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梁漱溟?

車德莉


通過對梁漱溟先生一生經歷的觀察,可以發現他的身上有兩個醒目的標記,一是“思想家”,二是“實踐家”。

上上個世紀末,梁漱溟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貴族家庭,其祖父梁承光,舉人出身,做過山西永寧知州,剿過捻軍,為挽救腐朽的清王朝,做過他自認為責無旁貸的努力,35歲病逝於任上。

其父梁濟,一個為清王朝殉道的剛烈之人,曾任過內閣中書、內閣侍讀、民政部員外郎、京師高等實業學堂齋務提調等職務。1918年11月7日,梁濟留下遺書說:“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性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然後,毅然投北京積水潭而死。

一個如此剛烈的父親,同樣生了一個這樣剛烈的兒子,其父的思想,也深深印在了兒子的心田和頭腦之中。當然,父子政見上有分歧,父親主張君主立憲,兒子主張革命救國,方向一致,道路不同。儘管有分歧,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則是高度一致的。

梁漱溟雖然主張革命救國,但在文化上,卻與五四時期打破孔家店狂飆猛進的思想不同,他既是西方文化的尊重者,更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所以,父親去世的第二年,他就開始寫作,不久即出版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此書在激烈反傳統的時代潮流中,一反眾議,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此書於1921年初版後,曾多次重版,被譯為十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外發行,被學界公認為東西文化論爭的經典之作,蔣百里甚至說《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是“震古爍今之著作”。這是梁漱溟作為思想家的一面。

同時,梁漱溟也是個腳踏實地的實踐家。他長期主張教育救國,主張從最基礎的教育入手抓起,他長於理論,勇於實踐,為此他甚至辭去了北京大學的職務,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去山東荷澤去擔任一個中學的校長。

對於鄉村建設也是如此。梁漱溟致力於鄉村建設和發展,實行社會改造,他在山東鄒平縣成立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領導一批知識分子從事於鄉村建設工作,與村民打成一片,在提高村民素質、發展農村經濟、改變鄉村落後面貌等方面不遺餘力。梁漱溟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從事鄉村建設的實踐、思考。

雖然,鄉村建設由於戰亂而不得不停止,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踐,為中國鄉村建設提供了一些探索,提供了一些經驗,即使是對今天的鄉村振興或新農村建設,都有一些啟示作用,功不可沒。


帝國的臉譜


如果不是五十年代那場"驚心動魄的大討論”,恐怕連五六十歲的人都不知道梁潄溟是誰了。在此,想盡可能客觀評價一番,歡迎評論。

一、梁先生是民國時期的大知識分子,學術成績是一定的。

二、惟因其是大知識分子,才與共和國主席成了”知心朋友”,解放後他是全國政協委員。

三、梁先生直言敢諫,書生意氣,鑑於與主席的”私交”,可以說是不夠朋友,但夠英雄。

四、都說人吃虧在嘴上,但梁先生卻是因禍得福。”大討論”後,梁先生被眾委員轟下臺,從此閉門思過,不問時事,巧妙躲過了歷次運動衝擊,工資照領,怡養天年,壽終正寢。

五、當年的"大討論”該有結論了嗎?個人認為:梁先生與主席的爭論是”主義”之爭,不是個人意氣之爭,也是對事不對人,因公不為私,之後他委員照當,工資照領,足見主席是有”雅量”的。那麼,梁先生的"九天九地"意見正確嗎?一、梁先生的意見是從全局出發來考慮的嗎?二、梁先生的意見考慮過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了嗎?三、在危及到到黨和國家根本利益的緊要關頭,毅然放棄私人感情,所謂公者千秋,私者一時,這不是做為領袖的基本品質嗎?

六、如今,弔詭兒的是,梁先生的“學術”生前無人研究,死後無人繼承。提起梁先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當年那場”大討論”,再有就《選集》五卷中那篇嘻笑怒罵的宏文。


張建軍176101937


梁漱溟是在1988年安然去世的。當時海外的著名學者余英時先生評價說,梁漱溟的逝世象徵著一個時代,五四時代的終結。這句話乍看有點匪夷所思。梁漱溟出道很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是和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人是同時的,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時候他正處在這場大風暴的中心。但是他並沒有為五四反傳統的潮流所吸引,相反的,五四的衝擊把他推向了為傳統辯護的方向。他公開宣誠他在北大主要是為孔子和釋迦摩尼打抱不平的。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如果我們以五四代表當時的思想的主流,那麼梁漱溟似乎可以說是“反五四”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反五四”並非就是說與五四精神背道而馳,其實“五四”與“反五四”是一體兩面,是並存的兩股思潮,“反五四”並不是說反對五四所代表的一切,梁漱溟仍然認為“民主”和“科學”是現代中國人所必須追求的價值,但是與此同時並不主張傳統一無是處,他堅持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思想觀念中仍有很多未過時的成分,是需要被我們吸收而不是遺棄的,因此主張西方的科學和中國的傳統可以齊頭並進。而那些真正的反五四精神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則認為中國的文化是最好的,西方的文化不可取。

因此說,梁漱溟所堅持的思想其實是最為平穩和中庸的,是傳統的士大夫人格的完整表現,具有一個開闊的胸懷,能夠海納百川,能夠做到好學深思,而且並不把這種學問只是停留在單純的學問階段,極力以“改造世界”為本質。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種精神其實是五四精神的一個側面,而不是五四精神的反面。他的理論著述雖然在那個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經過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學人對五四運動和精神的重新審視和反思,乃至李澤厚提出“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的時期,以梁漱溟、陳寅恪等代表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重新得到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知識分子的觀念得到大力的弘揚。

梁漱溟曾經多次表白自己不是“學問中人”,只是“問題中人”。縱觀其一生他所深切關懷的問題似乎只有兩個問題: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兩個問題貫穿他的一生。先是在清末民初,少年氣盛的梁漱溟以救國救世為己任;五四時期,他經歷了一場人生危機,重新確立信仰和探討文化出路成為他的關懷所在;三四十年代,重新回到社會,開展著名的鄉村建設實驗和進行政治參與;五十年代以後,限於政治環境的變化,重新思考起所謂的人生問題。總之,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他生命中交替出現的主題。梁漱溟自認為有著神聖的歷史使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梁漱溟的狂狷之氣是有目共睹。1942年,梁漱溟從淪陷的香港隻身突圍,一路驚險,別人都在為他的生命安危擔心,但梁本人卻非常自信。他說,我相信我的安危自由天命。今天的我將可能完成一個非常重大的使命,而且沒有第二人可以替代。從天命上說,有一個今天的我,很不容易。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象的!這些狂話本來是寫在給兒子的家書裡,後來信被朋友拿去在桂林的雜誌上發表了,自然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但梁漱溟卻不以為意,他以為這些話原來是出自家書,本來不足為外人道,但既然已經公開了,也不須後悔,只要平常心視之就好了。這就是傳統士大夫的完整人格的體現,狂狷見其真性情。

縱觀梁漱溟的一生很有意思,歷史的風塵似乎並未遮掩住他的精神和風骨,反而把他打磨的愈加鐵骨錚錚,愈加坦然平和。1975年,他完成了最後的一部著作《人心與人生》之後覺得自己已經無所留戀,可以去矣。有人覺得他過於消極,就寫信勸說。他卻認為自己一生的文化使命已經完成,他對他的一生“並不失望”,“也沒有遺憾”,“我做完了我這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他覺得他是一個幸福的人。


說書人思鬱


經一友人推薦閱讀了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感受頗深。通過此書的主題思想能反映出他一生都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既是他人生思想的一個總結,又是他人生哲學思想的所在。在這部書裡,闡述了人類生命的真諦,對人心重新認識的剖析。在作者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心,只有人心才是宇宙人生的基礎。因為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生命都存在著永恆的困境,人心和人生都需要超越這種生命自身的限制。

作者強調了人和動物之所以區別於宇宙間其他物種。是因為人和動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產生行為,像水、空氣等也是可以動的,但是他們的動受制於動,是被動,而富有生命者卻可以做到真正的動。

人的主動性主要在於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得出自己的認識與看法,能主動獲得,完成工作。作者所說,能按照自己意願行動的才叫人,能按照意願達到目的而相應行動的才是成功的人。此書知識涵蓋面甚廣,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物學、宗教、倫理等等,雖然有許多地方自己不能理解,但此書卻把我深深的吸引,使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的思想高度、追尋人生的意義、人心與人生的追本溯源、人與社會自然的相互關聯及影響的深刻認知。

作者從人生(人類生活)來講人生,從人心談論人生。揭示人心實際是資借於社會交往而發展起來,人的社會亦即建築於人心之上,並且隨著社會形態構造的歷史發展而人心也自會有它的發展史。作者援引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的論述,就人與自然相互間的影響關係引申論述整個人類從古至今的演化史。繼而,作者就宗教與人生、道德——人生的實踐的命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恕本人水平有限,書中有些詞章段落未能消化,只能再讀再解。根據此書能反映出作者梁漱溟是一個具有開闊胸懷,海納百川,博古通今的大知識分子氣質,他好學深思,孜孜不倦的追尋事物本質、問題本源的人。


三言兩語壹世界


是近現代最有風骨的文化人。


8063176624956


脫離當代社會實踐的偽學者。


德傷


梁先生最突出的兩大貢獻,第一是,可能他是現代第一個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並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優點的學者(時間是五四運動前後。)

第二是,應該是中國第一個開展“新農村建設實踐”的人。

很難界定梁先生的學術定位,按現行標準,很難說。引用金克木先生的自我描述,只能算雜家,難以歸類,且後繼無人。

梁先生的自述,對元培先生請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學”,有很詳細的說明,他自己也從來沒說或承認是搞哲學研究的。

個人認為,一個不熟悉外文的人,能夠在五四前後,發現“中西方文化差異”,並進行比較研究的人,完全可以稱為“大師”,只可惜,包括“新農村建設”,都沒有能形成一個體系,更沒有發揚光大。生不逢時,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全利88


記住真理.沒有民族工業.就沒有今天的偉大成就.毛主席聖明.


用戶3690638527411


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追求學問的人,一個追求真理的人。有些人認為他認死理,頭腦僵化,甚至敢於抗上,敢於說別人不敢說,由此,他成為那個時代一個典型代表。回過頭來,我們以為,和諧的研究之風,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學問,搞攻關是中國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不僅僅要在經濟上大發展,在科研學術上,在文學創作上都應該是英才輩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哈哈95128931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最有骨氣、最有思想、最不怕權勢、最堅持真理的高級知識分子、是中國唯一一位只求真理不信邪的人!他一再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精神、並身體力行、事事如一!即是受到一些人的畜意迫害、它仍然能夠一如既往的堅持它的人性與人生的理念、在他受整期間、一些好心人都勸他放棄頂牛、但是、都被他一一謝絕了!它不喂強權、不屈不撓的硬漢子精神伸得我們所有人學習!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