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阜陽人快不會叫娘了

稱呼,定義是人與人之間當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關係的名稱,如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同志、同志、先生、小姐、老師、同學、戰友等。不知道阜陽人注意到沒有,各地包括咱阜陽地兒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近年悄悄地演變著,進化著;這種演變、進化,與歷史同步,與時代合拍。

大凡事物的變革與時間的推移往往並行不悖。目前,官場高頻率地使用“與時俱進”一詞。既然“與時俱進”正在時髦與風靡,那麼同,悄悄演變人的稱呼當無可厚非。且慢,筆者此時此刻並非指責阜陽地兒演變人的稱呼,而是要陳述這種演變的種種表現,並說明其其演變是一種文化現象,有崇尚文明的成分,又有封建糟粕的泛起。

阜陽人快不會叫娘了

過去,阜陽人稱父親為“大”(dà)或“爹”(diē),稱母親為“娘’;女婿們則稱岳父為“大爺”(yé)或“叔”,稱岳母為“大娘”或“嬸子”。後來,城裡人稱父親為“爸”或“爸爸”,稱岳母為“娘”或“媽媽”。近年,城裡有學香港人者戲稱“爸”為“老爸”,戲稱“媽”為“老孃”或“媽咪”。20世紀70年代初,鄉下人中有文化者生育孩子後,讓子女學著城裡人改叫“大”為“爸”或“爸爸”,此時仍稱母親為“娘”。不久,大概時在90年代直到如今,鄉下新一代農民紛紛讓子女改叫“大”為“爸”或“爸爸”,改叫“娘”為“媽”或“媽媽”了。現在,“大”與“娘”的稱呼不久將成為“歷史遺稱”。阜陽人快不會叫娘了。

“大”改稱“爸”或“爸爸”,“娘”改稱“媽”或“媽媽”,算是歷史進步與社會文明的一個小小方面。改稱者告訴人們:“大”與“娘”是沒有文化的雙親,是貧窮年代 愛害人;“爸”與“媽”是新時代的“文化人”,是帶領子女走向富裕和勞動者;城裡人有文化,城裡生活與工作條件也好,城裡人可以叫“大”為“爸”叫“娘”為“媽”;俺鄉下人首先通過親人間稱呼的改變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與城裡人攜手邁向新時代。當今鄉下人說;叫“大”叫“娘”土,叫“爸”叫“媽”洋兒(洋勁)。

鄉下新婚媳婦與少婦的稱呼同是在演變。20世紀50年代以至“大躍進”、“文革”時期,鄉親們對那些作風潑辣者叫其大名,但在家庭裡,公婆們則稱其為“他(她)嫂子”、“XX(婆弟或婆妹小名)嫂子”或“他(她)嬸子”、“XX婆侄或婆侄女)嬸子”。小兩口互稱“他”或“她”.“文革”後,小兩口之間各自呼其大名漸多,但多以“小孩大”或“小孩娘”相稱,近年,小兩口相稱各自大名,相呼小名者也日浙增多。城裡人開始戲稱丈夫為“老公”了。

改稱“姐夫”為“哥”的習俗始於“文革”前後先是城裡人改叫,後是鄉下人改叫。姐夫,顧名思義,姐姐的丈夫。小兩口開玩笑即兄妹相稱,姐姐的弟弟或妹妹當然可以稱“姐夫”為“哥”了。如此改叫倒覺親熱。近年,城鄉普遍改稱“姐夫”為哥了。妹夫,人們習慣直呼其名,只是在對他人介紹人與人之間關係時方稱“妹夫”。

在官場,在機關,在工作單位,阜陽人近年習慣稱兄道弟,好比生活在黑社會里。20世紀50年初執政的第一代共產黨人在家庭、在社會同時做了“爺爺”。“子承父業”後的兒女輩自然稱老子的同輩為“大伯”或“叔叔”。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爺爺的兒女和子女相繼就業供職,又門當戶對地相互攀親成婚。近親繁殖,導致人際關係盤根錯節。於是,一個單位裡叫“張爺”、“王叔”、“李姨”、“老表”之聲此起彼伏,親切得一個鍋裡要勺子。長幼之序,至親相敬,何錯之有?——近親繁殖者理直氣壯。

阜陽地兒,尚未改變稱呼的情況有兩種:一是鄉下的教師、醫生、禽畜獸醫,人們至今習慣稱作“先生”,且每每投以尊敬的目光。二是城裡退下職位的老幹部,人們相見總是這長那長地呼之自然,聽者依然嘻嘻哈哈,不亦樂呼。“我交了職權,思想上並沒有放下那把交椅。”——聽者這樣自付著,然後官腔官調地回應著問安道福的年青同事或昔日的屬下。豈不知,問安道褔的早已心離神去,大概再不會理會聽者的臉色和語氣。

有意義的“老闆”(過去稱“掌櫃”或“掌櫃哩”)的叫聲此起彼伏於社會,幾乎取代了“同志”、“先生”的官稱。衙門裡,有公務員稱一局之長為“老闆”,有公務員悄悄於背後稱一縣之長,一市之長為“老闆”。即是“老闆”,便有權,也有錢。官場“老闆”中有不同意屬下以“老闆”稱呼自己者,人前表露出不悅的神情,屬下便竊竊私語:如今萬事萬物日新月異,事物的稱呼都在演變,像商店改叫“商廈”、“廣場”、“超級市場”了,飯館改叫“食府”、“美食城”了,旅社改叫“飯店”、“招待所”、“大酒店”了,澡堂改叫“浴場”、“洗浴中心”了,剃頭店改叫“髮屋”、“理吧”、“梳理廳”了,茅房、茅廁、公共廁所改叫“衛生間”、“洗手間”了,月經帶改叫“衛生巾”了,妓女改叫“野雞”了,嫖客改叫“野鴨”了。官場上以前曾頻頻合用的“幾個方面”改說“幾塊兒”了。那些寵物貓狗們也擁有自己的人名了,如“寶寶”、“妞妞”等。俺改叫你“老闆”無可厚非也!嘿,真不知道“老闆”的稱呼氾濫起來後,人們的思想與文化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會不會與其同步?

行文至此,筆者覺得叫“大”叫“娘”體現阜陽一帶的歷史淵源、地理特徵與阜陽人的語言文化個性,同時憂慮阜陽人不會再改口叫“大”叫“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