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泰伯、仲雍奔吳讓國的事蹟深深影響了後世。無論是身在老家周部落,還是客居當時的蠻夷之地,這種為人謙恭的良好家風得到很好的傳承。數百年後,在泰伯、仲雍建立起來的吳國,又出現了一個禮讓王位的季札。大家都把這個故事叫做季札讓國。

但是季札此次讓國表現出的仍然是賢者之舉,但是無意中卻為吳國埋下了危機。

一、賢者季札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季札掛劍

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愛其寶劍”,想要卻又難於啟齒,而季札心知肚明。

由於季札還要遍訪列國,無法將佩劍私自相贈。等到季札出使歸來的時候,再經過徐國的時候,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很是傷心,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國國君墓旁的松樹上。在場的侍從有些不解。季札卻說:“在我心裡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難道能因為徐國國君已經去世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以季札對待徐國國君的事情,再加上吳王壽夢絞盡腦汁欲傳位於季札來看,季札所到之處,均能深深影響周圍的人,以至於令人歎服。

二、兄雖終,但並未盡及弟

相傳吳國傳十九世而至吳王壽夢時,吳國已經比較有影響力。壽夢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諸樊、餘祭、夷昧、季札,這四個兒子當中以小兒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欲立之”。

季札的兄弟們也都特別疼愛他,均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足以繼承王位,也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吳王壽夢宣佈以“兄終弟及”擇繼承人

寒來暑往,時間飛逝,老壽夢眼看就老了,但是自己的心願還沒有著落。這可急死老壽夢了。忽然有一天,他腦洞大開,終於想出了一個妥善的辦法,既能成全季札堅持要哥哥繼位的要求,也能實現立季札為王的願望。什麼辦法呢?其實他的辦法也不新鮮,就是商王朝採用過的“兄終弟及”。

有了解決辦法,老壽夢感覺心理負擔輕了好多,趕緊派人把兒子們叫來,當中宣佈他的最新決定,吳國臨時王位繼承辦法。他給諸樊示意說:“老大,你過來,今天當著你們眾兄弟的面說一下,我歸天以後,你作為長子,由你來繼承王位。但是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要將王位傳給你二弟餘祭,然後餘祭再傳給餘昧,餘昧再傳給季札。這是為父的心願,也是命令。你們都不得違抗。”哥四個一聽,連連稱是。

壽夢去世以後,老大諸樊繼位。但是諸樊思來想去,還是認為既然父親有意季札繼承王位,何必這麼麻煩,還要搞“兄終弟及”。於是,待壽夢喪期已過,諸樊即準備讓位給季札。諸樊此舉遭到季札的強烈反對,且引用“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的故事婉然謝絕。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季札逃避即位

但是季札並沒有說服吳人,他們讓然堅持立季札為王。無奈之下,季札“棄其室而耕”,以此來躲避吳人逼迫其即位。

之後的吳國國君確實按照吳王壽夢說的傳續著,一直到老三餘昧。等到老三餘昧晚年,準備與老四季札交待後事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了。這哥們兒主意真正,說不想當就不想當,沒等三哥找他,人家就溜之大吉了。

這下可急壞了吳王餘昧,不停地流淚,這可咋辦,真要了命了,心想:老四,你太不仗義了,臨了,你也不讓哥哥做的完美一點。完不成父親的遺願,我有何顏面去見父親,和兩位哥哥。

令人遺憾的是吳王餘昧最終也沒有完成“及弟”的任務,深有死不瞑目的味道。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季札三讓王位

三、未及季札,卻引來“專諸刺王僚”

1、俗話說,國中不能一日無主。在吳國上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只好將王位傳給吳王餘昧的兒子僚,史稱王僚。這一看似合理的決定給吳國埋下了禍根。你可知道,不光吳王餘昧有兒子,人家諸樊、餘祭都有兒子,況且曾經也都是吳王的兒子。當初老吳王壽夢有命令,吳國的王位可以在諸樊他們哥四個中輪流傳,此時季札躲出去了,不參加這個遊戲了,那麼當初定下的遊戲規則就不管用了。

季札放棄王位繼承權之後,那麼,接下來的吳國該由誰來繼承王位,一時間眾說紛紜。但是此時吳王餘昧的兒子,沒經過商量就即位了,眾公子個個表示不滿。其中最不滿的就是老大諸樊的兒子此時還叫公子光的闔閭。闔閭認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闔閭的看法不無道理,他們家是大房,他最有繼承權。

既然不能令他們拱手相讓,只好採取下策自己奪王位。於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2、吳王僚五年,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伍子胥,此時他還是“楚之亡臣”。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殺吳王僚而自立為王,又不能說穿此事,“乃求勇士專諸”,並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如獲至寶,“乃客伍子胥”。自此之後,伍子胥就成了公子光的心腹。

吳王僚十二年,楚平王去世,吳國興兵伐楚,卻被楚國發兵切斷了吳軍的後路,“吳兵不得還”。正當吳國外困於楚之時,公子光意圖趁機殺王僚,而自立。

3、公子光藉口商討對楚國的戰事,請吳王僚到家裡喝酒。事先,公子光將刺殺王僚的任務交待給刺客專諸,並在密室埋伏大量甲士。再說吳王僚,突然接到公子光的邀請,雖然感覺不踏實,但無論如何也要赴宴。於是,吳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裡,門戶、臺階兩旁,均安排了自己的親信。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專諸刺王僚

公子光佯裝腳有毛病,進入密室,讓專諸把匕首放到烤魚的肚子裡,以此將武器帶進宴會。待到接近吳王僚的時候,專諸掰開魚,趁機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專諸也被衛士亂刀砍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

公子光趁機奪取了王位,歷史上將他稱之為吳王闔閭。

他有意讓國,成就了千古賢者之名,卻無意間為家國埋下危機

公子光自立

4、當公子光殺吳王僚自立為王的時候,季札正在出訪諸侯國的途中。季札回到吳國,瞭解了吳國的變動,還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只要吳國不絕祀,吳人就一定會有國君。我也會有國君可拜。而今吳國發生這樣的事情,我無怨無悔,唯有恪守君臣之道,哀悼死者,聽從新君之命。”

於是,季札前往吳王僚的墓地去祭拜了一番,並簡單回顧了此次出訪的經過。之後,季札回到朝廷,等待新君之命。

季札讓國雖有意,卻無意間導致了吳國的君主更替,而且是非正常惡性事件。

本文由“歷史倪說”根據《史記》相關記載整理而來。歡迎關注“歷史倪說”,與您一起分享歷史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