終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火燒博望坡)

諸葛亮火殺曹兵,一次是在博望坡,諸葛亮第一次作為劉備的軍師,出謀劃策。當時,夏侯惇帶著十萬兵馬進攻劉備,諸葛亮拿著劉備的劍印,指揮心裡既不服又不爽的關,張,並趙雲等人。結果,夏侯惇被一把大火燒得打敗,關,張乃服。因夏侯惇的大敗,曹操又派曹仁帶領50萬大軍出征,來到新野,被諸葛亮先是火燒,後被水淹,殺得曹仁狼狽不堪。後來,赤壁之戰,諸葛亮又借來東風,幫助周瑜黃蓋打贏這場戰爭。但是,這幾次火燒,博望坡和新野,諸葛亮的目的是打退曹魏的進攻,並非以消滅為主,夏侯惇,曹仁等大將也全身而退了。赤壁之戰,諸葛亮只是“幫廚”,主燒的“大廚”是黃蓋,再說這是完全對立的陣營的一場大戰,也是生死之戰,所以消滅敵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這是火燒曹兵的性質和背景。

(藤甲兵)

火燒藤甲兵是有根本區別的,戰後,諸葛亮當時心情要矛盾複雜得多,這是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次擒孟獲發生的事。孟獲連續被擒放,於是請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帶三萬藤甲兵來助戰。藤甲兵讓蜀漢士兵的箭射不進,刀砍不斷,連精銳的魏延軍都被他們打敗。而且蠻兵的藤甲還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順流而下,靈活使用,十分難纏。諸葛亮來到盤蛇谷,根據地形,說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計。於是,讓魏延詐敗誘敵,引兀突骨並三萬藤甲入谷,斷了谷口,引燃火藥,三萬人要麼被火藥炸得頭臉模糊而死,要麼被火燒得捲曲而死,十分慘烈。


諸葛亮看到這番情景後,不禁垂淚,雖打贏了,但是損陽壽呀。諸葛亮心情如此複雜矛盾傷心,最直接的原因是此計太決絕,三萬人馬並兀突骨無人生還,死狀惡臭不堪,有違人道。第二,七擒孟獲,性質屬於平叛,重在降服,不適合殺戮過多,結仇過多。第三,孟獲也差不多要降服了,一旦如此,這些人也是蜀漢的子民呀,藤甲兵也可能為蜀漢所用呀。第四,演義是雖然有誇張的成份,即使再誇張,對一介小國烏戈來說,損失三萬士兵,差不多是要滅國了。所以,想到這些,諸葛亮能不垂淚而心痛?這一仗完全是得不償失,諸葛亮甚至說出“必損壽也”。


大飛熊騎士


題主說的諸葛亮的這些火攻基本上都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情節,那麼就按照小說的方式去看待。

初漏兩手,讓領導滿意

諸葛亮加入劉備團隊之後,就送上了一份大禮,就是火燒新野。當時曹軍方面是十萬人左右,燒了新野之後,其傷亡羅貫中的記載也是蠻大的,此戰的目的就是讓劉備團隊看到了諸葛亮的本事。

而諸葛亮的第二次火攻即火燒赤壁也不是他的獨謀,主謀是周瑜,諸葛亮只能算是幫兇。而此時的諸葛亮正是事業的上升期,還有大把的年華供他施展奇謀,羅貫中怎麼好意思寫一句“必損陽壽”呢,這樣一個將死之人怎麼當丞相那麼久,還出岐山北伐曹魏呢?所以這“損陽壽”在這裡只會掃興。


夕陽無限好

諸葛亮用計火燒藤甲兵,諸葛亮說了一句必損陽壽,這也是宣告著諸葛亮“夕陽期”的到來。這個時期的諸葛亮縱然奇謀依舊,但是天命卻不在他,所以火燒藤甲兵十多章以後,諸葛亮也應了這句損陽壽,諸葛亮哪怕用七星燈也是無法挽回這陽壽,含恨歸天。這句“損陽壽”放在諸葛亮的事業末期就有點嘆英雄的目的了。


其實《三國演義》要表現的諸葛亮就是一個“盡人事”的諸葛亮,而天命不在蜀漢,所以縱然諸葛亮盡了人事,還是輸給了天命。不過話說回來,若是諸葛亮沒有盡人事,那麼還會被後人崇拜嗎?故不管天命在不在我,都得盡人事,這就是小說主人公在表達的一個重要的點。


淡看天上月


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具體經過吧,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擒就是火燒藤甲兵,孟獲被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後,就請烏戈國主兀突骨率著三萬藤甲兵來幫助。

這個藤甲實在是了得,是山澗石壁上的藤經過多重工藝和處理,沾水不溼,可以用來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這種藤甲不怕刀槍,但怕火呀,而且諸葛亮還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們久在西南,不太瞭解中原的情況。

諸葛亮讓魏延偽敗,留下了很多糧車,將藤甲軍引進了盤蛇谷,然後用橫木將谷口給堵住,而諸葛亮早就安排馬岱在盤蛇谷裡藏了很多火炮,而糧車裡面裝的都是火藥,火起後,整個場景確實是很慘。

三萬藤甲兵的死狀實在是有點恐怖,諸葛亮邊看邊流淚邊嘆息說,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折損陽壽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來看。

諸葛亮每次擒拿孟獲的時候,所造成的損失其實都不大,只有這一次,將三萬藤甲兵用一種很殘忍的方式殲滅了,諸葛亮是想收復南中地區的,這些藤甲兵很無辜的,諸葛亮其實並不想殺死他們,而且是用這種方式。

諸葛亮的敵人是魏軍,所以諸葛亮在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是沒有這種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獻火計(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東風,也就是說燒死曹軍的,是周瑜和黃蓋,而不是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時候,肋部中箭,受了重傷,第二年病逝,而黃蓋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韓當所救,也就是說折陽壽的人是周瑜和黃蓋。

不過,就從三國演義的邏輯來說,火燒藤甲兵折陽壽的情節,主要是為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七星主燈被魏延一腳帶風給撲滅,而做鋪墊,諸葛亮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天命呀。


歷史簡單說


首先這是三國演義情節,所以只在演義之內討論。

有人說,諸葛亮一生用兵,無過於“水火”二字。孔明從初出茅廬開始,先燒博望,再燒新野,赤壁借風,因他而亡的燒死鬼也不少了。為什麼只有在火燒藤甲兵以後,才說“必損陽壽”呢?

火燒藤甲兵的情節,出現在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

且說孟獲被孔明幾擒幾縱,始終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實在打不過。萬般無奈之下,手下帶來洞主獻計說:東南方有一烏戈國,那裡的特產藤甲,用山藤浸油反覆晾曬製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裡求援。


孟獲到烏戈國求助,國主兀突骨一口答應,派兵三萬前來幫助。藤甲刀槍不入,所以蜀軍吃了大虧,連打幾個敗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點,雖然刀槍不入,但是用油浸來之作,肯定是易燃物。於是用詐敗誘敵的辦法,把藤甲兵引進盤蛇谷裡,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燒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觀戰,見到谷中的慘狀,不禁喟然長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為什麼之前用火攻時,孔明沒有這種感慨呢?這是因為,諸葛亮並非因為殺人而感嘆,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烏戈國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數想必不會很多。現在一下死了三萬,還都是壯年男性,族群的存續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說不定就此滅族了。就是孔明所說的“不留種類”。

斷掉一個民族的傳續,這當然是大罪過。

但是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所以為了“有功於社稷”,諸葛亮也只好選擇“必損壽矣”的這一條路了。


北門猿


一個“火”字將諸葛武侯神話,這是《三國演義》的獨特魅力!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火(火燒博望坡,新野,赤壁)燒出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也燒出了自己光輝的前途,最後一把火(火燒上方谷)則是留下了無盡的遺憾!然唯獨第四把卻是燒得百感交集,心中愧疚,以致發出了“必損陽壽”之言,這便是著名的“火燒藤甲軍”。想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火燒曹軍數十萬尚無顧慮,為何南征時,不過火燒三萬藤甲軍卻發出如此感慨呢?在我們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戰爭性質不同

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為了自保的防禦戰爭。時曹操南征,孫劉為求自保,抵抗曹操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博望坡大敗,火燒新野大敗曹仁,火燒赤壁直接解決了曹操對南方的侵犯,按小說之言,這是正義的自衛戰爭,所以縱使諸葛亮燒殺了數十萬曹軍,依然毫無懼色。

而火燒藤甲軍則大不相同,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諸葛亮為了征服南方少數民族,主動發起的戰爭,和當年曹操南征孫劉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在小說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諸葛亮南征時的自責和矛盾心理。

火燒藤甲軍罪孽過於深重

雖說火燒藤甲軍不過三萬人,在人數上遠比不上當年諸葛亮火燒曹軍的數量,但其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火燒曹軍所不具備的。

其一:殘忍程度遠勝火燒曹軍;藤甲兵所穿的藤甲雖然刀槍不入,但遇火即燃,時諸葛亮用計將藤甲兵引至於一狹長的山谷,用火攻之,三萬藤甲兵被困在山谷中根本沒有任何求生的機會,只聽見一片哭天搶地,痛苦掙扎,最後無一生還。第二天,山谷中瀰漫著一片屍臭,可謂十分慘烈,這可比火燒曹軍時要陰毒多了。

其二:這是滅種之戰。這一點是最為關鍵的,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後有言:

“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其中說到了“不留種類”,這意思大概和絕後就差不多了!想國王兀突骨在死在了這場大火之中,這對於烏戈國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有可能這個民族將會因此而滅絕,國王死了,國家的防禦力量也沒了,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

這便是諸葛亮為何心中愧疚,發出“必損陽壽”的原因。

當然,其實諸葛亮的這五把火都是小說之言,其中火燒赤壁乃周瑜之謀,所以大家也不必過於當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通常我們勸誡一些過火行為的時候,總喜歡說的一句話,千萬不要玩火自焚。意思是火這東西性情不怎麼友好,經常玩的話會引火燒身,後悔不已。但是大概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可以例外,他不光玩火,還把火玩的爐火純青,終成就了千古大業。這個人就是三國蜀漢時期的丞相諸葛亮,對於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諸葛亮以神機妙算著稱,這是戰略層面的評價,如果說到戰術方面的話,我認為他就是一個骨灰級的玩火專家。

諸葛亮一生征戰無數,光是靠火取得勝利的就不下五次。比如剛出山時就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打響了他的第一仗。再比如火燒新野啊,火燒赤壁啊,最後一次火燒葫蘆谷,雖然運氣不好來了大雨,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但也是差點燒完曹軍。尤其是赤壁大戰那次,一把火就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可以說是用火如神了。戰爭就要死人,尤其用火燒這種方式,戰場的慘狀,遠非今天的人可以感受的。雖然最後大多數取得了勝利,但是站在人文角度理解,諸葛亮不見得就很高興,畢竟這種事情做多了真的會損陽壽。諸葛亮本人也是這麼說的,只不過這次是在火燒藤甲兵之後,諸葛亮尤為自責。這是為何呢?

顧名思義,藤甲兵就是身上穿著由藤條做成的鎧甲的士兵,藤甲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據說最早是由西南的布依族發明,其後西南割據勢力拿它作為士兵的鎧甲,其防禦性能不比中原的鐵竹子鎧甲差,而且很輕可以刀槍不入,是戰場上的一大利器。那麼諸葛亮為何會因為燒了藤甲兵而感到自責,甚至說損陽壽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在經歷了七擒七放孟獲的情況下,最後一次放孟獲回去,孟獲便請來了救兵,便是烏戈國的兀突骨。兀突骨帶了三萬藤甲兵協助孟獲攻打蜀漢。雙方交戰後,藤甲兵的優勢立馬顯示出來,蜀漢士兵射到藤甲兵的鎧甲上,絲毫沒有傷害,短兵交接也是無計可施,當時的蜀漢精銳,魏延所帶的人也被打敗。這樣的情況下,蜀漢軍就是當靶子被殺,諸葛亮很頭疼,這時諸葛亮勘察地形,發現旁邊的盤蛇谷可以作為狙擊地點,等到魏延引誘藤甲兵到山谷,此時蜀漢軍引燃炸藥,頓時藤甲兵被炸被燒,慘不忍睹。

時候諸葛亮說損陽壽根本的原因還是戰爭的性質決定的,以往的戰爭都是蜀漢打著維護國家統一的旗號進行的自衛戰,而這一次則是蜀軍主動發起的侵略戰,而且燒死的大多數西蜀的子民,所以心裡難免很愧疚。


木劍溫不勝


諸葛亮在民間故事中,那絕對是有史以來的火攻第一人。諸葛亮一生中,總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大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天下大局;第四把收復了南越諸部,為北伐奠定了基礎;第五把火,天助司馬懿,預示了“三國歸晉”的天下大勢。如果誇張點說,諸葛亮的“放火”人生,基本上概括了整個三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孔明放了這麼多把火,為什麼燒曹軍時面無懼色,甚至是悠然自得,洋洋得意;而火燒藤甲兵時,卻潸然垂淚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這麼哀傷的話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歷次“縱火”的過程就明白了。

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場就是三把大火,把曹操及其手下的眾多名將燒的是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簡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我們也因此得到了一句俗語,“新官上任三把火”。

總結起來說,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實並沒有把事情做絕,而是給曹軍將士都留了退路的。諸葛亮的目的都是擊退,而不是滅絕。況且,燒曹操是燒的對手,燒的敵人,沒有什麼心裡負擔。諸葛亮當然燒的輕鬆愜意,洋洋得意了。

“火燒博望”,主要燒的是比較虎的夏侯惇及其糧草,燒死的曹軍士兵並不多,雖然夏侯惇此戰損失大半兵馬,但多是因為起火慌亂,互相踐踏,或者混戰中戰死的。諸葛亮也並未截斷所有退路,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主要將領都通過小路順利走脫了。

“火燒新野”,主要是一場撤退和遲滯曹操大軍的掩護戰。諸葛亮安排燒城時,事先清空了新野城,城中並無百姓;在設伏兵時,讓趙雲帶人堵住了西、南、北三門,但是“留東門”給曹軍撤退。“火燒”其實還是擾亂曹軍軍心的計策罷了,最主要的還是趙雲、張飛、關羽等將領,在曹軍撤退時的掩殺。

“火燒赤壁”,這個主犯是周瑜,打手是黃蓋,諸葛亮頂多就是個“借東風”的幫兇而已。況且,諸葛亮還安排關羽去守華容道,即放了曹操一條生路,還讓關羽還了曹操當年的不殺之恩。這諸葛亮做的善事呀,諸葛亮當然沒什麼心裡負擔,而是悠然自得了。

諸葛亮的這三把大火,都是留了“生路”與人的,而且是給敵人留的生路,這是大善呀。但是,“火燒藤甲軍”卻正好相反。

諸葛亮之所以在“火燒藤甲軍”後,說出了“必損壽矣”,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南蠻是蜀民,是自己人。諸葛亮定南蠻,總共“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是將南蠻作為蜀漢的子民,收心為主。南方的諸部落,最終都會是自己人,當然也包括兀突骨所率的三萬藤甲軍。

二、諸葛亮未留退路。諸葛亮“火燒藤甲軍”,是用大火截斷了盤蛇谷兩端,谷中遍佈火雷、柴草。蜀軍佔領高地,截斷了所有出路,並引燃了谷中的火物。這一次,諸葛亮完全沒有給三萬藤甲軍留出退路,事情做絕了。

三、火燒的結局太慘烈。諸葛亮沒有給兀突骨的三萬藤甲軍流出退路,可能是因為無奈。藤甲軍刀槍不入,蜀軍打不過,只能火攻。但是結果卻是,三萬藤甲軍,全部被燒死在盤蛇谷內,死狀恐怖而慘烈,烏戈國的男人被諸葛亮一舉全燒死了。諸葛亮看到之後,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太慘了!!!

諸葛亮第四把火,“火燒藤甲軍”,做事太絕,違背了天意呀。這不僅讓諸葛亮折了陽壽,五丈原“禳星”失敗,將星隕落,還幫了司馬懿的忙。

諸葛亮的第五把大火就是“火燒上方谷”,又名“火燒葫蘆谷”。諸葛亮這次放火,同樣沒有給司馬懿留活路,直接用火封了谷口,山上是火箭齊發,地上是火雷齊鳴,而谷中的乾草柴薪也一起引燃,嚇得司馬懿三父子抱頭痛哭。正在此時,狂風大作,一聲霹靂,驟雨傾盆,滿谷的大火,全部澆滅。

這就是天意吧,諸葛亮“火燒藤甲軍”,折了陽壽,壽命已盡。如果上天不立刻滅了這把火,估計諸葛亮要虧欠上天幾年陽壽了,跟司馬懿在上方谷同時歸天,遺言都沒機會留了。

諸葛亮縱火一生,最後一絲生的火苗,被魏延所滅,正所謂是“恩恩怨怨何時了,相逢一笑隨清風”。


奕天讀歷史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正史上並無記載,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諸葛亮堪稱玩火的專家:

剛出茅廬不久之後,諸葛亮在博望火燒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來在新野,諸葛亮又是一把火燒的曹仁丟盔棄甲;赤壁之戰中,火雖然不是諸葛亮放的,但東風可是他借來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在北伐期間,諸葛亮設計把司馬懿父子圍在葫蘆谷火烤,結果天降暴雨功虧一簣。


縱觀《演義》中,被諸葛亮燒死的人不少數,但諸葛亮唯獨在火燒藤甲之後嘆息這是折陽壽的,為何?

我們先看一下,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樣,他們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雖然作亂,卻沒有奪取漢室江山意圖,而且他們本來就屬於未開化的民族,諸葛亮一把火把他們燒的滅族,手段還是顯得有些殘忍。

其實《三國演義》中對此也有過說明: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再怎麼燒曹魏的士兵,也沒有燒絕,但是這南蠻烏戈國,在此次火燒中所有人都化為灰燼,整個種族都沒了。諸葛亮此舉有為天和,折損陽壽也是應當。

而諸葛亮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損陽壽,也從側面體現了諸葛亮為了蜀漢死而後已的精神。

再者,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過的,一遇到火攻,必死無疑,死狀更是慘烈無比!

另外在網上還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釋:

藤甲經過油泡,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僅具有致癌作用,還會損壞人體器官,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損壞了身體,所以才會折損陽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