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穴名:湧泉穴

歸經:足少陰腎經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第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穴性:瀉熱開竅、回陽救逆、滋腎清心、降壓止痛

主治:1.本經所過的足底局部病症;2.頭面、五官病症;3.神志病症;4.其他病症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湧泉"本意指地下出水。該穴在足心,居人身最低位,是腎經的"井"穴,脈氣所發,如水之源頭(水從井底湧出),故名。又名"足心"、"地衝"。

一、定位取法

湧泉在足底部,在足底(不連腳趾)正中前1/3與後2/3交點凹陷處(圖30-1)。如果將足趾向下屈曲,則足底前緣大小魚際之間形成的凹陷中點即是。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穴性:瀉熱開竅、回陽救逆、滋腎清心、降壓止痛。

湧泉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範圍:

1.本經所過的足底局部病症:足心熱、足底疼痛。

2.頭面、五官病症:頭頂痛、頭暈目眩、腮腺炎、視物昏花、眼乾澀、鼻衄、口瘡、口角流涎、腎虛牙痛、舌強不語、咽乾喉燥、咽喉腫、聲音嘶啞等。

3.神志病症:失眠、中暑、中風、昏迷、癲癇、癔症、小兒驚風。

足心的湧泉是腎經經氣的起點,從足底順經而上,貫穿脊髓直通大腦;而與大腦、小腦、五官等組織器官有關的都相對集中在腳趾部位(大趾端和足心還分別是脾、肝、腎三條經脈的起始點),對它們進行正確的按摩刺激,能夠達到增強記憶力的目的。配合關元(下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內關(掌面腕橫紋中點上2寸)、太溪(足內踝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陷處),還能治療驚恐傷腎之症。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4.其他病症:陰虛火旺症、高血壓、體虛咳喘、老慢支、乳腺炎、五洩、遺尿、二便不利、尿瀦留、腎結石。

中醫學對高血壓的認識,基本上屬於腎水不足、肝火偏旺的陰虛陽亢症,指壓或刺激湧泉穴有較好的滋陰潛陽、平降肝火的降血壓作用。有觀察表明:與口服硝苯地平(心痛定)的對照組具有同等快速的降壓效果(郭長青等,《針灸特定穴臨床實用集粹》,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002年)。

三、操作方法

指壓、按摩、搓法、藥物敷貼法,可灸;指壓最好採用中指在下(點壓湧泉)、拇指在上(按揉太沖)的對捏法;如果用針刺法,針向最好朝太沖穴方向透刺0.5~1寸,可以同時起到益腎陰、平肝陽的最佳治療作用。

1.湧泉穴最好採用搓法

每晚睡前先用溫度比較高的熱水泡泡腳,然後坐在床上,彎曲膝關節,根據自身情況的需要,選擇實施各種各樣的搓法。先將我在臨床實踐中根據不同病症摸索出來的湧泉搓法介紹如下:

1 統搓法:同側的手握住同側足趾,對側手指併攏,斜向搓擦足心,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最後用抓握足趾的手圍繞腳趾做圓周揉搓(或者雙手掌一手在足背、一手在足底對摩足趾)50下左右(圖30-2)。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在上述傳統搓法的基礎上,我結合自己的體會,創立了下列改良搓法、拳心搓法、雙手交叉搓法、安眠搓法、降壓搓法、補脾益腎、調和肝脾、補肺益脾、補益肺腎等種種不同形式的搓法。

2 ⑵改良搓法:用對側手掌搓足心,同側的手也不要閒著,拇指和其餘四指自然分開,虎口輕輕護住小腿下端,隨著搓足心的節律,拇指指腹從脾經三陰交穴向下搓至腎經太溪穴。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圖30-3)。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⑶拳心搓法:同側的手握住同側足趾,對側的手半握拳,用拳心搓擦足心,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本法尤其適合於掌搓法累了的情況下(圖30-4)。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⑷雙手交叉搓法:急性子、業餘時間不多者,可以用雙手交叉搓法,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坐位,兩足心相對,雙手掌交叉置於足心同步搓,反覆200~3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圖30-5)。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⑸安眠搓法:搓足心手掌的著力點偏重於手心或小指一側的小魚際,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同時,按照改良搓法,同側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自然分開,虎口輕輕護住小腿下端,隨著搓足心的節律,拇指指腹從脾經三陰交穴向下搓至腎經太溪穴。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如此則心包經的勞宮穴、心經的少府穴能夠對應湧泉穴,從同名經上下對應的信息方面交通心腎、促進睡眠(圖30-6)。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我的同事孫教授長期失眠並伴偏頭痛,每天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前後吃了5年的安眠藥,體檢發現肝、腎功能都出了問題,於是開始每天早晚搓湧泉穴,同時用木梳按摩神門、足三里穴各200下。半個月後安眠藥藥量減到一半,並且能睡5個多小時的安穩覺,1個月後徹底告別了安眠藥。就連多年的偏頭痛也隨之好了。這些年來他一直堅持按摩,再也沒有出現過眠和頭痛,原來的滿頭白髮也生出來不少黑髮。

3 ⑹降壓搓法:按照改良搓法,對側手掌搓足心,同側手的中指或示指同時搓擦足背肝經循行部位,也即第1、第2蹠骨之間的太沖、行間二穴。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如此能滋水涵木、平降肝陽圖30-7)。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⑺補脾益腎搓法:按照改良搓法,對側手掌搓足心,同側手的中指或示指同時搓擦足背內側緣赤白肉際(也即脾經循行部位的公孫、太白等穴)。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如此能脾腎同治,補脾腎,先後天同補,尤其適合於脾腎陽虛、畏寒怕冷者(圖30-8)。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⑻調和肝脾搓法:按照改良搓法,對側手掌搓足內側赤白肉際(也即脾經循行部位的公孫、太白等穴),同側手的中指或示指同時搓擦足背肝經循行部位(也即第1、第2蹠骨之間的太沖、行間二穴)。反覆300~500下,使足心發熱、發麻為宜。如此則能疏肝理脾、調和胃腸,對於肝氣已犯脾胃,症見脘腹脹滿而痛、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者尤宜;而對於肝氣尚未犯及脾胃者,則能夠起到"治未病"的預防作用(圖30-9)。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⑼補肺益脾搓法:按照改良搓法,以對側手掌大魚際肺經循行部位搓對側足內側赤白肉際(也即脾經循行部位的公孫、太白等穴),同側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自然分開,虎口輕輕護住小腿下端,隨著對側手搓足的節律,拇指指腹搓擦脾經三陰交上下。反覆300~500下,使足脛部發熱、發為宜。如此則能培土生金、補益肺脾、益氣養血(圖30-10)。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⑽補益肺腎搓法:按照改良搓法,用對側手掌大魚際肺經循行部位搓對側足心湧泉穴,同側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自然分開,虎口輕輕護住小腿下端,隨著對側手搓足的節律,拇指指腹搓擦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上下。反覆300~500下,使足脛部發熱、發麻為宜。如此則能助金生水、益肺腎、納氣平喘(圖30-11)。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搓湧泉法每天可酌情做2~3次,只要在睡覺前、起床前或平常休息時搓揉幾分鐘就行了。就算有時候很累了,不想坐在床上搓腳心,也可以半靠在床緣上,將一隻腳的足心壓在對側小腿上,在膝關節與足背之間上下反覆搓擦(雙側交替進行)。這樣,足心的腎經湧泉穴摩擦小腿前面的胃經和內側的脾經、肝經、腎經諸穴,既強壯先天之根,又補益後天之本,"先後天"同時都得到了調節(圖3-12)。

中醫說穴位的故事:腳底上的青春不老泉——湧泉穴!

長期堅持,對於健全腦神經功能、延緩腦細胞衰弱、旺盛精力、提高能、防治健忘、增強記憶是大有裨益的。

2.搓湧泉配合其他保健法

在搓湧泉的同時,如果能同步進行叩齒(在閉口的情況下上下齒輕輕叩擊)、鼓腮(在閉口的情況下反覆做漱口狀)、攪海(在閉口的情況下用舌頭在牙齒的上下左右乃至上下顎之間反覆攪動)、咽津(經過上述反覆叩齒、鼓腮、攪海等動作,口腔裡的津液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再將這些津液分三口緩緩吞下——正患口腔炎、牙周炎者例外),則更能發揮固生津的功效。適宜於腎虛牙痛,眼、鼻、口乾燥綜合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