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在機場,我遇到了一個“戲精”孩子:幼稚如三歲,世故勝成人

在機場,我遇到了一個“戲精”孩子:幼稚如三歲,世故勝成人

機場一幕親子劇

出門旅行,在機場休息區,我見到極富意味的一幕。

那是六十歲上下的姥姥、姥爺、三十多歲的媽媽和十歲歲左右的男孩四人組成的家庭小團隊。

最早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孩子憤怒的吼叫:“不行,我要喝水,我渴死了,我不去拍照!”接著,孩子“砰”地一下躺倒在座椅上,閉嘴閉眼、不說不動,一副昏倒的樣子。

媽媽就坐在孩子旁邊,淡定非常,“現在沒有水啊。”

坐在對面的姥爺也很淡定:“又來了,一不高興就這樣。”

姥姥比父女倆著急得多:“別急別急,姥姥給你弄去。”

孩子一下子精神無比地坐起來:“弄啥?”

姥姥趕緊應承:“我給你剝橙子,你等著啊!”說著拿起橙子一溜小跑奔向垃圾桶。

孩子又不樂意了,靠在座椅上開始撇嘴、擠眼,委屈得不得了,好像馬上就哭出來了。這下姥爺也急了,趕緊不停嘴地安慰:“你別哭啊,別哭啊,姥姥給你弄去了,弄去了。”

兩鍾後,姥姥奔了回來,“別哭別哭,來啦來啦!”

姥姥沒把剝得乾乾淨淨的橙子遞給孩子,孩子也沒有伸手去接的意思。孩子只是滿臉“屈尊”地張開嘴,姥姥就趕緊掰下一瓣橙子給喂到嘴裡,孩子吃下去,姥姥再喂一瓣,直到一整個橙子吃完。

那位媽媽從頭到尾,就在旁邊有點茫然地看著,不說話,沒有表情,也沒有動作。

五分鐘後,一家人離開座位,跑去窗邊拍照。孩子興高采烈地依偎著媽媽、摟住媽媽的腰——孩子的個頭,已經超過了媽媽的肩膀,母子倆擺出拍照笑容,姥姥姥爺也彷彿剛剛的事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一個給母子倆拍照,一個照顧行李。

航班到達後,在出站口,我又見到了這一家人,姥爺推著一車行李,行李上坐著笑得開心的孩子……

我不知道相近的場景,每天會在不同的場合、不同家庭中發生多少次,只是覺得,這一幕中的三代人,每個人身上,都有那麼一些明顯的扭曲之處。

在機場,我遇到了一個“戲精”孩子:幼稚如三歲,世故勝成人

先來看孩子

先是裝暈,讓大人著急;

再來佯哭,讓大人妥協;

最後扮笑,哄大人開心。

變臉之頻繁,猶如三歲幼兒;轉換之嫻熟,又老道得猶如演員。

這一切,發生在一個看起來壯實、健康、不過兩三年就要開始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其中的不和諧,讓人尤其吃驚。

以真心爸媽養育兩個男孩的經驗來看,一個受到適當教養的10歲孩子,既會對做出猶如三歲幼兒的表現感到羞恥,也難於如此嫻熟掌控無比迅捷的情緒轉換技巧,即便是成人,不是天生“戲精”,也做不到如此。

換句話說,那個孩子,幼稚得如同幼兒,又世故得遠超成人——他知道如何有效驅使家中的成人為他效勞,也懂得如何恰當地用“乖巧”表現哄大人開心,簡單幾招,就把大人弄得團團轉。而且,我分明從孩子的表情中,讀出了那種計謀得逞、一切盡在掌控的得意,這比只是簡單地愛發脾氣可怕得多。

在機場,我遇到了一個“戲精”孩子:幼稚如三歲,世故勝成人

再來看那位年輕媽媽

在整個場景中,她的存在感弱得驚人。

自己的孩子在哭鬧,她毫無反應,似乎並不覺得此事與她有什麼關係;

孩子姥姥一口一口喂那麼大的孩子吃水果,她毫無反應,似乎並不覺得有必要告訴孩子自己吃,或者有必要制止姥姥的如此“投餵”;

甚至自己的老母親為伺候自己的孩子來來回回一溜小跑,她也毫無反應,似乎不覺得為人子女,跑來跑去的事該由自己這個年輕力壯的人去做。

我反覆思考那位媽媽的表現,最後發現,在整個場景中,她是那個等待被照顧甚至被伺候的孩子,既不知道如何照顧和教養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該去照顧雖不至於衰老但也不足夠年輕的父母,不知該做什麼,不知如何去做,甚至可能對眼前發生的事想都沒有想。

在機場,我遇到了一個“戲精”孩子:幼稚如三歲,世故勝成人

再看那對姥姥姥爺

他們幫女兒照顧孩子的勤勉讓我短暫唏噓,對孩子卑躬屈膝讓我短暫不齒,最後我卻驚詫地發現,他們自己做起這些來,絲毫沒有任何勉強,看起來是被兒女孫輩指使得團團轉,實則把兒孫牢牢掌控在手中。

這麼說,聽起來好像不太厚道,辜負了祖輩幫助帶孩子的一片心意。但是,最近對上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一些觀察和思考,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可能有相當程度普遍性的事實,那就是今天60歲左右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恐懼“失去”孩子的生活:

不希望子女遠嫁、遠娶,不希望子女離開本地到外地哪怕是有更好發展機會的大城市生活,不希望子女未來的生活,沒有自己的參與甚至主導,不希望孫輩的成長,沒有自己施加的影響在起作用——哪怕這個作用,其實是副作用。

這問題,深究起來,可能一本書都寫不完,我更關心的是處在這個大背景下的新一代孩子。

他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和這個場景中的孩子一樣,有自己還沒長大、還不具備成人心態和能力的父母,有尚未老去,依然活力充沛地照顧子女孫輩生活的祖輩;祖輩無原則的縱容可能讓他們飛揚跋扈,自己父母的無能為力和茫然失措又讓他們無法學會必要的強大和堅韌,處在弱勢父母和強勢祖輩的夾縫中,他們又很可能過早地習得察言觀色和曲意逢迎,未來的成長如何,真是不敢說。

旅途所見寫下這篇不太讓人愉悅的小文,可惜的是,除了父母儘快成長、承擔起獨立育兒的責任、儘量避免讓祖輩過多參與育兒,真心爸媽暫時還提不出其他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

就算是藉此提醒可能正處在三代人緊密捆綁的境遇中的年輕父母吧:

真的得特別特別留意,自己不要成為孩子一樣的、無能為力的父母,也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嫻熟掌握種種控制技巧、幼稚如幼兒、世故超成人的“戲精”孩子。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