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陝西地名的由來、特徵和地方字

接自《陝西地名雜談》

陝西地名的由來、特徵和地方字

陝西省位於我國的黃河流域,它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發源地之一,我們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就坐落在黃陵縣境內。早在西周初年,奴隸主周公和召公以陝原(今河南省陝縣西南)分治,陝原以西廣大地區歸召公治理,故稱“陝西”。春秋時陝西一帶稱為秦國,故又簡稱為“秦”。古城長安(現西安一帶)曾是歷史上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的建都所在地,歷時1100多年,其歷史淵源久遠。

陝西地名的由來及特點往往又與我國曆史形成和自然地理條件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並有著自己獨特的成因和涵義。探討地名的本意及其規律性,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增長地名知識,開展地名工作,促進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和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將有著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市、縣地名命名的由來

以山命名: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對山水有著深厚的感情,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陝西是一個山地較多的地方,秦嶺、大巴山等石質山地和黃土丘陵溝壑地區分別佔全省總面積的40%和23%。因而以山命名的縣名就十分普遍。舉例如下(括號內是山名):太白縣(太白山),橫山縣(橫山),隴縣(隴山),岐山縣(岐山),武功縣(武功山),華縣(少華山)等。

以河水命名:在人類的歷史上,無論是生活或是生產方面都離不開水,因而以水命名地名的現象最為廣泛。舉例如下(括號內為河名):白水縣(白水河),鎮安縣(鎮安河),柞水縣(柞水河,今乾佑河),洛川縣(洛水),宜君縣(宜君水),沔縣(今勉縣):因漢江古稱沔水而得名,臨潼縣:因縣臨渭河支流潼河而得名,延長縣:因延河通過境內長流入黃河而得名等等。

以泉水命名:因縣城西南的美水溝有水質甘甜的美水泉取名甘泉縣,因城南漢江岸鑿石為泉,取名石泉縣。

以地理位置命名: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系列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名,古籍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以此來表示其方位和地理特徵。如咸陽市:該城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三輔黃圖》上說,“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山水俱陽,故名咸陽”。郃陽縣(現合陽縣):因城位於郃水(今金水溝)之北為陽,故名。涇陽縣:因縣城位於涇河之北為陽,故名。渭南縣:因縣城位於渭河南岸而得名。丹鳳縣:因縣城位於丹江之濱,鳳冠山之下而得名。嵐皋縣:因縣城位於嵐河之濱,水邊高地稱“皋”而得名。三原縣,因南有鄷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居三原之中,故名。

以自然景象命名:因城東的寶鑑山,相傳遇豐年則山有光,其光耀如鏡而取名耀縣。因山峰迂迴(為盩),水流曲折(為厔)而取名盩厔縣(今周至縣)。

以豐收富裕命名:取地平豐富的含義取名富平縣。以“沃壤宜慄,米汁如脂”取名米脂縣。

以美玉命名:因境內南山玉川一帶產次等玉稱“藍”,取名藍田縣。

以葭草命名:因城西河流兩岸葭草叢生而取名葭(音佳)縣(今佳縣)。

以樹木命名:以縣城北的楊城有枝柯相連的大松三株而取名神木縣。

以洞、灘命名:因縣城南有紫陽洞、紫陽灘而取名紫陽縣。

以宮殿文物命名:因境內有北周醴泉宮而取名醴泉縣(今禮泉縣)。

以陵墓命名:因城北橋山之頂有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之陵墓而取名黃陵縣。

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為紀念劉志丹烈士將其家鄉保安縣改為志丹縣。為紀念謝子長烈士將安定縣改為子長縣。為紀念李子洲烈士將雙湖峪改名為子洲縣。

因音同易混而改名:因境內有銅官川(今漆水河)而取名銅官。後因與本省潼關縣音同易混,1946年改名銅川。

因事而命名:唐志德二年,取陳寶鳴雞之義命名寶雞。

因避諱改名:在封建社會里,凡涉及到皇帝本人或其祖先名子相同的字,都要避諱而改名,原義川縣因與宋太宗趙光義有一字相同而避諱改為宜川縣。

為簡化生僻地方字而改名:解放後本著漢字應簡化及大眾化的精神,按語音相近的原則於1964年更改了一批字面生僻、難認、難讀的地名。陝西更改的有13個縣。即:郿縣改為眉縣,葭縣改為佳縣,鄜縣改為富縣,醴泉改為禮泉,邠縣改為彬縣,栒邑改為旬邑,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郃陽改為合陽,雒南改為洛南,洵陽改為旬陽,沔縣改為勉縣等。

由於上述改動,與之有派生關係的名稱也相應做了變動,如千河、旬河、商洛地區等。

以上論述涉及到陝西省50%縣市名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餘的縣市名稱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鄉鎮、村莊名稱的分類

鄉鎮、村莊名稱中與山同名的不多,這是因受地理條件限制,鄉鎮、村莊所管轄的面積較小,不如山脈分佈廣闊的緣故。僅有少數如橋山鎮以橋山命名,華山鎮以華山命名等。

在鄉或鎮地名名稱中,與河水同名的最多,現列舉如下:(括號內為河名)湯峪(湯峪河),馬欄(馬欄河),太白(太白河),林皋(林皋河),廣陽(廣陽河),雷塬(雷塬河),文安驛(文安驛河),烏龍(烏龍河),麻坪(麻坪河),蒿坪(蒿坪河),蟠龍(蟠龍川),樓坪(樓坪川),牛武(牛武川),鹿川(鹿川),清水(清水川),新安邊(新安邊川),三川口(三川溝),岔上(岔上溝)等。

在關中一代以陵墓、塔等文物古蹟命名的鄉鎮較多,這是歷史形成的一大特點。如樓觀鎮以樓觀臺得名,咸陽市周陵鎮是以西周文、武、成、康四王陵墓而得名,禮泉縣昭陵鄉以唐昭陵得名,勉縣武侯鎮以武侯墓得名,涇陽縣崇文鄉因明崇文塔得名,合陽縣百良鎮以百良塔得名,扶鳳縣法門鎮以法門寺得名,麟遊縣九成宮鎮以九成宮得名等。

以地理位置取名的也屢見不鮮,如:韓城縣的黃河峽谷出口處,稱為禹門口(又名龍門),為古籍所說大禹“鑿龍門”得名,龍門鎮名稱也由此而來。略陽縣的兩河口是因為處於肖家河、張家壩河匯合處得名,旬陽縣呂河鎮是呂河入口於漢江之處,安康市恆口鎮乃是恆河入口之處,等等。此外,還有以黃河上瀑布得名,如宜川縣壺口與壺口瀑布同名,五丈塬鎮則以五丈塬得名等。

自然村莊的名稱,數量繁多而差異大,但它們的分類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人們只要熟悉和掌握當地的歷史知識、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就可以客觀的加以對比分析。陝西的自然村地名和外省一樣(少數民族地區例外)具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名稱大多數由兩部分組成:前面表示社會或自然要素,而後而則表示地理位置和地貌景觀。村鎮地名字首往往冠以姓氏,如楊家砭、梁家塬、羅家山、周家溝、尹家灣、賀家樓等等。這類地名所佔比重很大,有的地區佔村名總數的50%以上。可想而知,這種村名中重名現象十分普遍,應當引起地名工作者注意。此外,其餘地名往往是冠以社會要素,舉例如下(括號內為地名例子):以文物遺址取名(漢城、阿房宮、半坡村、木塔寨);以方位取名(東地村、西翠花、南移村、北移村、上募化、下募化);以職務取名(將軍廟、鐵匠灣);以湖泊、海子取名(明水湖、苟池西畔、鹽場堡);以物體取名(鐮刀灣、帽子山、琵琶咀、石灰峪、紙房溝);以數字距離取名(一步墕、五里橋、八里灣、十里界、十八墩、四十里鋪);以顏色取名(黑石巖、大黑山);以宗教迷信取名(鬼門關、玉皇閣、龍王堡、觀音橋、喇嘛山、鐵佛寺、財神廟);以飛禽取名(鳳凰村、鸚鵡咀、燕子山、鴛鴦樹、鴨子卷);以家畜取名(臥牛城、白馬灘、駱駝場、騾子溝);以野獸取名(獅子坪、臥虎咀、狼虎頭、猴子坪、麒麟溝);以樹木取名(榆樹灣、柳樹渠、柏樹渠、桃樹窯、松樹圪塔、核桃樹塌、李子樹坪);以植物取名(苜蓿溝、葡萄寨、芹菜溝、竹園子、韭菜溝口);新含義的名稱(勝利山、勝利坪、東方紅、紅衛塬)等等。

關於地名的結尾大都反映了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徵,如村、寨、溝、坪、咀、灣、鋪、嶺、橋等等。現分析如下(括號內為地名例子):

以地理位置分類:居於山頂上(魏家山),平頂山上(李家臺);溝谷的源頭山上(徐家溝腦),河的源頭上(小沙溝河腦),黃土塬上(大地塬),山樑上(洪福梁);峁上(王家峁),山隘處(白火石埡);鞍部(張崾嶮);山坡上(陳家半坡);溝溝谷裡(馮家溝);溝口處(西溝門);坪壩上(劉家坪);河邊上(史家河、樊家溝);處於人煙稀少有泉、井的地區(三口泉、甜水井);處於兩河匯合處(兩河口、河口、川口),在沙丘地裡如渭河、洛河之間形成“沙苑”地帶中的地名(沙底、沙裡村)等等例子。

綜上所述,地名是人們日常使用某種地理概念的語言符號,也是一定社會歷史、民族語言的客觀反映,分析地名的結構組成,一般都有它一定的規則。事實證明:地名的來源與分佈都有它自己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特徵,從中尋求其規律性,從而有利於地名調查工作的開展和避免外業地名調查的錯誤。

三、陝北黃土地貌特徵的地名

陝北黃土高原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份,該地區黃土沉積,土質疏鬆而易溶於水,經過長期水流的侵蝕、切割和破壞等沖刷作用和其他外營力的剝蝕作用,原來的高原已形成千溝萬壑的不同類型地貌,發育成高原(塬)、丘陵(梁峁)、溝壑等黃土特有的地貌景觀。殘存的黃土高原形成平坦的桌狀分水嶺稱為“塬”,塬上居民地名稱多帶有塬字結尾,如:上呂家塬,燒鍋塬;而長條呈拱形的黃土丘陵稱為“梁”,其上居民地常取名如:前走馬梁,後走馬梁;突起的黃土丘陵,外形呈饅頭狀的小山包,這種孤立的圓形高地稱之為“峁”,居於其上居民地往往取名如:虎頭峁,中咀峁,茂草峁等等。由此可見,地名與地貌之間不是孤立無緣的,而是有其內在聯繫和規律性,某些地名的本身就反映了一定的地貌特徵。

陝北居民地名稱有它獨自的特點,其字尾往往是由方言土語、地方字構成,具有相應的區域涵義,現列舉分析如下:

1、正向地貌:小山包稱之為圪塔,圪達,疙瘩(geda)。由於叫法不同和口音上的差異,也有叫圪堵(gedu),圪凸(getu),圪臺(getai),圪坨,圪妥(getuo)等等。居民地名稱則有:雙圪塔,槐疙瘩,秦家圪達,廟梁圪堵,許家圪凸,彭家圪臺,樊家圪坨,陳家圪妥等等不統一的稱呼和寫法。

兩條溝壑的塬頭溯源侵蝕成一條極窄的長脊,這種寬度很狹的分水嶺上通道稱之為“崾嶮”,“崾峴”,“崾先”(yaoxian),居民地例舉;老虎崾嶮,朱家崾先,劉家崾峴等等。

兩峁之間地勢顯著凹下的分水嶺,稱作“墕”(yan),地名如:大墩墕。

伸進地中溝的塬部地區叫“掌”(zhang)地名如沙溝掌,前掌。較小的塬稱之為“餚”(yao)。

2、坡坎地貌:較陡的坡稱之為“坬”(wa),地名如:曹家坬,陽家坬。

一邊是山一邊是溝的狹長地帶稱作“砭”(bian),地名如:楊砭,椿樹砭。

較緩的坡地稱作“塌”(ta),也有簡便用塔字的,地名如:麻家塌,核桃樹塌。

山崖或稜坎稱作“圪塄”(geleng)。

3、負向地貌:山頂上較窪的地方叫“圪凹”(gewa),地名如:高家圪凹。

三面環山短溝頭附近的地方叫“圪勞”(gelao),地名如:雷家圪撈。

懸崖下叫“石磕”(shike),地名如:大石磕。

小瀑布或天然跌水的地方叫“滴哨”(dishao),地名如:前滴哨。

把溝中水堵塞住貯水的地方叫“湫”(jiu)此溝叫湫溝,地名如:史湫溝。

窪下去的地方叫坑勞(kenglao),很多溝集中的地方叫“溝畎”(gauquan)。

4、有窯洞的地方:半山陡崖上挖的石窯洞叫“印子”(或隱子yinzi),地名如:劉家印子。

曾有過石灰窯或瓦窯的地方叫“窯則”(yaoze)或“窯子”(yaozi),地名如:小窯則,介灘窯子。

5、有水的地方:有水澆的地方叫“園則”(uuanze),或“園子”(yuanzi),地名如:劉家園子。

從上述例舉中可以看出,陝北地名中的用字涵義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特徵,充分反映了黃土地貌的自然景觀,這是該區域內地名的一大特點。

四、陝北地名後綴(尾音)涵義

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地貌形態豐富多彩,變幻萬千,因而它代表著當地的地理特徵,達數十種之多。據研究人員陳尊充歸納的有如下地後名後綴:

莊—指村落,如陽莊、張家莊;

寨—即山寨,位於山頭,過去用於防盜的建築,現在多數是頹垣殘跡。

窯—一般指窯洞,是陝北高原高原普遍的建築形式,是從陡壁上挖鑿而成,這種多為主窯;另一種是用磚、石在平地上砌成的窯洞式建築,也有把陡壁上的土挖掉,用磚石砌後再覆以土,均謂之石窯;外半截為磚石結構,裡半截為土質的窯稱為半截窯。

崖窯—在石崖上鑿成的窯洞,多為廟。

堡—是村堡,這樣的村莊過去都有建築堅固的外圍牆,有的還有門樓、哨樓等防守設施,以保障村莊的安全。

灘—指大片的平地,有灘地、沙灘、河灘等。

河—指長年有水,流程較遠,水量較大的流水線。陝北此名主要指水,也包括水邊的地。

川—既寬又長且平緩的溝,呈U字形,連水帶地,而水的流量一般比河小,此名以地為主,包括水,有時川中還另有河名。

壕—一般指寬敞而又平緩的谷地,如元壕、哈啦素壕。

溝—兩山之間的谷地,呈V 字形,有陡有緩,有長有短,有的有水,有的無水,此名指整個谷地。

渠—此字在陝北有兩種含義,一為人工挖砌的用於灌溉或排水排鹼的水利設施,另一是指較小的山溝或偏溝。

岔—兩條以上的溝相交的地帶。

坪—川裡或河、溝邊較大的平地。

臺-川裡或河、溝邊較高較大塊的梯田。

圪臺—川裡或河、溝邊小塊高地。

砭—路靠河,而路靠山的一邊又有石質的陡坎,扼於交通之衝。

崖—山邊或水邊的絕壁,讀音為nái。

嶮—讀音jiǎn,山前一片平地,平地臨河,且下河地段較陡的一片平地。

塌—有崩塌或溜坡、滑坡之處。

山—指某一高地,也可指一大片山的總稱。

嶺—指山脈,長短不等。

塬—黃土高原中周圍陡,頂部平,面積較大的山頂。

蓋—面積不大,較圓且平緩的山頂。

梁—黃土高原中長條形的山體。

咀—山樑下溝的一段或兩小溝夾著的小山樑。

峁—黃土高原中一般的山頭。

圪達—較高的峁稱圪達,其中又尖又高的山頭又稱圪達,“圪達”習慣上寫成“圪塔”。

圪堵—山上有較多的小山包聚集在一起。

圪陝西地名的由來、特徵和地方字—在拐溝(偏溝)中凹部半坡處。

圪坨—凹地中有很多小山包。

墕、崾峴—兩山頭間的鞍部稱墕, 較險要的墕稱崾峴(峴也寫嶮,音讀xiàn)。兩者沒有嚴格的區別,隨著地方不同有其習慣叫法,陝北東部稱墕,很少聽到崾峴,陝北西部直至隴東則反之,多稱崾峴,極少叫墕。

掌—溝之發源地稱溝掌或掌,也叫溝腦。

灣—溝邊至山脊間呈弧形的緩坡地段,這樣的溝段一般位於溝掌,極少數位於溝的中部靠山脊部位。

坡、坬—山體中從溝底至山脊稱坡,靠溝邊的緩坡,宜於耕種之地,稱坬,因此有上坡下坬之說。

陝北靠內蒙一帶,地名中除了黃土高原的規律外,又增加蒙語譯音的地名,或蒙漢二語混合組成的地名,或蒙漢二語混合組成的地名,如府谷縣的哈業五素(意思是二股水,哈業是二,五素是水),太吉溝(溝是漢語,太吉是蒙語,一是說村長,一說是有學問的人),五當溝(五當是蒙語的喇嘛廟),靖邊縣的大石砭(石砭是蒙語,意思為灘)敖包沙、喇嘛廟梁等,蒙語漢譯一般都有其習慣用字,不能隨意拼寫。

陝南則又是另一派山川地物、建築和習俗,在地名後綴方面有它的常用字眼,例如純粹是居民地的村、莊、營、墟、鋪;以地名為主的壩、坪、臺、堰;以水系為主的河、水、溪、渠、池、塘;以山嶺山谷為主的山、嶺、埡、谷、溝、峪等。

因此從一定範圍內的地名中可以看到當地的特點:有古代的遺蹟、有典故、什麼物產,包括動物、植物、礦產資源等,也看到當地的地貌特徵,從地名的用字可以估計居民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從另一方面說,從地名的這些規律中,可以比較容易分析圖中地名用字的正確與否,或者註記位置是否恰當。

五、地名中的地方字及其讀音

構成地名的地方字,全國大約有二、三千個字,其中廣東、廣西就佔了三分之二以上。陝西地方字數量也不少,但大都集中在陝北一帶,約佔全國5—10%。

地方字是地名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字形怪僻,難寫難認,包含了當地的方言土語,具有強烈的地區色彩。它們大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方自造字,自成體系,字典上往往是查不到的。有些地方字在字典上雖然有,但讀音和涵義並不相同。例如陝北地方字崖,常常讀年(nai或nian),凹讀拖(tuo)或窪(wa),凸讀舉(ju),頁讀斜(xie),墓讀玉(yu),則讀機(ji),滬讀瀘(lu)等等。

有些地方字由於地區的差異則同字不同音,如凹:在陝北讀窪(wa),在山西讀凸(tu)等。坌:在陝北讀盆(pen),在山西讀豁(hou)。雒:在陝西讀洛(luo),在山西讀格(ge)。埆:在陝西讀角(jiao),在廣東讀各(ge)。梘:在陝西讀見(jian),在廣東讀見或蘭(lan)。土僉 :在陝西讀險(xian),在安徽讀建(jian)。井· :在蘇州一帶讀豆(dou),在浙江讀頓(dun),但在兩廣地區讀黨(dang)。

有些地方字的讀音十分奇特,如廠字,在廣東讀癌(ai)、安(an),不字在兩廣讀鄧(deng)、頓(dun)。馱在兩廣讀達(da)。河南地方字:陝西地名的由來、特徵和地方字字發二個音節,(mon-er),兩廣的岜字發(bia)音,陝西Biangbiang面,字劃有50多筆,字典上找不到,無法用同音的漢字標註。只有當地人才能熟悉其讀音和涵義。但應當指出,有些地區不但自造漢字,還任意簡化漢字,如湖南零陵二字簡寫成阿拉伯數字00,這對文字改革和文化交流都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混亂,應當制止。

陝西地方字數量估計約為200多個,大都集中在陝北一帶,其字形特點與地貌有關,其偏旁帶“土”字的約佔40%,帶“山”、“水”、“石”字偏旁的約佔20%,其它類型約佔40%。

陝北地方字的讀音特點為:普通字加土字偏旁,仍讀原字音。如崾峴等,因而可以從右偏旁辨認。但也有的發音近似,還有同字不同音,如頁(音斜),墓(音玉),港(音加)。音字都不同的如岜(音吉),埌(音浪)等情況。可想而知,上述地方由於地區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涵義。

在同一涵義中,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書寫十分混亂,如小山頭的讀音和書寫就有十多種:圪塔、圪達、疙瘩、圪堵、圪凸,圪臺、圪坨等。在同音異字方面,如與窯同音的有:垚、崾等。與險同音的字有陝西地名的由來、特徵和地方字、峴等。而在同字近似音方面,如圐圙二字在陝西、內蒙讀音闊裡,在山陰一帶讀音虎輪,在偏關、河曲一帶讀音庫略,在興縣、嵐縣一帶讀音窟窿,在山西還有讀音可練、口口等讀音的。 辿字讀音就有:參、再、展、禪、產、闡、站等等。

不難看出,地方字在音和形上的混亂情況是社會、歷史、地理、方言、口音等多種因素形成的,這對地名工作的開展將帶來很大的困難。建議全國地名組織應對地方字進行一次全面調查研究,並按照語音相近的原則提出改革的方案,使之達到標準化、規範化、能更好的為國民經濟建設和文化交流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