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為什麼?

可樂ddd


春聯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古時候文人就喜歡以對對聯為樂,也留下了許多的千古絕對。我們過年的時候也有個風俗,那就是貼對聯。但是很多朋友在貼對聯的時候都會碰到這麼一個難題,左邊貼哪一聯?又邊貼哪一聯?哪邊是上聯,哪邊是下聯?

在古時候,一般來說右手邊的是上聯,而左手邊的是下聯。但是到現在就不好說了,我們要判斷哪邊貼上聯的話得先看橫批。橫批是從左到右寫的還是從右到左寫的。比如是“出入平安”還是“安平入出”,根據這個來判斷上下聯貼哪兒。

此外呢,還有一個問題,知道了哪邊是上下聯了,但是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呢?嚴格來說,春聯是講究平仄押韻對整。上聯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上聯是“仄起平收”,而下聯是“平起仄收”。什麼是平仄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仄是音調三四聲,而平是音調一二聲。以一絕對為例: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須梅(媒)

藕是第三聲,是仄音,梅是第二聲,是平音。我們通過這個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然後再跟進橫批左右貼在那一邊。

但是現在很多對聯的平仄是不對的,上下聯最後一個字都是仄音或者平音。很不對仗,對於這種對聯的話,我們只能根據兩副對聯的含義意境去判斷上下聯了。


悠然布衣


從右向左貼,這是習慣,古人豎寫都是從右向左的。看看我自己寫的春聯!


我本善良128319101


貼春聯是有講究的,到底是左邊貼上聯,還是右邊貼上聯,主要看橫批的字起自左還是右。

傳統的對聯貼法是右邊貼上聯,左邊貼下聯,橫批的字是從右向左念。為什麼是這樣?古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傳統的書籍,裝訂與今天正好相反,這就是為什麼說“讀左傳書往右翻”的原因。


今人的習慣,習慣從左往右寫字,書本裝訂也不同於古書,不過,仍然還有古式裝訂的。對聯的橫批也是從左往右寫的,那麼,上聯應該貼在左邊,下聯貼在右邊。

另外,上聯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即漢語拼音三四聲,下聯的尾字必須是平聲,即漢語拼音的一二聲。上聯也有例外的情況,一般它是入聲字,古時為仄聲。


李連明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為什麼?

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春聯就是我們中國人在過春節的時候,在家裡所有門框上貼的“對子”,以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更有辟邪除災的寓意。但在貼的時候,是有講究的,不能隨意為之,否則就貽笑大方。

對聯屬律詩的範疇,所以它就有平仄關係,也即它的上聯必須是仄聲,下聯為平聲,符合“仄起平收”原則(新韻是現代漢語的一聲二聲為平韻,三聲四聲為仄韻)。在此就出現一個貼對聯判斷上下聯的問題。這裡又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傳統的讀寫習慣區分上下聯,二是按現代的方式區分上下聯。

首先說傳統的方式。傳統的書是豎寫右翻,從右向左逐行讀,對聯的上下也就符合這個習慣,也就是我們貼對聯時面對門框,右邊的門框貼上聯,左邊貼下聯,然後是橫批。(如圖所示)

其次再說現代對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書寫習慣,由之前的“從右向左”的讀寫習慣,改為現在的“從左向右”,隨之而來的是對聯的書寫習慣也改為“從左向右”。(如圖所示)

這裡說明一個情況,在我們不知道先貼哪一面的時候,就先看橫批的文字走向,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地讀,那就是傳統的貼法,也就是先貼右門框,再貼左門框,最後貼橫批。反之亦然。

(鳴謝原圖作者)


中條山人14783123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年尾,春節也即將來臨。隨著春節步伐的臨近,貼春聯這個必不可少的習俗,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現在,不論城市還是鄉村,過年時幾乎家家都要張貼春聯,來寄託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和順吉祥的美好願望,增強節日的喜慶氣氛。

但貼春聯有很大的講究,卻不可亂貼。貼錯了,既是一種笑話,也是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民俗文化的褻瀆,起不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下面,就說一說春聯該怎樣貼,為什麼?

正確的貼春聯,首先要了解貼春聯這一傳統民俗的由來,和為什麼要貼春聯

貼春聯,是中國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一項傳統民俗,起源於起源於周代春節掛的桃符,即懸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寬三寸的長方形桃木板,桃木板上書寫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就像現在茶室等高雅店鋪用木板刻寫的店聯。簡單地說,就是現在的春聯寫在紅紙上,周代的春聯寫在木板上。

從桃符上書寫的內容可以看出,最初貼春聯的目的是用來表達一種驅除病魔災害鬼怪,讓新的一年無災無禍平平安安的美好願望,其實和我們現在的願望也差不多。

到了宋代,就開始用紅紙寫春聯,明代的時候,貼春聯空前盛行,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都非常酷愛對聯,他不僅自己揮毫潑墨寫春聯,還鼓勵手下的臣子寫春聯。

過年時,朱元璋要求所有人家,不論官員還是百姓,都必須在除夕前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表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舉國上下紅紅火火的生活。他穿著便裝挨家挨戶檢查觀賞。有一次他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很生氣,當得知這家是殺豬和劁豬的師傅,因為忙還來不及請人書寫。他當即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狂揮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皇帝親自題寫的春聯,這家人捨不得懸掛在大門外,讓風吹雨刮,並高懸在中堂,準備每天焚香供奉。當朱元璋巡視完畢,看到這個現象非常高興,賞了這家三十兩銀子。從此家家戶戶在春節都張貼春聯,一來表示風調雨順個,國泰民安、家家安居樂業;二來表示一種驅病除魔,迎福納財的美好願望。

這種習俗一種延續到現在。

正確的貼春聯,其次要知道春聯應該粘貼在什麼位置,才恰當

以前過春節,一般人們只貼一幅春聯,現在日子好過了,房子也多了,就會出現有的人家會貼好幾幅春聯。

但不管怎樣,大門上是一定要先粘貼春聯的,其次才是書房聯和廚房聯。

以大門聯為例,對聯的橫批一定要貼在大門門框上邊的正中間,上下聯要貼在門框兩邊,看去要整齊相對,不能怕把門粘壞和其他原因,而把春聯貼在離門框距離太大的牆上和柱子上。最忌高低不平,左右不稱。

其它的廚房聯和書房聯等,也和大門聯一樣張貼。

正確的貼春聯,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

肯定地說,春聯應該從左往右貼,左邊是上聯,右邊是上聯,中間是橫批。

可是,有些人區分不清大門的左右怎麼看,所以常常貼錯。

那要怎樣正確地區分大門的左右呢?就是當你背對大門站著,也就是和大門一順時,你的左手邊貼上聯,右手邊貼下聯。當你面向大門站著時,你的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還有就是,有些人區分不出上聯還是下聯,所以會貼錯春聯。

那要怎樣區分上聯、下聯呢?一般來講,最後一個字是仄聲(普通話的第三聲和第四聲)的,是上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為下聯。

但是也有特殊的,即古代的入聲字,本來是仄聲,但現在歸入平聲,看似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都是平聲,其實有一個字是入聲字,往往就是入聲字這一類春聯會貼錯,而鬧出笑話。就像萬事如意這幅春聯。

上聯是:東來紫氣西來福

下聯是:南進祥光北進財

上聯的最後一個字“福”,現在是平聲字,其實在古代是仄聲字,即入聲字,稍不注意,就會出錯。

如果自己區分不出上下聯,可以在購買和朋友抒寫饋贈時就問清楚,這樣就避免出錯了。

最後再談談為什麼要從左往右貼春聯?有什麼重要性?

春聯自古就是從左往右張貼,那是因為古時的大多數朝代,都是以左邊為尊。當從春聯起源的周朝,到鼎盛的明朝,都是以左為尊的,所以常常有從左到右,男左女右這些成語就可以看出,左為尊的思想,其實現在排座次,也是以左邊為大的。

春聯張貼,就是有序這種左邊為尊的思想來貼的,不可貼錯。

其實,說來這麼多,其實就是從左往右貼春聯,因為左邊為尊。


行走與寫作


【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春節貼對聯文化源遠流長,本來就是古文化的傳承。對聯上下聯的左右主要是按照橫批寫字書寫的順序方向來確定。古代人寫字都區別於現代人的習慣,是從右往左寫!以我今天剛寫的對聯為例:

1、橫批寫字順序是:從右向左(大展宏圖)

2、對聯買回去,大家先要判斷上下聯。對聯平仄要求:上聯的尾字(例:盛)為“仄”音。下聯的尾字(例:煌)為“平”音。所以右側為上聯,左側為下聯。“平”一般指漢語拼音的音調的一聲和二聲,“仄”一般指漢語拼音的三聲和四聲。

3、友友們按照我舉的例子是不是很容易就搞定了?明天可以順利貼對聯了,在此祝大家新春愉快!闔家幸福!安康順意!🙏


冰凌詩語


要正確貼對聯,最關鍵的是分清門左和右,人站在門內(院落中或者室內)往門外看時(我們講的門向和房子的座向就是這樣分辨的),你的左手就是門的左邊,右手就是門的右邊,這樣門的左邊貼上聯,門的右邊貼下聯。人站在門外面對門讀對聯時,你的右手是門的左邊,貼的就是上聯了。所以,讀對聯時先從上往下讀右手邊的上聯,再讀左手邊的下聯,最後從左往右讀橫批,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要隨意改變。

按古代的規矩是:面對門,橫批是從右到左,所以上聯貼在門的右側,下聯帖在門的左側。 按新法:面對門,橫批是從左到右,所以上聯貼在門的左側,下聯貼在門的右側。 因此貼對聯要以橫批順序而分左右。橫寫是從左向右寫,橫批是橫寫,必須從左向右寫,現代寫文章是從左到右一行接一行寫是標誰規範的。豎寫必須是從上而下寫,而且是從右始一行向左寫。是較為規範的書寫格式。如寫書法作品一樣,豎寫是從右開始的,不可能從左開行的。本人堅持的原則是:橫寫的必須從左至右,豎寫的必須從右至左。就這麼簡單,所謂的橫批,就是橫貼橫寫;對聯是豎寫就豎貼,就必須從右起。

對聯本身就是沿襲傳統,那就應該按傳統的方式書寫。左為上應該按門的左邊為準,比如在堂上的坐椅通常是左為上,而不能因為你把對聯的橫批以右書寫而改變了坐椅的上下。由此可見,對聯的橫批從右起筆本身是錯誤的,而隨橫批定上下也就不正確了。規範的上聯應是"平仄平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始終是"平起仄收",下聯則是:"仄平仄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等等始終是"仄起平收"。橫批無論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那是根據時代的讀寫習慣而產生,按時代要求去讀寫,而樹聯的讀寫自古以來並沒有改變,都是自右往左讀寫,所以不管橫批是"從左至右"還是"從右至左",樹聯都必須是"從右到左"讀寫(張貼)。

古人書寫習慣是從右往左,橫批亦是,所以自然上聯在左,而隨著時代變遷,習慣更改,很多橫批已經從左往右書寫,因此上聯也應在大門右側了,說到底中國文化以人為本,應以讀對聯的人(面對大門)為參照本體,缺失了人的參與,文化也就失去了特色。關於上下位的確定是這樣的,一是分座位和行位。

即座位是指一個坐著的人他的左邊是上位,右邊是下位。而行位是指一個行走的人,他前方的物體或者人,對應他的右邊方向為上位,左邊方向為下位。實際還是以固定的物體和站著不動的人而確定上下位的。左邊為上,右邊為下。過去皇上的左承相就比右承相大半格。如今大領導開會就座時,領導左邊的為二把手,右邊的為三把手。

對聯貼法;應該是右為上、左為下,我國曆來是豎條是從右往左寫。橫批歷來寫法也是從右到左,右來改革為從左往右,我們不能就把上聯貼在左。還是遵照歷史吧,因為豎版的書是從右到左排的,橫版的書才是從左到右排的。看來絕大多數橫聯是從左到右寫的,沒有豎寫從右往左讀的,古人書寫從上往下、從右往左讀與人的意氣神貫通的,只有漢字既可從左至右又可從右至左又可從上到下又可從下到上讀寫,之所以漢字搏大精深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字無法比擬的。

凡是來評論春聯的都是對傳統文化有愛好,我認為,春聯應該從右往左,上聯應該貼右邊,因為春聯是古人傳下來的,古代右為大,古人寫字從右往左豎寫的。而橫批是從左到右,也是現代的習慣。到人家去做酒席,右上角都是輩分最大的,所以上聯應該貼右邊。我才疏學淺,希望朋友們不要笑話我。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我國的傳統文化。


歷史深度揭秘


相信很多人,在剛拿到春聯的時候都會有些不解,不知道上聯貼在哪?下聯貼在哪?

其實歷史上對春聯的貼法是很有講究的,我們應該都看過電視劇,古代的牌匾從右往左讀,包括書籍也是,所以為了順應當時人的習慣,春聯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習慣發生了變化,從解放後開始,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春聯的貼法,按照各地的習俗,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差異。

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裡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什麼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普通話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對聯的上聯貼哪邊?

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關於春聯還有一種神話傳說。

相傳在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 山海經》裡,有一個 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 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 神人,名叫 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其實關於春聯,在民間還有一種講究。

我們常見的春聯都是紅色的底,字體的話有金色,有黑色等等。

但是偶爾間,我們會看到綠色、黃色的底,明明是春節,為什麼不是紅色呢?

其實一般貼了黃色、綠色底的春聯,寓意著家裡有人去世了,三年內都不能張貼紅色的對聯。


醉珺


華夏自古以來都是“中間為王,右為尊。”

春聯做為華人過春節的重要標誌;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又叫“春貼”、“門對”、“對聯”


春聯由來

對聯的前身是“桃符”。相傳遠古時期,東海某桃林住著神荼(shēn shū),鬱壘(yù lǜ )兩兄弟,他們專門懲治萬鬼,捉鬼喂虎,所以鬼魅邪惡都乖乖的聽話。玉帝見他倆除害有功,便封他們為專懲邪惡的神仙。


後來人們一到春節,為祈求平安,就在家門前立大桃人:左神荼右鬱壘,畫個老虎掛神索。再後來把桃人改成桃板(又叫“仙木”),在板上畫神像,或寫“神荼”,“鬱壘”兩個名字,懸在門兩邊,這就是“桃符”——最原始的春聯。

  • 真正成型始與後蜀孟昶所倡導的貼春聯,經歷五代、南北宋,由明朝朱元璋頒發政令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


古代春聯

古代寫文章,空白的簡放在左邊,寫完的簡排列在右邊。寫的時候左手拿起一根簡,右手執筆在上寫一行字,寫完一根簡,就把它排放在右邊,依次從右排到左。

這樣寫完繩成"冊"後,就形成自上而下豎排,從右往左讀的這種習慣。後來絹帛、紙張發明後,人們還是承襲了這一習慣。形成了以右為尊的觀念。



對聯亦屬律詩的範疇,所以它有平仄關係,也即它的上聯必須是仄聲,下聯為平聲,符合“仄起平收”原則。

現代對聯。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書寫習慣也發生了改變,1957年“規範書寫”明確規定橫寫從左至右書寫。隨著從左往右的寫法慢慢普及。對聯的書寫習慣也改為“從左向右”。

漢語拼音分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古代“一聲、二聲”合起來叫“平”,“三聲、四聲”合起來叫“仄”。演化到現在:根據對聯的最後一個字是拼音“三四聲”的貼在右邊為上聯,“一二聲”的貼在左邊為下聯。



舉例:“春趁梅花香裡到,福隨爆竹暖中生”的上句最後一個字“到”字是第四聲,貼在右手邊為上聯。那下一句最後一個字“生”是第一聲,貼在左邊為下聯。

  • 奧運會等一些國際賽事,也是冠軍的右側是亞軍,左側是季軍。

總結

某認為:對聯做為文化遺傳應被繼承,應保留從右往左貼。



愛讀書的小蛋蛋


現在,離大年越來越近。貼對聯就要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了。二十八,貼嘎嘎,在我們這裡,臘月二十八是貼對聯等的日子。

但是,對聯應該怎麼貼,卻讓有些年輕人上了愁。聯首在左邊呢,還是在右邊?我現在給大家說一下。

其實對聯按照橫聯的寫法分為兩種貼法。一個是自左向右,一個是自右向左。

如果橫聯是自左向右唸的,那對聯就應該首聯在左,尾聯在右。這個是按照現在的閱讀習慣,自左向右唸的,故而為之。

但是,由於一些老年人還是習慣自右向左的閱讀辦法,橫聯自右向左念,那麼對聯也就應該首聯在右,尾聯在左了。否則,橫聯自右向左念,對聯卻要自左向右念,就會上下不一致了。

  • 那麼對聯大都是對偶句,怎麼區分首聯尾聯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對聯的字尾。一般的字尾是平聲的是尾聯,字尾是仄聲的是首聯。

我說的對嗎?請留言討論一下吧?謝謝你們的參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