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京的“京”和南京的“京”,為何一直並存到現在?

小鉡


京字,人所為絕高丘也。高崗。絕高為之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築起的高丘形,上為聳起的尖端。本義:人工築起的高土堆。

古代有級別的的人物才能住在高土堆砌的房屋之內。所以,一般這些地方大多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代,東京汴梁是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周的宗周鎬京,西漢京師西京,東漢的西京長安。如今的南京,北京都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自明朝永樂遷都北京開始,南京一直作為陪都到明朝滅亡。到清朝時南京也是作為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民國定都南京,成為當時中國首都。

新中國成立後,定都北京。但是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已經經過幾百年的影響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思想中。

南北二京,這才是大一統的中國。


歷史這條大魚


大凡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候,中原王朝都會將社稷南遷,縱觀長江以南有資格統領群雄的城市,杭州太過偏安一隅,作為都成不合適,即使南宋時期,杭州一直長期作為行在,並沒有生格為京師。 而西南的成都,雖然也被許多政權定位都城,但基本都是地方政權的存在。其他的,能夠上資格的根本不足一道。

只有南京,在中華民族數次將要被亡國滅種的時候,統領群雄,挽狂瀾與既倒。保存華夏文明的火種。君不見南北朝時代,晉室失德,導致北方胡族大舉入侵中原,中原漢人十存其一,胡族殺漢人無罪,漢人殺禽獸則死罪。漢人甚至不如禽獸。

東晉定都南京,為華夏文明保留火種。

在到北宋時期,金人,蒙古人先後肆虐中原。中原的城市無數次的被血洗,屠城,漢人在一次被當成禽獸,殺虐無度。又一次是南京,在華夏危亡關頭臨危受命,成為引領華夏文明的燈塔。

元末,朱元璋在南京吹響了覆滅暴元的號角,發檄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從此再次恢復華夏衣冠。到鄭和七下西洋,華夏文明遠播四海。

到後來,孫中山與十八省英傑舉義南京。

南京數次在王朝丟失中原的情況下,成為華夏文明最後的燈塔。

請問南京為何不可稱為京。?


金陵三哥


在我們中國有兩個代表我們國家的城市,那就是我們都很敬仰的,一個是北京,則另一個是南京,對於這兩個城市,我們都不陌生吧,一個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另一個也是很偉大的城市。這兩個城市在我們中國都屬於很發達的的地區之一,北京與南京都是我國的古老地區之一,曾經也都是歷史古都,他們都有著非常具有代表的歷史文化,曾經都是著名的京城,他們的城市名字中都有“京”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北京裡面的京字我們都可以理解,因為我們中國的京城是北京,所以帶有京字是最合理的。

在古代的時候,就設立了兩京,就是歷史上的南京,曾經被很多個皇帝統治過的,可是每一個皇帝統治的時間都很短,任何一個統治者只要到了南京,都有想給它改名字的衝動。其實南京也有很多個名字,例如:建業、金陵、上元等等。

從明代開始,他就被改名為南京了,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是皇帝,是他正式命名為南京的,把它設為定都。現在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了,當然京的意義在現在也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正因為如此著兩座城市的名字裡都帶有京字。對現在也沒有什麼影響,再說了大家都早已習慣裡這樣的命名,並不需要更改它。

如今這樣這樣的社會關係,不僅沒有裡高低貴賤之分,對名字的要求也沒有很封建了。現在這兩座城市都帶有京字,只是作為一種代號而已,人們也都習慣了它的稱呼。對於現在,靜的意義不是很的,更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思 。不論是北京裡的京字還是南京裡面的京字,都沒有什麼鬼劍之分,京只是一個普通的漢語文字,因為兩個城市的的歷史悠久才有了寓

如今這樣這樣的社會關係,不僅沒有裡高低貴賤之分,對名字的要求也沒有很封建了。現在這兩座城市都帶有京字,只是作為一種代號而已,人們也都習慣了它的稱呼。對於現在,靜的意義不是很的,更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思 。不論是北京裡的京字還是南京裡面的京字,都沒有什麼鬼劍之分,京只是一個普通的漢語文字,因為兩個城市的的歷史悠久才有了寓


說古明今


數“京”並存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京”最多的時候發生在宋遼西夏對峙時期,那時華夏大地上一度出現了十二“京”並存的局面!

▲清代南京老照片

當時,北宋是四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遼朝則多達五京——上京(臨潢)、中京(大定)、東京(遼陽)、南京(析津)、西京(大同);西夏也有兩京——東京(興慶)、西京(西平);再加上金朝立國時的國都上京(會寧),同一時期一共出現了十二“京”。

▲清代北京觀象臺青銅渾天儀

相比之下,南京、北京兩“京”並存局面的出現是在200多年之後。今天江蘇省會南京的得名始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當時朱元璋定都集慶,改其名為南京應天府。與此同時,今天的國都北京(當時是元大都)則被朱元璋改名為北平。

▲清代南京老照片

35年後,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他將他藩居所在地北平改稱北京,並給予了陪都地位,這是今天北京的得名之始,也是南京、北京兩“京”並存的最早開始。雖然此後終明一朝,始終是南北兩京並存的格局,但這種並存在明朝之後已經經歷過兩次長時間的中斷。

▲清代北京老照片

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後,將其改名為江寧府,其陪都地位也隨即失去。終清一朝,這座城市的南京之名已經很少再被叫起,所以南北兩京並存的格局事實上是中斷了。

再後來,民國國民政府重新定都南京後,北京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1928年,失去都城地位的北京被改稱北平,南北兩京並存的局面在短暫恢復之後,又一次中斷了。

▲清代南京老照片

直到國民政府敗亡之後,北平重新獲得都城地位,並改回了北京之名。而南京則作為一個城市名得以保留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南京、北京兩“京”並存的局面,不會再發生改變。


讀歷見聞


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稱過京,但今天仍然保留京這個稱號的,只有北京和南京。



京者,人所為絕高丘也。(《說文解字》)引申為國都、首都。北京和南京到今天還能使用京這個稱號,是因為都在近代做過國都。

可能不少人覺得,國家首都應該只有一個,現在我們的首都是北京,南京不應該保留。實際上,南京現在只是個名稱而已,跟首都沒半毛錢關係。但在古代,有兩個都城甚至三個也常見。明朝時,南京北京就長期並存。



在中國,歷史上做過都城或者叫過京的城市不少,像西安、洛陽、杭州等,但這些城市要麼是做都城的時間太久遠,要麼偏安一隅,只是個避難所。


從明朝以來,中國的首都就一直在南京北京兩京之間交替,南京和北京輪流坐莊互為替補。在定都這點上,統治者們的眼光出奇地一致。明朝是兩都並存,清朝定都北京但沒放棄對南京的經營,民國就不用說了。建國後,北京pk掉南京順利上位,南京之名卻沒有改,先是作為直轄市,後建立江蘇省後成為江蘇省會。

如今,實行的是一京制,沒有備胎。嚴格說起來,南京如今只是個名字,其名字中的“京”字與北京的京不一樣,不代表任何政治地位。


南京老張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多個首都的國家,而多個首都就稱為“兩京制”,這種制度在夏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再從西周保留鎬京後另外又設立了東都洛陽,從這裡以後中國曆代的王朝都幾乎有兩個首都的傳統,而有的都城還被叫成“陪都”。

“兩京制”帶有極強的戰略意義。

中國曆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有戰略眼光,不管是西京長安還是東都洛陽,兩宋時期更是建立多個首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把“陪都”作為政治中心。北宋時期就有東京有開封、西京的洛陽、商丘當時被成為南京、大名府為北京。

南宋時偏暗江南,雖然首都還是開封和洛陽,但政治中心卻跑到杭州(臨安),但臨安卻不是法定首都。朱元璋時期定都在南京,朱棣奪權後遷都北京,但朱棣卻設立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種“兩京制”,因為他把北京和南京的天子機構設立的一模一樣。當然,後來的南京只是給一批官員用來養老用的,並沒什麼實權,只是為了博得自己的名聲而已。

除了我們漢人沿襲“兩京制”外,元清兩朝也模仿了中原王朝的兩京制,元朝的首都在大都(北京),另外還有上都和中都。清軍入關以後定都北京,而自家的盛京作為陪都,因此從華夏曆史來看,不管是漢人王朝還是外來民族,無論是王朝的統一還是割據狀態,幾乎都有兩個的都城。

南京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政府還是保留這個傳統,我們知道民國的首都是南京,抗戰時重慶成為了陪都,而實際上洛陽曾是行都,西安則為陪都。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還都南京,重慶和北平都成為了法定永久陪都。

(民國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對定都的問題做過詳細研究,被參考的地區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在綜合考慮後決定把北京作為都城。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京”為“高地”的意思,也就是說處在高處,君王才能俯視天下、高高在上,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叫“京”、這樣的地方才能成為都城。南京在明朝時期確立的都城,清朝時期南京沒有了都城的地位,被改成為江寧,太平天國後稱為天京,民國時又稱為南京,可見除了新中國,南京只有作為首都或陪都時才會這麼叫。

(清朝南京成為江寧)

為什麼,南京不作為首都卻不改名?

南京與北京的“京”之所以一直並存,主要還是有三個原因:

  •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傳統的叫法並不在意,因為南京從民國後被大家叫習慣了,如果改名南京人民會不習慣,保留這個名稱也無傷大雅。

  • 南京在近代歷史上有太多血的記憶,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累累罪行會讓中國人民記住這個恥辱,所以保留南京這個稱呼可以讓大家不會忘記這段歷史。

  • 還有個原因就是,雖然新中國不在意“京”的歷史說法,但是這畢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這樣的文化並沒有壞處,還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歷史,所以就這麼保留下來了。


大國布衣


如果現在還沿用古代那一套做法的話,北京可以叫做“京”顯然南京就不行了。

因為京是對都城和陪都的稱呼!不是具體的地名 。

北京最早稱京叫“南京”

北京被稱為“京”,是大遼的太宗把幽州升成了幽都府,作為了一個陪都,成為遼國的“南京”。

北京元朝的時候被稱為“大都”,是根據蒙古語的Dayidu音譯過來的,意思是“大汗之居處”,因為元蒙幾乎拒絕漢化,所以按理來說“大都”就是“大都”而不稱“京”,那時候南京還叫建康。

(下面這張圖黑色的是當時的地名,橘黃色的是現在的地名,以下地圖同理)

南京最早稱京叫應天府(京師)當時北京是開封

後來明朝取代了元朝,在現在叫做南京的地方,建立了應天府,作為首都,這時候我們可以叫他“京師”“應天府”或者“南京”。

元“大都”則被改為“北平”意味著平定北方作為燕王的府邸所在地,肯定不能被稱為“北京”。當時明朝的“北京”是開封,“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後來燕王朱棣“清君側”坐了皇帝,遷都北平,改為“順天府”也就是之後明朝的“京師”,因為應天府是開國都城,於是就成了陪都。這時候順天府成了“京師”可以叫做“北京”,應天府還是“南京”。

到了清朝,定都順天府,沒有陪都,於是順天府稱為“京師”。應天府被改名為江寧府意味著江南地區的安寧。

這時候官方不可以稱江寧為“京”,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南京條約》,應該叫做《江寧條約》如下是條約原文“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大英君主汗華麗船上鈴關防”,“甯”就是寧的繁體字!

後來太平天國出現,攻破江寧府史稱“江寧之戰”,改江寧府為“天京”。這時候從客觀的立場上看,地圖上有兩個京,一個是清的順天府“京師”,一個是太平天國的“天京”,而沒有“北京”和“南京”的說法。

進入民國,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在江蘇省江寧府城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將南京定為中華民國首都,這時候”南京“從對都城的稱呼變成了一個地名!

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成為中央直轄市。1917年廢除,改為北平。

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北平為北京,作為首都,於是“北京”從對首都的稱呼變成了地名。

至此北京不是“北京”,南京不是“南京”。

而之後中國出現了新的稱呼

“帝都”北京,“魔都”上海。


目西


南京的“京”與北京的“京”不可相提並論。北京簡稱“京”,南京簡稱“寧”。

南京簡稱“寧”,來源於它的古稱“江寧”,如今是南京的一個區。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意為北平平定。

靖難之役後,永樂帝遷都,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因南京是明太祖所定都城,故不可廢除,因此明朝實行兩京制。

清朝建立後,南京改為江寧,意思是江南安寧,北京成為唯一都城,稱為京師。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南京再次成為都城;北洋政府時期,北京取代南京成為都城;民國政府時期,南京再次成為都城;新中國建立後,北京成為首都至今。

由此可見,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家首都遊走於北京和南京之間。

如今南京帶有“京”字,應該是對歷史的尊重吧。


五味社


文|小河對岸

“京”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是指京城、都城的意思。故而,在歷史上也只有都城或者留都(陪都)的城市才能被命名為“京”。唐朝以前,長安與洛陽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兩大政治中心城市,而並稱為“東西二都(京)”。到了晚唐時期,長安遭受了長期大規模戰亂的殘破,以及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下降、地理阻塞而與外交通不便等固有因素等,使得長安作為都城的給養問題變得日益艱難。

故而,自唐朝以後,長安就再也沒有成為都城,其在我國城市中的地位也就日益下降。開封卻由於地處南北水陸交通中心,而日益繁盛起來,並取代了長安的原先地位,與洛陽併成為為新的“東西二京”。在整個五代時期,只有後唐以洛陽為都城,而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等都定都於開封。

北宋時期,名義上有四都,除了“東西二京”,即:東京開封府(也稱汴梁、汴州、汴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還有“南北二京”,北京為北方重鎮--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而南京為趙宋的龍興之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在歷史上也稱歸德府、宋州,宋朝的國號也源於此。宋朝建立之後,被改名為應天府,取“上應天命”之意)。

而與宋朝對峙的遼國,則實行“五京制”,分別為上京(今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一帶)、中京(今內蒙赤峰寧城一帶)、東京(今遼寧遼陽)、南京(今北京市)與西京(今山西大同)。

南京與北京的“京城爭奪戰”始於明朝而延至近代,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慶(今南京),而改名為應天府(“上應天命”),並以此為都而決取天下。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了元大都,天下得以統一,元大都也被改為了北平(取北方平定之意)。

明朝正式形成“南北二京”制,始於燕王朱棣遷都於北平,並改北平為順天府(“順應天命”)。而由於應天府是大明的龍興之地,故而,不但其都城地位得到了保留,整套官僚體系也都配置齊備。順天府與應天府,因其地理方位也就被稱為“北京”(京師)與“南京”。

按明朝的行政區劃,其直轄區域分為“兩京十三省”(兩京十三省是後世的俗稱,明朝的地方最高行政級別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的京畿地區,都不設承宣布政使司(省),而直隸於中央六部。故明朝的兩京,在廣義上也分別指南、北的京畿地區(即:南、北直隸)。而應天府、順天府,更符合今天確切意義上的南京市、北京市。

清朝入關以後,定都於北京(地方上仍屬順天府)。南京(南直隸)及應天府作為大明朝的龍興之地,也就自然遭到了清朝的“打壓”與政治矮化。應天府不能再“上應天意”,而被改名為江寧府(有江南安寧之意)。南直隸(南京)先被改名為江南省,其後又被拆分為江南左、江南右,進而又分別被改名為了江蘇省(江蘇之名,即取自於江寧府與蘇州府的首字)與安徽省。

而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盛京(今遼寧瀋陽)仍保留“京”的地位,為清朝的留都。並在盛京城設立奉天府(取奉天承運之意),實際上,奉天府與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明鄭時期的臺灣)等都是一個意思,都表達了順應天命之意。當然,也只有都城(京師)才能享受此等待遇。

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如果按城市地名來命名的話,在清朝時期也不能被稱為《南京條約》(南京在清朝時期,並沒有“京”的地位),而只能被稱為《江寧條約》。只不過在城市地名的知名度上,江寧與南京的差距實在不可以道里計。故而,《南京條約》才“留名”於後世,成為了我國近代屈辱開端的標誌。

儘管清朝對南京百般矮化與打壓,但南京在歷史上卻絕對稱得上是漢族的“復興之都”。

五胡亂華時期,南京(建鄴、建康)成為了華夏政權延續的都城所在,長達兩百七十多年(東晉至南朝陳)。宋室南渡之後,雖沒有以南京為都,但南京也作為了南宋的留都(南京相對於杭州來說更位於前線,而宋室對當初金兵南下一直心有餘悸,故沒有敢定都於南京)。

蒙元滅宋之後,華夏遭受了蒙古人近一百年的統治。最終,朱元璋也是以南京為基地,實現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目標。清朝入關之後,漢人也不堪忍受滿清的壓迫與落後統治而屢屢反抗。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攻克了江寧府(南京),而改名為天京,以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才再次恢復“京”的地位。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天京又被改回了江寧。

至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南京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使得南京又一次恢復了“京”的地位。但是,革命黨的實力卻遠不如袁世凱,為了國家一統而南北議和。最終,孫中山也將“總統”之位讓與袁世凱,但有一個條件,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大總統。

而袁世凱也不傻,當然不願離開自己的老巢,而跑到革命黨勢力中心的南京就任大總統,去受革命黨的鉗制。於是,袁世凱指使手下在北京發動騷亂,而以北京需要鎮守、安定為由,提出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最終,革命黨也被迫再次妥協,而讓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

整個北洋政府時期,北京都是名義上的中國首都。直到北伐勝利之後,南京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北京又再度被改回了北平(北方平定)。再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北平被改回了北京,而成為了我國的首都。

由於,早已不是皇權時代,而城市之名也終究不過是個代號而已,糾結城市之名早已不合時宜。再則,“南京”之名,早已成為一部厚重的歷史。再將南京改名已無必要,反而割裂了歷史。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南京仍是中華民國的首都。

如今,南京與北京雖都以“京”名義,但為了在城市簡稱上作區分。而將北京簡稱為京,南京簡稱為寧(還是取自“江寧”之寧)。但如果南京仍為首都,而在城市簡稱上,理應南京為京、北京為平。那麼,滬寧杭也就會成為京滬杭,京津冀也就會成了平津冀。


有知社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元朝以來,北京就一直是中國的合法都城,歷經西周時期的燕國,金國,元明清等六朝,稱之為京並不意外,不過南京的京城之名一直還在,這就非常的耐人尋味了

所謂京指的是“京都”。曩昔,只有都城才可以稱作京。漢時,長安又叫做”西京“,所以洛陽稱”東京“。明朝,建都”南京“,朱棣遷都,所以才有了”北京“。 另外,日本亦是如此,天皇住在”京都“。後來才有東京崛起。

南京之所有得以保留名稱,是因為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中華民國政府,南京一直是中國的合法首都

也許是感念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也有可能是出於限制袁世凱的目的,中山先生將臨時政府的首都定在了南京,後來的蔣介石政權也是如此,這時候的北京反而改成了北平,到了新中國成立,南京也沒有改掉名字。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