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書法的高峰究竟是在哪個朝代?

縱橫書法


毫無疑問,中國書法的高峰在魏晉時期,因為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

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也在魏晉時期產生,並走向成熟,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書法大家,各具特色,對書法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書聖”王羲之,


關於王羲之對書法的貢獻就不多做解釋說明了,他的那一篇《蘭亭序》都被臨摹了千年;在和王羲之同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書法大家叫陸機(261—303)字士衡,西晉著名文學家,曾著有《文賦》,也擅長草書,有《平復帖》傳世。該帖為章草書,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墨跡書法作品。筆鋒圓渾、挺健,多用渴筆,書風不同於後代刻帖中的一般章草,而更近於漢晉簡牘草書。


之所以提起陸機,那是因為一代“書聖”王羲之的草書取法於陸機,這足夠說明了陸機的書法造詣也不遜色於王羲之,正所謂“一個時代成就一批奇才”;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刻書法也十分豐富,包括豐碑、墓誌銘、造像記、摩崖石刻等,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書法得到了繁榮發展,書法理論也在這個時期隨之而興。書法理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在理論上的總結,是在實踐的過程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具體而生動地記錄了這個時代在書法方面的審美趣味和時代特徵,同時還兼具對於當時書法實踐、品評的指導功能。綜上所述,這就是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高峰時代的原因。



詩夜城主


中國書法的高峰,究竟是哪個朝代?在魏晉時期。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有不同的傳統文化高峰期。秦文,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先秦時期的文章,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墨子,每個人都是一坐無可逾越的高峰。漢代的歌賦,以其華麗的詞藻,成為這一時期的文學形式的高峰。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賈誼,揚雄,班固。

魏晉時期的書法,是指的魏、晉兩個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書法,主要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他們的影響,覆蓋了魏晉以後的整個中國書法發展史。

有人會說,難道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就無人超越魏晉時期的書法?是的。書法不同於其它學科可以累積。書法的學習,不論你從哪裡學習,都要從零開始。後代學習書法的人,最高的目標就是能夠入魏晉。因為書法是技能。王羲之的技能,連他的兒子都不能完全傳授。如果可以累積,王羲之的幾個兒子豈不是能近水樓臺,個個都比王羲之好了!

書法它受時俗的影響,每個時期的審美觀點差異,還受功利所左右。決定了他的書寫風格。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書法。很多書法家寫的展覽體,並不是他們願意這樣。因為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喜歡這種書法風格。你不寫便入不了展。明清時期館閣體,晚清至明國時期的魏碑流行,都是趨利的結果。你不寫館閣體,科舉考試不錄取。不寫魏碑,便被視為沒有氣節。



宋代的書法,被他們的尚意所毀。宋四家都按己意來寫,別說魏晉,沒被他們毀掉就屬萬幸。宋代的書法,就是一個折騰的時期。唐代的書法過於強調法則。他們把楷書寫的失去了靈動性。這也是宋代忍受不了唐法的一個原因。不但宋人受不了,現在的許多書法家都受不了唐法的約束。康有為對唐代書法更加鄙視。不過崇尚魏碑的人,大多看輕唐楷。

魏晉書法,或許有人詆譭王羲之,但卻沒有人敢詆譭鍾繇。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還有皇象,衛瓘,索靖,嵇康,謝安等一大批書法巨匠。中國書法的高峰,就是魏晉時期。



子衿書法


一說到中國書法的高峰,我的腦海裡首先閃現的是晉代,因為畢竟東晉出了“二王”,還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憑這兩點,晉朝書壇足以傲視後世;況且,晉代還有衛瓘、索靖、陸機等著名書家,都有著各自叱吒書壇的代表作品。衛瓘的《頓首州民帖》、索靖的《月儀帖》、陸機的平復帖等等名帖,不一而足。


晉代,確實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書法盛世,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如果沒有唐代的出現,它一定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

書法藝術發展到了唐代,書家的作品垂直性強,風格鮮明完整,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碑刻還是墨跡,無不水平高超,各種書體更是琳琅滿目。尤其唐代書壇的最強音“楷書”,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筆墨難容。除了代表唐楷的“歐顏柳”三體之外,還有唐朝浩如煙海的無名氏寫經書法,水平也足以成名成家。




唐代的書壇是最熱鬧的,因為高手眾多,必須出類拔萃、驚世駭俗才能流芳千古;唐代的書壇也是最平靜的,因為太多沒有留名的書家都在用高超的書法寫著最平常的典籍資料。


倚齋聽風雨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最鼎盛、最燦爛時代。


其理由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剖析:

一、書法的藝術覺醒

中國書法至魏晉時,由早期自然天成、模仿象形、記事銘文的主要特徵向抽象表意、法則規統、抒發情致方面轉化。書寫由社會下層無名小吏的行當,變而為帝王門閥、名人雅士的趣妙所在。書法這種“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純粹化的藝術”,也是由魏晉開始自覺的。

二、眾多書法愛好者

據漢末趙壹的《非草書》記載,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專用為務,鑽怪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瑕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䚡出血,猶不休輟”。從中可看到當時的好書者達到何種顛狂地步,是完全不抱任何功利目為書法特有的魅力而著魔。

魏晉時期,書法創作繁榮,知名書家遠遠超過畫家人數,出現了大批有功力有影響的書家。從東漢末至東晉三百年間,著名書家有:杜度、崔瑗、張芝、蔡邕、梁鵠、劉德升、鍾繇、韋誕、衛瓘、索靖、皇象、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等等。《書斷》中被列為神品的書家中,魏晉南北朝就有15人,列為妙品的98人中,魏晉南北朝就佔了73人。當時王、謝、庾、桓四大閥門中就有“四庾”(庾亮、庾懌、庾翼、庾淮);“六郗”(郗鑑、郗愔、郗曇、郗超、郗儉之、郗恢);“三謝”(謝尚、謝奕、謝安);“八王”(王導、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廞、王濛、王述)。這些人成為了東晉書法的核心人物。


三、藝術思想的解放

魏晉時期,藝術開始覺醒。它首先表現為人的覺醒。由於士族文化的覺醒,許多上層人士或士族文人,不願入仕如阮籍、嵇康或做了官又退出仕途的,如王羲之。他們反對儒家名教和讖緯神學的禁錮,思想界呈自由解放趨勢。文人士大夫們為解脫精神上的痛苦,除了吃藥、飲酒、放誕、縱慾等還寄情於書法,他們重感情,重個性,重精神風度、氣質神韻。他們雖口吐玄言,遁世消極但實際上卻開拓了自然美,標新立異,超逸蕭散的藝術風度。他們那時的審美理想,就是我們所稱的“魏晉風度”,給書法藝術活動注入了強大活力。


四、帝王重視

書法的繁榮,還有一個重要標誌,即帝王喜愛書法。

從漢末至宋、齊、梁、陳48帝中,就有28帝是書家。《淳化閣帖》中,西晉武帝(炎)、東晉元帝(睿)、明帝(紹)、康帝(嶽)、哀帝(丕)、簡文帝(昱)、孝武帝(曜)等都善書。

帝王喜愛書法,本身就是導向。如漢章帝喜歡杜度草書,世稱章草,後經崔瑗、張芝發展達到完美境地;漢靈帝好書,“鴻都之觀”以致“善書之人鱗集,萬流仰風,爭工筆札”;魏武帝曹操更愛書法,成就很高,《書品》稱他“筆墨雄贍”,《書斷》稱其“雄逸絕倫”,可惜無墨跡傳世。在他的喜好下,身邊自然聚集了一批書家,如梁鵠、鍾繇、韋涎、孫子荊、關枇杷等。這些帝王的書法活動,有力的推動了當時書法的繁榮。



五、收藏、品評及較高的書法理論

當書法作品演變成藝術品後,也必然成為收藏品,品書及書論也成為當時由上至下的風潮。

章帝曾規定杜度用草書上事,其目的就是為了欣賞與收藏;曹操喜愛梁鵠書,《古今書評》記載:“太祖忘寢,觀之喪目”;永嘉戰亂時,晉王廙得索靖一帖,放衣中過江;王導把鍾繇《宣示表》藏衣中;庾翼曾致書王羲之信中提到:“吾昔有伯英(張芝)書十紙,過江已失,常痛妙跡永絕”;《論書表》記載“恆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輒出法書示賓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汙。後出法書,必令客洗手,兼除寒具”。可見當時書家之間收藏名跡已成風尚,書法作品已被人視為寶物。



當時王、謝、郗諸豪門大族以翰墨相標榜,甚至君臣奏答,也品論評鍾、王諸家作品之高下、真偽,如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論書禮札頻繁,為史罕見,亦傳為美談。

魏晉書法藝術的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法理論盛行。雖然許多書法理論著作因年份久遠而失傳,有些篇目並不可靠,但我們今天還是可從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和宋代朱長文《墨池編》以及南宋陳思的《書苑菁華》中,窺探當時書法理論的繁榮程度。

如衛恆的《四體書勢》,論述了四種書體書法的欣賞,以自然形象為比喻,寓評論於欣賞之中。

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是我國最早的書法家人名“辭典”。

虞龢的《論書表》,主要對書法鑑賞、卷帙裝潢、流傳關係、書家軼事的品述。

庾肩吾的《書品論》也是我國早期書評之作,內容豐富詳實,分書家128人,以漢末張芝居首,分品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級,眉目清晰。

袁昂的《古今書評》,收歷代書家25人,上起秦李斯,下限到梁朝。雖書家人數少,但時間跨度大,其不分等級,不採取評述的方法,而在每人名下,加兩三句品題,用自然界物象描述每位書家特徵。

梁武帝與陶弘景的《論書啟》,主要鑑別鍾、王諸家書法的精粗真偽,旁涉書寫方法等等。

以上論點,充分說明了魏晉南北朝的書法鼎盛和繁榮,其書風的盛行、法則的融備、流派的紛繁多變是後世無法企及的,也是由此,中國的書法才真正成為了我們獨有的藝術。


臨池管窺



中國書法知識淵博浩瀚如海,巍峨壯麗似嶽,用一句話來斷言某個朝代是高峰,實有所不妥。因此,接下來會對各種書體以及歷史中的部分代表作進行介紹,和大家一起欣賞並比較,最後得到答案。如有描述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朋友給予指正;另再次提示:本文涉及古代名家碑帖,故圖片較多,並且有些可能需要放大欣賞細節,希望理解。

謝謝。


經過歷史的薰陶,現代中國書法已經發展成五種書體,分別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每一種書體,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注:又有真草隸篆四體,以及古真草隸篆行六體的說法。其中的真書,是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又稱為“正書”。其特徵是楷中有隸。



楷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相傳由漢章帝時王次仲以漢隸作楷法,是隸書的變體。在現代,楷書仍是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

北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楷書的發展在唐代達到高峰,共有歐顏柳三位大師,加上元代趙孟頫,合稱為四大家:

1. 唐代歐陽詢(歐體),楷書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如下圖)

歐陽詢八訣:(點)如高峰墜石;(橫戈)如長空之新月;(橫)如千里之陣雲;(豎)如萬歲之枯藤;(堅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忍不住再上一張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寫得實在漂亮


2. 唐代顏真卿(顏體), 楷書代表作有《多寶塔碑》(如下圖)、《麻姑仙壇記》

以及《麻姑仙壇記》(如下圖)


3. 唐代柳公權(柳體),楷書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如下圖)


4. 元代趙孟頫(趙體),代表作之一為《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如下圖)

需要說明的是,因趙孟頫以大宋宗室身份仕元,後世對他頗多貶抑。

先是指責“變節事敵,猥瑣無骨”,繼而“薄其書畫”,只要是趙孟頫的書法就是“奴書、軟媚無骨”。就連他在運筆“平捺”時抖一下,都有人認為是他身為“貳臣”在內心中的鬱悶所致。

這是他的鵲華秋色圖(沒有史據證明他是蒙元的宮廷畫師)


5. 補充: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魏碑

魏碑代表作為龍門二十品(亦有龍門四品等說法)

圖為北魏鄭道昭的《鄭文公碑》

康有為曾經稱讚魏碑:“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行書,又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相傳是在東漢年間劉德升所創。唐朝張懷瓘《書斷》認為:“行書即正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行書的代表作,首先當然是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作者為東晉時代的書聖王羲之。

如下圖是《蘭亭序》的神龍本(唐朝馮承素摹本),被認為最接近原本。


有第一則有第二,天下第二行書是唐朝顏真卿的《祭侄稿》(如下圖)

這是在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至河北尋得自己侄兒顏季明(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之子,公元756年在常山被安祿山所殺,後顏杲卿全家三十餘口亦在洛陽被害)的頭顱之後,揮淚寫下的文章(從塗改中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悲憤欲狂)。


元朝鮮于樞把宋朝蘇軾的《寒食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如下圖)


草書,分為章草、行草、今草和狂草

(注:行草介於草書與行書之間,字跡較易辨認,又不失草書的動感)

1. 章草,由隸書直接演變而來,“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起於西漢,成熟於東漢。代表作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如下圖)


2. 今草(又稱小草)相傳起源自東漢末年張芝冠軍帖,由章草演變而來。東晉之後逐漸成熟,作表作是王羲之、王獻之的《十七帖》


3. 狂草,代表作是古詩四帖,作者是有草聖之稱的唐朝張旭


隸書,秦書八體之一,有古隸(指秦隸和漢隸)、今隸(指魏晉後演化而來的楷書)、佐書(指秦隸)、八分(指筆分波磔)、草隸(指草書與隸書)等不同說法。

代表作之一:《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首頁(時代:東漢,作者:佚名)

許慎《說文解字》:“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關於八分隸書,還有如下說法:

說法1: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

說法2:像“八”字的造型那樣“分”清筆勢向背

說法3:寫的字有八分大小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直至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從而得到更高的發展。

圖為鄭燮(鄭板橋)的板橋體(亦稱六分半書)


篆書: 廣義上指隸書以前的古老書體,狹義則特指大篆和小篆

1. 籀文(籀音同咒),又稱大篆,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春秋時期已在秦國流行。

秦始皇時期,曾撰有六塊記功刻石:秦山刻石、琅琊刻石、繹山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等,其中又以琅琊刻石最出名。

圖一:秦琅琊刻石拓本

琅琊刻石,位於山東諸城琅琊臺,由李斯撰寫,載秦初開國功臣列侯武城侯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賁等人之事績。


北宋時曾發現三塊刻石,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的文字,後人稱為“詛楚文”。

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部分秦國金文,皆屬同一字體,稱籀文或大篆。


2. 小篆,以秦國使用的書體為基礎,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融秦漢兩代篆書為一體,形成了獨特風格,成為繼唐代李陽冰之後的篆體書法傑出代表人物

鄧石如的小篆代表作之一:《荀子·宥坐》


綜上,個人認為:唐代的楷書是一個里程碑;隸書、篆書在清代得到了突破;而行書、草書有兩聖(行聖和草聖)在前,歷代大師在後,始終在持續向前。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書體,都凝結著中國書法藝術的光輝與中華文明之美,希望傳統文化與藝術能夠如浪疊進,不斷前行,不斷創造新的高峰。



【關注歷史,閱讀文化,我是夜未央】


萬里長空夜未央


書法的鼎盛時期在魏晉。

練書者雲:不練魏晉難入書道。

魏晉是書法史上最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卓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尊王羲之為“書聖”。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行書巔峰之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法超越!

所以,魏晉是中國書法的鼎盛時。

《蘭亭序》最好的摹本全在這裡,完整版http://www.toutiao.com/i6477620458773545485/

馮承素《蘭亭序》摹本:

褚遂良《蘭亭序》摹本

虞世南《蘭亭序》摹本


契茶書舍


魏晉時期。魏晉之前的遠古、秦、漢是書法藝術的逐漸形成時期,魏晉之後隋、唐、宋、明、清等只是書法藝術的逐步完善。魏晉書法蘊含的清逸、靈動、灑脫的純美境界凸顯了人的個性美與自由精神,它的繼承與創新,理性與感性,人性與法則,技術與藝術的統一,讓後人將魏晉書風,尤其以鐘王為主體的經典書法傳統視為書法正統而頂禮膜拜。

魏晉時期,尤其是五胡亂中華期間,中國社會處於亂世與分治狀態,文人雅士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哲學背景,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魏晉風度。魏晉之風就是魏晉時期文人間的一種風氣,即性格通脫,崇尚老莊玄學,他們文采斐然,愛喝酒愛聚會,注重外在。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屢屢受挫,卻依然努力活出自我。這些獨領風騷的魏晉士人,以他們的特有的況味,為後人所敬仰和研究。還因刻石狂怪,鐘鼎斑駁,它的世俗美感根本無法與流美的魏晉書風相比。就書法而言,有“魏晉風度”,便有了名垂千秋的鐘王的書法成就。鐘王古法用筆臻於完善,觀其書跡,發筆出鋒如抽刀斷水,點畫之質量,極虛靈挺拔之致,真可謂揮運之際,左右逢源,窮極變幻,出神入化。魏晉書法堪稱率意和精能,秀潤和雄強、陰柔和陽剛的高度結合,可以說達到了藝術境界的極致,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為推崇注重的中和大美之所在。

以鐘王為代表的魏晉士人自由精神的釋放,個性與靈感的噴發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人作為主體意識的覺醒。,擺脫前人的困縛,直接到大自然之中,獲得內心世界精神層面的滿足。而作為人精神世界的外延——書法藝術,也必將在不自覺之中,蘊帶此種意識,使書法不再只是“猶可記文”的記事字形,或字形優美的方法,而是上升到一種只屬於書法家自身表情達意的藝術表現形式。



湘仔評論


魏晉之前中國書法處於自發階段,魏晉之後中國書法發展進入了自覺階段,中國書法開始體現出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至唐朝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唐代書法可以代表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成就。


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
   .一、書法藝術的產生
產生於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筆畫均為單線條,瘦挺有力,時露鋒芒。佈局多為縱行,行款錯落,大小變化,疏密有致。這些最早的漢字遺蹟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章法、結字三要素。尤其是從甲骨文的結字看,已體現出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現奠定了我國書法藝術的基礎,標誌著我國書法藝術的產生。商周時期出現的金文或稱“鐘鼎文”,整齊且筆畫粗壯,起筆、收筆及運轉比甲骨文圓潤,曲直變化豐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長,每字的大小勻稱,各部分講究呼應與配合。《毛公鼎》、《散氏盤》是其代表作。從金文遺蹟看,書法的藝術性已逐漸豐富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各諸侯國在不同的藝術追求下,朝著各自的審美趨向發展,形成了書法藝術絢爛多彩的局面。如果說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終是沿著刀刻、鑿鑄道路發展;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毛筆開始在書法上廣泛應用。毛筆表現力豐富,特別是內蘊的筆法技巧,構成了以後中國書法的重要要素──書者的情性、審美趣味、用筆技巧等。從尚存的這一時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結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規律性,筆畫遒勁凝重,結構茂密渾厚。“石鼓文”開始向小篆轉化。它不僅是以後秦統一文字的基礎,而且對後代的書法風格影響極大。




   二、書法藝術的發展
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文字的統一,為書法藝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從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長、筆畫多為孤線、結構複雜的特點,作為官方文字不便速寫。於是,結構較為簡單、筆畫把圓轉成方折、便於迅速書寫的隸書應運而生。關於隸書的產生,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書斷》說:“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獄,在獄中整理隸書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讚賞,赦免其罪並封為御史。此為傳聞,雖不足為信,但是,秦代隸書出現已成定論,只是秦代隸書還多有篆意。到了漢代,隸書逐漸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官方標準字體,並且進入了定型化時期。漢代隸書筆畫平直,結構簡便,頓挫明顯,尤其是碑刻,精妙絕倫。同時,為了字的方整和書寫便利,隸書把用作偏旁的獨體字規定特殊的形態,例如“刀”做右旁時則寫成“刂”,使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從用筆到結字所形成的風格,顯得既莊重嚴整,又變化多姿。這種字體,上承篆書和古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草。所以隸書在書法藝術上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人們在使用文字時,總是希望文字好認一些,寫得簡便一些,尤其在事務急迫繁忙之時更是如此。同時,在由篆到隸的演化中,由於毛筆快寫和筆法發展的緣故,草書便產生了。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這一時期草書含隸意較多,筆畫往往還帶有波磔,字與字之間無牽掛,稱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書譜》中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之間行書存焉。”即隸法解體後,寫得近於謹嚴些的就成了真書(楷書),寫得近於奔肆些的就成了草書,介乎真、草之間的就是行書。至此,漢字的幾種書寫形式均已產生,寫字也不僅僅在於實用,美感和享受也成為發展的動力,書法藝術進入成熟時期。


   三、書法藝術的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發展中,書法藝術形成如下特點:其一,草、楷、行各體已完全成熟,中國書法的技法體系基本形成。後世的技法在此基礎上雖有所豐富和變化,但不再有本質突破。三國時期漢字書寫發展為真書階段,真書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書體,一般認為它是漢字發展史上的正體,是“楷模”,因此一直流傳至今。其字方筆直勢漸占主導地位,橫筆儘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筆勢,撇捺亦不向上挑出並縮短長度。鍾繇被尊稱為“楷法之祖”。東晉王羲之,正、行、草各體皆精,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是這一時期的精品。其二,書法走向完全自覺的階段,書法在社會各階層普遍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欣賞對象。史載:師宜曾在酒店壁上作書,觀者紛至,致使酒店興隆。其三,文人有意識地追求書法之美,把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活動,並在技法功夫、審美風貌上孜孜以求。書法藝術上出現了貼與碑兩種不同的風格,呈現出婉麗風流和雄奇樸拙的書法藝術境界,尤其是楷書和行書,已達到成熟階段。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大批文人薈萃江東。美麗富饒的江南風光,使書法家們在藝術上更講求遒潤婉媚。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博大氣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態,在書法藝術上體現為灑脫奔逸、恢宏寬博的氣勢。唐代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楷書,今天仍有“學習楷法從唐入手”的說法。其代表作有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它們或壯美森嚴,剛正厚重,體現鬱郁盛唐氣象;或骨力勁健、均勻而瘦硬,體現書者“心正則筆正”的書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國書法藝術進入全盛時期。
   四、書法藝術進入個性化時代宋以後,字體已無大的建樹和突破,僅在原有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風格,以發揮個性為主。宋代由於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統治者重文輕武,書法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隨意揮灑的行書尤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蘇東坡的書法書卷氣極濃,給人以超脫世俗之感;黃庭堅的書法體勢異常開張,以特別緊密或特別疏鬆作巧妙對比,在豪宕中不時露出韻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儻不羈,以頓挫為含蓄,結構矯側練達,神采淋漓;蔡襄的書法也有新意。元代書家、畫家集於一身者居多,書家不事丹青尤可,畫家則決不可不習書法。中國畫有題跋文款即始於元代,這對後世的書法繪畫藝術的影響極為深遠。明初幾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愛書法。國家設有中書科,凡能書者,授官中書舍人,在內閣中辦理文書。但是,明人書法基本上為元代書法的延續,沒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書壇漸成“帖學”和“碑學”二水分流的局面,導致了書法流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陳亦禧、姜宸英,他們專以帖學取勝,在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中影響很大,不少還是宮廷書家。同時由於他們過多的沾染館閣習氣,終不免走下坡路。遊弋於碑帖之間的書家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有詩、書、畫三絕之美譽,書初學歐,染館閣習氣,後仿黃山谷,又受石濤隸書影響,揉入畫蘭、竹之筆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徵。但是,清代書家們將中國書法藝術兩大傳統較完整地開發出來,對中國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傳承作用。如: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是碑學的重要理論著作,對碑學及碑學理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謝謝,供參考!如果喜歡【梅花撰史】,請點一下關注吧!這樣我們有更多交流機會,我更新的東西你也會第一時間看到!


梅花撰史


這個問題分開回答似乎比較準確。

篆書的高峰期在秦代。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統一文字,李斯等創小篆。

隸書高峰期在漢代。漢隸是公認的隸書高峰,應該沒有爭議。

行書的高峰期自然在普代。二王父子的行書至今無人敢吹超越了他們。

楷書的高峰期毫無疑問在唐代。楷書的四大家三位生在唐朝,歐顏柳的三大楷書後人很難勝過。

草書的高峰期也應在唐朝吧。張旭懷素的草書後學恐怕難以望其項背。







李存章藝術園


中國書法在每一個時代都有他的特點,不同的時代所展現出來的特色也不一樣,比如我們常說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每一個時代也都有處於頂峰的書體,比如商周時期的大篆、甲骨文、秦朝的小篆、漢代的隸書、魏晉時期的行草書、唐代的楷書、宋代的行書、清代的碑學書法等等。

但如果非要在書法史上找出一個高峰來,我覺得就是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了。

1、首先這個時期,中國的漢字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叫“隸變”,漢字由隸書演變出來三種字體,分別是草書、行書和楷書,這三種字體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書法的表現形式,為以後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出現了兩位書法大師,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二者並稱為“二王”,他們創新書體和筆法,推動了行書、楷書和草書的完全成熟,成為帖學一派書法的創始人,影響了接下來一千多年的書法。

3、這個時代書法藝術多姿多彩,各種書體相互融合,有隸書、魏碑、行書、小楷、章草、行草和狂草,而且每一種書體都有大師級的作品出現,比如《張猛龍碑》、《蘭亭序》、《十七帖》、《洛神賦十三行》、《鴨頭丸帖》、《急就章》等等,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4、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書法藝術開始自覺,從以前的人們把書法只當作實用性的工具,到現在把書法發展成了一門藝術,從此書法藝術進入自覺化時期,不再是單純的寫字,經過王羲之等文人的不斷的改進,越來越精緻,有了一個完整的技法體系,書法理論也開始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