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每天都在陷入與孩子的衝突中,讓媽媽倍感沮喪?

一位媽媽的自白:

一開始,我和顏悅色的跟孩子說,但是當我意識到得不得不重複命令時,我每重複一次憤怒就增長一分,也許重複三次,也許重複十次,但最後都會爆發。

也有的媽媽說,孩子們不聽話,或者無視他們,充耳不為。有的家長告訴我,在他們孩子認真聽進他們的話之前,他們經常都不得不吼他們或者生氣。逼得我們不得不斥責、嘮叨,兇巴巴的吼他們,威脅他們,甚至懲罰他們。

媽媽與孩子陷入持續鬥爭中,每天不得不監督孩子,提醒孩子,最終,變得話嘮,變得叨叨個不聽,變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媽媽類型。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是什麼讓媽媽不停的叨叨?是因為配合,是因為我們命令得不到孩子的配合,得不到執行。

想一想,如果你一喊你的女兒穿上鞋子,他就照做了,或者你一喊你的兒子就起床,你的教育是多麼輕鬆啊!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配合

造成孩子不配合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配合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更多的是帶給他們痛苦。

配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痛苦:

1、父母態度不好,讓他們心理受傷

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時候孩子本來想做,但是因為父母的命令,不尊重語氣,孩子反而就不做了,他想證明自己的獨立性,不想讓父母覺得自己屈服,所以他們拒絕去做。

比如讓孩子做作業,有的父母這樣說“又在躺著玩手機,作業做了沒?趕緊去做作業”,這是批評、嫌棄的態度語氣;有的這樣說“作業時間到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準備寫作業了?”,這是尊重理解的語氣,很顯然哪種表達方式更容易讓孩子配合。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2、要求做的事不是他們想做的,所以拖延來推遲痛苦

你命令孩子時,孩子正醉心於眼前的事物,專心致志,這時候你讓他切換頻道去做別的事情,當然會引起孩子的抵抗。比如你醉心於刷抖音時,這時候告訴你去打掃衛生,你就不情願了。你知道應該打掃,也願意打掃,但只要求等一會,刷完著抖音。

讓孩子樂於配合的秘訣是讓孩子從配合中獲得快感

當配合獲得快感大於痛苦時,孩子自然而然就願意做了。

比如說你給孩子獎勵,孩子就屁顛屁顛的去做了。換個角度,其實孩子在你的不斷嘮叨之下最終配合也是一種快樂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當孩子覺得你的嘮叨帶來的痛苦比他去做你讓他做的事還要痛苦時,他就選擇那個痛苦較小的。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充配合中獲得快感:

1、父母態度端正,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

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用強硬手段壓制孩子。用商量建議的語氣告訴孩子,而不是用批評指責的方式讓孩子去做。

這裡可以教大家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我--信息。

“我---信息”就是以“我”開頭的句式,比如我覺得地面很髒,我覺得不舒服。

與之對應的是“你--信息”,以“你”開頭的句式,比如你看不到地上很髒嗎,你怎麼不打掃。

我們大多數人平常習慣運用的表達問題的方式都是“你---信息”,回想下自己命令孩子或者跟對象吵架時,是不是大量運用的你--信息:你個無情無義的東西,你個傻X,你個笨蛋,你怎麼這麼懶,你在學校裡學的什麼,……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你--信息”帶來的是批評指責,因而獲得是孩子的對抗證明,證明自己不是這樣,雙方不是把精力專注於解決問題上。

所以,我們應該換種表達方式,就是運用“我--信息”,比如“我覺得你應該睡覺了,不然你明天起不來,我還要催你,我不希望這樣”,“我覺得你先做完作業再看電視,不然你到點可能寫不完”。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運用“我--信息”,這種更平和的,更利於人們接受的語言表達。

2、把孩子不配合的行為跟一種給孩子帶來快感的行為建立聯繫

孩子本來不願意做,但如果我們把孩子不想做的行為與一種快感行為或事物建立聯繫。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可以讓孩子寫完作業看電視,或者給孩子獎勵,這樣,孩子就有動力寫了。

但是這種獎勵要慎用,尤其是在學習上,因為容易把孩子的學習動機外化,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獎勵,以後沒獎勵就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3、描述性讚賞孩子的配合行為,讓孩子從配合中得到歸屬感、成就感

這其實跟第二條一樣,也是讓孩子願意的行為與一種快樂事物建立聯繫,只不過這種快感更高級一些,是一種從精神上獲得的快感。

我們為什麼說描述性讚賞而不是說單純的表揚,那是因為我們的表揚更準確,更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哪些方面表現的優秀,更方便固化孩子的行為。

比如今天你一叫孩子就起床了,你就要及時的描述讚揚孩子的行為,“我一叫你,你就馬上起床了,謝謝你的配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早起能得到媽媽的讚賞,是一種優秀的表現。

需要注意,我們的讚賞不能單單在指望孩子配合時使用,而應該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那麼當我們下次再對孩子提要求時,孩子就能迅速的行動起來。

面對孩子,是什麼讓媽媽倍感沮喪,是什麼讓媽媽變的愛嘮叨

最後,我們要警告父母

我們需要孩子的配合,但我們並不是要培養一個單純聽話的孩子。

所以,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要首先要注意自己提的要求是否合理,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做

不要單純的為了讓孩子聽話而用我們的方法來控制孩子,這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

所以,只有當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運用在合理的要求上,孩子才會積極配合起來。

”神通奶爸“多次獲得頭條青雲計劃,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