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農村常住的非農戶合法擁有農村房產,拆遷時應該如何補償?有哪些相關依據?

手機用戶20991552431


在農村常住的非農戶合法擁有農村房產,拆遷時應該如何補償?有哪些相關依據?

農村宅基地的拆遷,有農村戶口和戶口不在本村以及非農戶口的來說,補償額度相差很多的。

1、有本村戶口的。有宅基地的使用權,有地上房屋的所有權。拆遷的時候補償的額度是最高的,土地補償費歸屬於村集體,安置費和地上房屋補償費是歸屬於村民的。也就是說,本村戶口的村民能夠享受村集體組織成員的所有待遇。唯一有些出入的就是地上房屋的補償費,茅草房、磚瓦房、危房的補償標準各不相同。

2、那些戶口不在本村的農村戶口或者是非農戶口。對地上房屋有所有權,根據“地隨房走”的政策,因為地上房屋的存在也連帶著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權。但是因為戶口的原因,您的宅基地使用權並不是實質上的。所以,在拆遷的時候,能夠爭取的只是地上房屋補償費。對於安置費來說,是沒有的;土地補償費是歸屬於村集體的。因此,對於這類情況的非農戶來說,所能享受的補償只有地上房屋補償費了。

3、經批准回鄉落戶的職工、軍人和其他人員申請建造住宅的,經批准回鄉定居的華僑、臺灣和港澳同胞、外籍華人申請建造住宅的。對於這類人口來說,既然可以批准建房、申請宅基地,那麼就意味著其宅基地的使用權是實質性的,是受村委會和鄉鎮、縣級國土部門認可的,這也就意味著這類人口在農村拆遷時,也是能正常的享受安置費和地上房屋補償費的。雖然是非農戶口或者非轉農的情況,但是也是能享受村集體組織成員的待遇的。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來說,還是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判斷的。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原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作為一個在農村基層具體從事徵地拆遷工作的操刀者,又擔心一些道聽途說或錯誤的答覆而引發不必要的誤解或爭議,故特藉此平臺宣傳普及一下農村拆遷的相關知識。

第一、農村房屋拆遷以房屋產權登記為基礎,具有合法產權就應獲得相應補償。只要是被拆遷房屋的產權人或共同權益人,拆遷該房屋時,就應獲得相應的拆遷補償,這就是我們說的“房屋產權是硬通貨”。如戶口在外,又無房屋產權,就根本不涉及拆遷的補償問題。這裡也藉此機會,簡單科普一下房產的共同權益人,比如幾個兄弟姐妹共同繼承父母留下來的房產,他們就是該房產的共同權益人,每個人所得房產按份額劃分,在拆遷時共同權益人都有資格獲得相應補償(當然,各權益人實際應得的補償一般也是按產權的份額進行劃分)。就提問描述的情況來看,當事人雖為非農人員,但擁有合法產權,在拆遷時就應按當地的政策規定進行補償。

第二,農村房屋拆遷的具體補償與戶口相關,因戶口所在地與戶口性質的不同,拆遷補償會存在差異。提問及問題描述中,有兩個關鍵地方需特別注意,即“非農”和“戶口不在本村”,鑑於此,就會造成與被拆遷社農村戶口人員的拆遷補償存在一定的差異,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住房安置這一部分,而房屋的主體補償款、宅基地範圍內的構(附)著物補償、搬遷搬家費及獎勵等所適用的政策和標準不變。下面,就結合筆者當地的實際,具體談談住房安置這一部分的情況:

(1)若住房安置中存在修建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還建房,當事人因戶口已遷出,不具備享受該還建房的資格(農村還建房必須是本村人員、農業戶口),只能選擇限價商品房或貨幣安置。

(2)若住房安置是限價商品房或貨幣安置,非農人員為特殊安置對象,安置的限價商品房面積或貨幣安置的金額與被拆遷社農村戶口人員的標準不一致,不少地方是折半處理,比如筆者當地,原來進行限價商品房安置時,農村人員每人安置30平方,非農人員為15平方;現在實行的貨幣安置,農村人員每人約12萬元,非農人員為6萬元左右。

綜上所述,因是非農戶口的農房拆遷對象,房屋主體補償款、宅基地範圍內的構(附)著物補償、搬遷搬家費及獎勵等所適用的政策和標準與被拆遷社農村戶口人員相同;補償最大的區別在於住房安置,不僅安置的方式有可能 不同,而且安置標準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欲感受“三農微耕機”犁開土地的更多鄉土氣息,敬請關注@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衷心感謝閱讀和點贊。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


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


在農村常住的非農戶,因在村裡有合法的房產,如遇拆遷或者宅基地被徵收,補償標準與本村的集體成員標準不同。

根據現時實行的宅基地管理辦法,農民手中的宅基地其歸屬權是村集體,農民只是擁有使用權。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成員才能享受宅基地無償使用的權利。已經戶口轉出了本村的就不再是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時失去了宅基地的使用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農轉非的人可以繼承農村宅基地的房屋的,但往後不能對宅基地上的房屋進行重建或者修繕,等房屋倒了后土地由村集體收回。(實際問題是能不能重建修繕就看你的人際關係了,現時許多不是本村戶口了也將祖屋修得好好的,村裡一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因拆遷,被拆遷房屋的,會有房屋的補償,同時也會有人口安置補助。對房屋的補償以評估價為標準,結合房屋的新舊價值,給予一定的貨幣補償。而人口安置補助這項,是面對具有該村村民戶口的村民給予安置補助,主要表現為每戶給予若干宅基地面積或者人均給予安置房面積。

農村有合法的房產可是沒有該村的戶口,不會享受本村村民待遇,有本村村民戶口的能享受到房屋拆遷時的安置補助待遇、家庭承包土地分配待遇等。

因房屋是合法財產,房屋拆遷時會給予名下房屋估價的貨幣補償(如估價房屋是值100萬就會給予100萬的貨幣補償),但因不是該村村民戶口不能享受到安置補助待遇,意思就是不能得到村集體另行分配給本村村民的宅基地或者安置房。

希望本內容對朋友們有所幫助,喜歡的話請關注下南粵三農自媒體,你的隨手關注點贊轉發是我繼續分享創作的源動力。


南粵三農自媒體


一、非農戶不屬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能享有和集體成員相同待遇。集體成員除了房屋補償,還有宅基地補償款,而非農戶只能得到房屋補償,不能得到宅基地補償款。

二,房屋拆遷時,除了對宅基地進行資金補償,還可以進行宅基地置換,就是在異地給農戶補償相同面積的土地。而非農戶不能享受這種待遇。

三、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地區,房屋拆遷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得到村集體的拆遷分紅,這種分紅主要來自拆遷後宅基地增值帶來的效益,分紅給集體成員是能更好的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而非農戶不能享受這種福利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