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允炆為什麼丟掉江山?

淡晚6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被他的四叔朱棣推翻,從而失掉天下,主要和三個方面的原因有關,分別是明朝主要政治問題的變化、建文帝朱允炆政治上的幼稚和短視、燕王朱棣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以明朝政治重心的變化,結合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的能力和作為來說明。

1. 元朝農民起義時解決百姓吃飯是最主要的問題

政治重心是指一個國家最主要的問題所在,可能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或軍事問題。不同的政治問題決定了不同政治人物地位的不同,建文帝之所以被推翻,正是因為隨著明朝經濟和政局的變化,以朱棣為代表的北京集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挑戰以建文帝為首的南京集團,最後取而代之。

我們先來看從朱元璋起兵反元到朱元璋去世政治重心問題的變化。我們知道,到了宋朝以後,中國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宋朝的官僚制度已經非常完備,皇權已經足夠強大,制約皇上的因素只有傳統了,這才有了神宗任命變法時,司馬光等大臣以祖宗之法的名義去反對。但是到了元朝,這種制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元朝皇帝出自草原,根本不懂什麼祖宗之法,而且蒙古人對官僚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只按草原上的簡單分工將設置官吏,裁汰了大量的官員,加強皇帝個人的權力。元朝皇帝依然像草原上的作風那樣,大量掠奪似地收稅,然後分給蒙古貴族。由於對儒家學說知之甚少,元朝很長時間都沒有建立科舉制度,而是將人簡單地分成四類,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直到元朝後期才實行了科舉制。所以,元朝表現為,元朝權力非常大,但官僚的行政效率低下,除了收稅分給蒙古貴族外,基本上沒什麼大的用處。這樣一種制度,與中原人長期的儒家信仰和生活邏輯形成了強大的牴觸,所以終元一代,農民起義不斷。

到了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但元朝政府還在收稅,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張士誠等人紛紛起事。我們知道,農民之所以造反,主要是因為吃不飽飯。所以在當時,主要的政治問題就是百姓的糧食問題。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方就是江南,這裡也是元朝賦稅最多的地方。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佔領了南京,以此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以爭取人心,將江南地區巨大的財富轉換成了政治資本。這也就是朱元璋能夠得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2.明朝建立後主要政治問題是穩定國內政治

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後,在元朝的基礎上完善了官僚隊伍,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朱元璋為了恢復破敗的經濟,應對貨幣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一套準計劃經濟,用以調節經濟的產出和需求。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當皇帝以後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的權力。不顧一切加強皇權,於是才有了洪武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一共牽連誅殺的人有7、8萬之多。朱元璋一邊殺了,一邊用科舉制度來選拔新的官員,這些人由百姓升為官員,在朝廷內沒有任何根基,只能完全依賴皇帝,對皇權的威脅理從談起。

朱元璋一面殺功臣,一面大力分封自己的子孫為王。朱元璋的長子是長子朱標,其他共封了24個兒子和1個孫子為王,主要目的在於為朝廷戍邊。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是,以儒家學說培養朱標,讓他以後當了皇帝推行仁政;其他的兒子在邊境上為王,為國家戍邊。這樣,從中央地方,老朱家掌握了一切權力,皇帝和藩王都能一直世襲下去,那感覺真叫一句歌詞裡唱的“倍爽”。

可是又有一句話不容忽視,那就是“理想很豐美,現實很骨感。”這個理想從一開始就泡湯了,原因在於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先他去世了。這一下讓朱元璋陷入了極大的悲傷和糾結當中。悲傷的是,老來喪子,人生巨痛。糾結的是,面對眼前的局面,朱元璋必須要做出選擇,皇位的繼承人到底是要選誰。朱元璋思考了六個月,終於選定了朱標的兒子,皇孫朱允炆,主要原因在於他要最大限度地維持自己的政治安排。但有一點,朱允炆是一個比朱標還柔弱的人,要保證他順利繼位,就必須將可能威脅他的人都除掉。於是,朱元璋製造了洪武年間最後一個大案就是藍玉案。朱元璋本來打算讓藍玉日後輔佐朱標,朱標死了以後,朱允炆肯定是掌控不了藍玉的。所以,朱元璋下狠心對藍玉下手,誅殺了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朝堂為之一空。

3.朱元璋死後,大明的主要政治問題由內部轉向了外部邊疆問題,內部的重新整合也就再所難免。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皇帝的時候,主要的政治問題都在王朝內部,老朱都用殺人的方式解決了。可朱元璋死後,國家的主要問題就由內部問題轉到了對外的蒙古問題。

朱元璋將功臣殺害以後,主要用兩種方式去填補,文官用科舉提拔人人才填補;武將則用自己的兒子去做藩王戍邊,朝廷再為他們派遣副將。由於內部問題解決了,所以邊疆外的其他地區對軍隊的需要越來越小,包括南京,能征慣戰的武將和欺壓百姓的武將都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死後,大明王朝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主要是以下方面:

(1)開國功臣為之一空,朝堂上大多數是新進官吏,文才有餘而勇武不足,他們在朝廷的根基較淺,辦法經驗不足,很容易憑一時義氣而做出危險的決定,幫助朱允炆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就是這樣的人。

(2)北方邊疆的力量發生了明顯變化。原來邊疆上比較強的藩王有三個,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棢和燕王朱棣。可是後來,秦王和晉王先後去世,只剩下了朱棣還掌握著雄兵。面對蒙古的威脅,明朝九邊的戍衛軍隊是要時刻駐守的,也就需要源源不斷注入各種物資和資源。舊的武將被殺後,他們的軍權自然也就落到了燕王朱棣的手裡。

(3)從國家穩定的角度來講,整個帝國內部已經基本安定了,主要問題就是防備蒙古入侵。而這個任務的核心區域就是北京 ,朱棣可以起到主導作用。由於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會有很多的人才為了建功立業去投奔朱棣,朱允炆朝廷的主要將領耿炳文和李景隆也都歸降了朱棣。

由此可見,帝國主要問題最合適的解決之地,就由南京轉到了北京,當時叫北平。北平地位越來越重要,朱棣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重要。

朱允炆早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他真的太年輕了,既無法很好地作用官吏,也無法合理地派遣將領。甚至還叮矚前線將領,在戰場上不要傷害朱棣,不讓皇上落個殺叔的罪名。這種想法真的是“婦人之仁”,讓人匪夷所思。

朱允炆太年輕,威望嚴重中足。也沒有足夠的人才彙集到人身邊來出謀劃策。他作用的人齊泰和黃子澄,都是類似於晁錯一樣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削藩,對削藩的危害和戰爭的持久性的估計卻嚴重不足。

他任命的主將,開始是耿炳文,耿炳文帶領十三萬人與朱棣交戰,耿炳文是一員老將,和朱棣交戰時比較穩健。這樣與朱棣耗下去是比較有利的,畢竟朱棣兵少。可是就是交戰的關鍵時刻,朱允炆卻撤換了耿炳文,換上了李景隆。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兒子,和朱允炆算是表兄弟吧。可李景隆壓根沒打過仗,就是個膏粱豎子,遠不能和長期駐守北疆的燕王相比。結果,朝廷的兵馬雖多,卻是一敗再敗。朱棣看出了朝廷的羸弱,一股作氣衝到了南京,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權。

朱棣即位後,中央和藩鎮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一個非常主要的矛盾。可朱棣是戎馬出身,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再加上他的起家的地是北京,軍隊的主要指揮權在他的手裡。所以,朱棣雖然在南京當皇帝,也不會遭到北京的反叛,而且朱棣在位期間經常北征,長時間在北京停留。到永樂十九年時,朱棣將大明的首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到此時,明朝終於由內重外輕轉到了外重內輕,從而使大明又穩定地運行了兩百多年。

如果可以設想,如果明朝的都城繼續在南京。那結果就是,朱棣死後,當年的悲劇很可能還會重演。因為,明朝的內部問題已經解決了,到朱棣時最重要的是要對外,才能穩定王朝,而對外最好的建都之地就是北京。如果皇帝不是親自駐守,任何一個在北京駐守的藩王和功臣,當他掌握的資源多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和中央發生嚴重矛盾。

寫到這裡,想到了一句明朝的情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初年呈現了從“功臣守邊”到“藩王守邊”,再到“王子守邊”的一系列變化過程。

本人認為,如果當年朱標能夠順利即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可能會緩和一些,但肯定還會發生。但有一個事實是改不了的,那就是明朝一定會遷都北京,才能穩定政局。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在這裡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太祖皇帝歿後,傳位朱允炆,當初為了防止爭皇奪位,規定同姓王分封各地,必須將兒子寄居京城,作人質以防背叛朝廷,這種方法歷史上也不算少。

接下來我為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問題,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他有很多機會除掉朱棣,但是他太仁慈,或者說是太迂腐,像極了現在的人,滿是包袱,卻受各種自己認為的規則拘束著,遇到一次挫折只接就崩潰了。

我認為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因為其原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而且這兩方面因素都極為關鍵,缺一不可。

我認為時光不能倒退,歷史也不重演,當我們再回首這段歷史時,更多的是體會時代的變遷,以及從這段往事中感悟出的道理,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在這裡,我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還有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還有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小鯨聊歷史


哪裡的壓迫越深,哪裡的反抗力越強!

帝王制度沒一個長久的國家,統治者為自己霸權獨裁長生不老,不擇手段啥事都幹。

人民百姓與統治者階級是敵我關係,統治者也會化解敵我仇恨和矛盾。會把自已打扮成,最關心熱愛人民的樣子給天下人看。

不論怎樣會表演,但天下人民百姓飢寒交破的悲慘生活,他是演不出來的!頂多吃一頓,憶苦思甜的飯,表達和人民心連心。讓人民放心滿意當牛馬羊!

時間一長,就會星星之火可以燎源。精心培養的忠臣良民,變成了白眼狼,用軍隊鎮壓也無力迴天!

漢朝400年,中間沒有王莽篡位,不會超過300年。

英國和曰本長久,國王是樣子品,只管在聖旨上蓋印章。一切由丞相管理國家,丞相是民主選舉的,必須為民辦實事,接受各種監督,決不迷信大公無私為國民的神話傳說。不透明,就是坑民行為。想吃碗“珍珠翡翠白玉湯”了事,沒門!人民不可欺騙。

人民百姓生活水平,必須世界領先,否則承相官員都有罪,人民受苦了!給官判多大罪也沒用!確保人民不會吃虧,不上當受騙!不當牛羊!


開心果52105317


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朱允炆失去天下的原因:

一、朱允炆自己方面的原因

1.朱允炆既然失去天下,那他必然先擁有天下。

朱允炆是怎樣擁有天下的?是他一刀一槍的與別人戰鬥爭過來的嗎?不是!是從他爺爺朱元璋那裡繼承來的。既然是繼承來的,那麼朱允炆當上皇帝后,如果不經過時間的沉澱,他的根基是不穩的。

從後面的經歷來看,他雖然得到了文臣的擁護,但是武力方面是他的短板。朱允炆的實力與朱棣相比,並沒有擁有絕對的優勢。

2.朱允炆既然是從朱元璋那裡繼承的皇位,那麼朱允炆應該夯實、加強這個身份認證,不能讓人對這個有任何的懷疑,因為這是他擁有的最大的優勢。

古人云: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朱允炆是如何做的?朱元璋剛死,就變更祖制,強行削藩,不留餘地,做事做絕,一年內連廢四個叔王為民,逼死湘王全家,甚至在燕王送子為質和裝瘋後削藩也未有絲毫緩和。這是仁孝的表現嗎?

這樣做的結果是朝野都同情朱棣,其餘藩王要麼明幫、要麼暗助朱棣,朱允炆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名分。

3.朱允炆與其父朱標相比,施政時間短,不通庶務,認人不明,識人不清。

朱允炆的心腹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忠者忠矣,但是能力太差。另一個武將李景隆不僅能力差而且人品也差。在他的核心幕僚團中,就沒有一個能夠幫他出正確主意的人。

二、朱棣方面的原因

1.朱棣的名分

朱棣在朱元璋死時,是諸王生者中的最長者,素有威望。除朱標一系外,朱棣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因此,朱棣的名分在朱允炆一系列錯誤操作下是得到了增強的。

2.朱棣的實力

朱棣內有姚廣孝為謀,外有寧王、蜀王等助,同時有建文內廷太監的通風報信,最終直破南京斬首成功,也不僅僅是憑藉運氣。

因此,朱允炆之所以失去天下,不僅僅是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原因,是內外交加,各種因素促成的。這也造成了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以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朱允炆至今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第一懸案,我們今天對他的下落的關心程度遠比對他失掉兩千來得更火熱。

朱允炆,本來他不應該那麼早就做上皇帝,可是,上天總喜歡給他開個大玩笑,自己的父親朱標去世得早,還弄得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允炆成功上位皇太孫,直接跳過叔輩成為國家的合法繼承人。這個時候,身在北京的四叔不服了,起兵攻入南京,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蹤影!今天,我們來談談他失去兩千的原因。


聽信大臣的計策,急於削藩

削弱各個諸侯國的勢力,對於中央集權來講,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急於看到成效,時機不恰當,造成了燕王抓住把柄,起兵造反。朱允炆的三個師傅: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對他的影響太大了,從小收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看慣了爺爺大殺功臣的舉動,在他的心裡仁慈才是政治的出發點!

性格決定成敗

朱允炆的性格像他的父親一樣,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仁慈贏不了權力,親情勝不了野心

朱棣,身為他的四叔,如果朱標不死,那他沒什麼野心,對於侄兒子,那他的野心可就大了。朱棣對於削弱藩王的意見實在太大了,直接起兵推翻建文帝,取而代之。他耍了一個小聰明,從建文帝身邊的人下手,特別是黃子澄、齊泰等老臣,把他們看做誤國的罪魁禍首,美其名曰:清君側,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侄兒子,但是,意圖是自己的皇位。朱允炆在叔父面前根本不是對手,何況還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叔父!

當然了,朱元璋把能打的將領都殺得差不多了,在朱允炆面前能作戰的將領就沒有幾個,加上指揮不當,節節敗退,能不失敗嗎?

個人看法,歡迎發表意見!


滄桑語滄桑人


朱允炆失掉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告訴大家朱允炆失掉天下的原因是年幼無知。

試問看到這篇回答的任何一位,有沒有覺得自己在18歲至25之前不知道在社會上碰到了多少次牆壁才對社會的種種明規則和暗規則產生了免疫力。

大家看看朱允炆下達的那些帶有明顯孩子氣感情色彩的命令。

在戰場上任何人都可以殺,唯獨不能殺我的叔叔燕王朱棣,這樣就會讓他背上殺死叔叔的罪名。

是因為朱允炆仁慈嗎?也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為什麼這樣講?

大家小時候看到家裡大人殺雞是不是覺得好可憐,甚至會為那隻被殺的雞哭過。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的山羊要被我爸爸媽媽賣掉的時候,我就大哭大鬧不捨得自家的羊被羊販子牽走。

長大了我根本就不覺得羊被賣了被宰了覺得可憐,長大後我看到羊被宰了我從來就沒有流過淚。

這是為什麼?

我小時候為什麼有一顆善心覺得自家的羊被賣了會傷心、會難過。

長大後自己為什麼變得這麼冷血,看到豬被宰表情冷漠,一點不同情憐憫豬的痛苦和掙扎。

我想21歲的朱允炆和當時的我是一樣一樣的。

18——25這個階段人生還是屬於探索期,屬於正式步入社會獨自熟悉瞭解社會的新手期。

處理什麼事情喜歡感情用事,處理事情感性成分比例要重,理性成分比例要少。

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大明劫》,裡面我看到一個殘忍的情節,督師孫傳庭在一個晚上下令殺死所有感染瘟疫的士兵。


起先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把這些感染瘟疫的無辜士兵殺掉,太不人道主義了,但是後來想一想其實這是對整個軍隊,對整個國家負責。

皇命在身,崇禎命令孫傳庭即刻起兵奔赴前線到潼關和李自成交戰。

而這些感染瘟疫被隔離的士兵又不能馬上帶走,放走的話瘟疫又會傳播開來形成擴散。

為了國家和君王不得不犧牲局部。

大家看假如是21歲的朱允炆,能分清忠義不能兩全這碼事嗎?

我看未必。

其實只要朱允炆理性思維稍微男子漢大丈夫一點,就是北軍打到南京城下以南京城的固若金湯也是可以擋住朱棣的強弩之末。

南京城是朱棣用武力攻下的嗎?

知道明史的人都知道,1402年6月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吃裡扒外打開鎮守的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後宮中火起,帝不知所蹤。

大家來看打開金川門的李景隆是什麼人?


政府軍的失敗主要是葬送在李景隆這個草包統帥的手裡,然而,對於一個把朱允炆朝廷拖入墓穴已經半截身子的人朱允炆選擇放過了他,而且還讓李景隆鎮守重要穴位金川門。

朱棣帶領燕軍攻打南京城的固若金湯,南京城還真的是固若金湯,但是李景隆喪盡天良打開金川門放燕軍入城,宮中一把火燒成紅海,朱允炆生死不明。

當年明月在作品裡這麼評價李景隆:

自此,李景隆卸掉了自己所有的偽裝,他不但不要臉,連面具也不要了,此後他在朱棣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地活著,綜合看來,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無恥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了這樣的兒子肯定會再被氣死一次。

無恥的李景隆無恥地活了下去,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就是他生活的方式。

來看看朱允炆失掉天下的兩個致命原因。

A竟然下達這樣一個在戰場不得殺害燕王的奇怪命令。

B竟然會讓葬送朝廷精銳的敗軍之將李景隆鎮守生門——金川門。

這好比什麼?

比爾蓋茨和窮光蛋賭博,竟然整個家當都被窮光蛋贏了過來。

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只有彈丸之地的地方王爺和擁有天下的中央政府對抗,竟然被地方王爺以小博大賭贏了,實在不可思議。

其實也沒什麼好分析的。

原因就是朱允炆太嫩了,沒有經過試用期就被炒魷魚下崗了。

總結一句話。

朱允炆的年輕力壯鬥不過朱棣的老奸巨猾。


山澗清泉流


朱允炆丟掉天下,表象是作戰時下達了不允許傷害朱棣的命令,誘因是因為朱允炆削藩,而其根本的原因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差。

我們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做的事情。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朱允炆繼位。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

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

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建文帝在繼位不滿一年的時間內,連續廢黜了五位藩王,朱棣當然驚恐了。

朱允炆既然要削藩,竟然還在建文元年夏四月,將朱棣的兒子們放回了北京,“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既然把人質都放回去了,那就繼續加恩呀,減少朱棣的反意,結果卻是“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看看朱允炆做了什麼,燕山護衛百戶倪諒上報發生叛亂,燕旗校於諒等人被誅殺。朱允炆竟然還下詔責備燕王朱棣,讓人逮捕燕王府的所有官僚。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不反,明顯是要拿他朱棣開刀了。

結果就是,朱允炆要求逮捕朱棣幕僚的詔書一到,北平都指揮張信就叛亂歸附了燕王朱棣。朱棣有了軍隊,當年七月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見識到朱允炆的執政水平了吧,簡直是碎到滿地渣渣。明明有漢武帝時的“推恩令”可以效仿,卻想搞強力削藩。強力削藩也可以,那就搞突然襲擊,先抓了人,再慢慢羅列罪名麼。結果卻按部就班的,從小罪到大過,找朱棣的罪狀,還白白把手上的人質送還了朱棣。朱棣是個有才能的人,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了,這不是逼朱棣起兵造反麼。

朱允炆反正是要削藩,而且都已經逼迫湘王自焚了,那就直接誅殺了朱棣就行了。朱棣造反的罪名已經非常確鑿了,結果呢,朱允炆又來了一句,“今爾等將士,與燕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名。”,讓朱棣有了一張護身符。

朱允炆在削藩和“靖難之役”中,犯下的錯誤是一個接著一個,以他的才能,豈有不丟天下的道理。


奕天讀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其實挺有趣的。因為其原因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而且這兩方面因素都極為關鍵,缺一不可。

朱允炆是朱元璋法理上的皇長孫,所以在繼位的宗法問題上具有天然合法性,這是燕王朱棣所不具備的優勢。而且朱允炆即位後擁有了全國的合法統治權及大義名分,而且擁有數量龐大的中央軍。這意味著相較於朱棣,朱允炆有著巨大的優勢,按說朱允炆失敗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歷史總是具有戲劇性,完全處於劣勢的朱棣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朱允炆為何會失敗呢?

首先,朱允炆的前任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這意味朱元璋是馬上得來的天下,在明朝建國初期必然存在著一群開國元勳,這些人功勳卓越、能力優秀、德高望重。

功勳集團的存在必然會嚴重損害專制皇權的利益,為了大明帝國的千秋萬代,朱元璋不得不大開殺戒。在血腥的政治清洗之下,那些頗有才幹的文臣武將被消滅殆盡,使得朱允炆接手的朝廷人才嚴重匱乏。以至於在平叛時,朱允炆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這是朱允炆失敗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

其次,朱允炆是在深宮中長大的,沒有經受過挫折和難度較高的考驗。而朱棣則不同,他的成長經歷貫穿了明朝創業的艱辛期,其才幹在期間得到了良好的歷練。比較兩者個體的綜合素質,朱棣遠勝於朱允炆。這是決定兩者成敗的核心因素。

再者,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對的,但其實施過程中的手段卻大有問題。不同於西漢初年的中央與諸侯,此時的明朝中央是佔有絕對優勢的。所以朱允炆的削藩具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從削藩順序上來說,理應把實力最強的燕王寧王先削掉,然後其它藩王壓根沒有造反的實力,只能乖乖就擒。然而遺憾的是,朱允炆政府採取的卻是先弱後強的策略。雖然很輕鬆的解決了幾個實力弱小的藩王,但給了實力較強的燕王反應準備的機會。

再者,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本來中央軍屢屢有機會殺掉朱棣,但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使前線將士自縛手腳,一次次喪失了勝利的機會。

然後,不僅朱棣本人優秀,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也是富有才幹智謀。且朱棣本人善於籠絡人心。他起兵之後,得到了其它藩王的同情和支持,實力強大的寧王與之結盟,這不僅增強了燕軍的軍事力量,更使其少了後顧之憂,能專心南下。而且由於燕王封地與蒙古接壤,大量蒙古部落的士兵也加入到了燕軍的隊伍之中,更增加了朱棣的勝算。

再者,朱棣的情報工作做的也好,朱允炆的宮中太監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與朱棣暗通款曲暗中勾結,使朱允炆一方陷入被動。

還有就是,在這次鬥爭中,由於雙方都是朱家子弟,是的地方勢力在這一過程中採取了觀望態度,地方勤王的不積極也是中央失敗的原因。


臨瀛殿


這和當時他制定的一系列國策是有原因的,朱允炆上臺第一件事就要削藩,在朱元璋在世時他就曾經問過,如果自己的叔叔們不服自己怎麼辦,朱元璋已經老邁,更不忍心向自己兒子下手,並沒有給他一個確切的答覆,但朱允炆那顆削藩的心一直沒有熄滅,上位後,幾大文官黃子澄、齊泰也都力勸他削藩,急於求成的朱允炆力度太大,一年之內幹翻了五個藩王,終於逼反朱棣,在朱棣靖難起兵後,還反覆叮囑帶兵將領,勿傷害朱棣,使其背上弒叔的罪名,使得兵將畏首畏尾,朱棣各種buff加身,又任用不懂打仗的勳貴擔任主將,屢戰屢敗,最終丟了江山,下落不明


從前6694


大明。

朱允炆為何失位。是朱棣奸窄,允炆失察,倆相結合的結果。

太祖皇帝歿後,傳位朱允炆,當初為了防止爭皇奪位,規定同姓王分封各地,必須將兒子寄居京城,作人質以防背叛朝廷。這種方法歷史上也不算少。

燕王心計很深遠,朝廷早已注意到,要叛逆的是燕王最有可能。朱允炆對燕王格外主意。常派奸細觀察燕王動靜,這一動機被燕王察覺。他將計就計裝瘋。是做給細作看的,經常在鬧市裸奔,做一些不像正常人應有的行為,甚至有時,將街道中的馬屎拾得當‘糕點’衝飢。

這種情況細作回報了朱允炆。他便信以為真,知道朱棣己成不了大事。把朱棣人質的兒子發還。朱允炆對北方一路就此放鬆了驚惕,可是對朱棣來說從來沒有放鬆過招兵買馬,積草囤糧,朱棣看到時機成熟起兵南下。兵貴神速,突然在一夜之間京都兵臨城下,朱允炆防不勝防,城內一遍混亂。就這樣被朱棣奪下京都,發召書通報全國各地投順稱臣。到事情結束,就是設有找到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幾百年來還是件無頭案,對朱允紋的下落沒有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