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一等功臣譚斌:和平年代的血性男兒

一等功臣譚斌:和平年代的血性男兒

譚斌一家人。 記者 鄭承鋒 攝

杭州日報訊 西湖中村,小雪時節,譚斌正與前來探營的妻子、姑姑一起逗弄孩子。小家團圓,和樂融融,孩子的腳丫卻不安分地亂蹬,總想掙出懷抱。路過的政治工作部主任張重兵看到了,趕緊上前叮囑“瞧你,第一次為人父吧,別凍著我們小家民”。孩子名叫家民,取的就是“為國家為人民”之意,甫一出生便成了全軍營戰友的寶貝。而他的父親譚斌——駐杭第72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也在前不久剛立下一等軍功,是該旅成立後第一位一等功臣,可謂是雙喜臨門。

到底什麼樣的作為,能在和平年代獲頒一等功?

這個問題在前不久的新浪微博熱門話題中,曾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有句俗語總結說:站著立三等功,坐著立二等功,躺著立一等功,是因為若逢戰亂時期,得此殊榮的軍士多半已為國捐軀,需要追授功勳。而到了和平年代,一等軍功獲得者更加寥寥,因為這份榮譽通常被認為與生命同價。“一等功是每名戰士夢寐以求的厚重榮譽,不過對我來說,當時我只是貫徹了軍人的戰鬥素養,所以並沒想到,很意外。”譚斌說。而這件足以令他成為全旅驕傲的事,就發生在今年盛夏。

1 海上驚魂10小時 3米浪間救戰車

那是7月暑熱難當的一天,在東海某海域,一場跨晝夜兩棲登陸實兵軍演鏖戰正酣。惡劣的天氣捲起幾人高的浪花,譚斌所在紅方部隊的一輛2104號兩棲步兵戰車突發故障,失去動力。車體遭受巨浪衝擊後,電臺傳來車長報告——“2104車失去動力,開始滲水……”

旅裝備管理科科長莫海幸與譚斌等人聽聞,立即搭乘救援船快速衝向故障戰車。之前,指揮所已下達指令先後組織了兩次救援行動。然而巨浪翻湧,海風肆虐,拖救難以順利進行。戰車上的6名戰友被平安轉移後,戰車始終無法與救援船保持牽引。“盲目靠近不可行,風浪太大會有船體衝撞的危險。再這樣下去,估計還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就會沉船。”譚斌回憶。

戰友撤離後,2104號車長欒公博獨自留守戰車觀察情況,等待命令準備隨時棄車。而此時車內滲水加劇,車體開始傾斜,再加上動力尚未恢復,一場沉車事故就在眼前。棄車保人,或者派人登車搶修?救援隊陷入了兩難。據莫海幸回憶,此時譚斌主動請纓救車,他先是招呼大家用繩索連接車船,爾後準備順繩登車。“當時浪高3米,下海就是搏命!”莫海幸十分擔憂,他想對譚斌叮囑兩句,卻見譚斌已跳入海中。

船車間那最後的短短30米距離,譚斌遊了15分鐘。趁著風浪間隙他鑽入駕駛艙,萬幸,車上供電沒斷。譚斌迅速冷靜下來,完成了加固百葉窗、發動排水裝置等一系列搶修動作,戰車開始向外排水。危機卻未解除,熟悉戰車性能的他深知,戰車沒有動力,大風巨浪下劇烈搖擺的戰車仍處於危險之中。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此時的譚斌面臨第二個選擇:是就此等待救援還是冒險驅車靠岸?海況瞬息萬變,且戰車仍在作戰編成內,這些都令譚斌不願放棄。“指揮所還在等著這輛車,這個時候哪怕一秒,我都不想耽擱。”

譚斌立即鑽入車內搶修戰車,30分鐘冒險搶修後,戰車終於恢復動力,他決定讓這輛戰車重回戰鬥序列——自己驅車靠岸。密閉車艙溫度逼近50攝氏度,還充斥著濃煙尾氣和戰友的嘔吐物,嗆得譚斌涕淚直流。還好有車頂戰鬥室內的欒公博做譚斌的眼睛,為他指明方向、提振士氣。

中午時分,譚斌駕車衝向岸邊,還不忘按照預定通道登陸到一處隱蔽的淺灘。車長欒公博通過電臺興奮呼喊“上岸了”,卻沒聽到譚斌的回應。他立即跳出炮塔,打開駕駛艙門,卻發現譚斌趴在方向盤上一動不動,已經不省人事……

隨後,譚斌被緊急轉往醫院搶救。醫生診斷:高溫環境下吸入大量廢氣再加上體力嚴重透支,造成休克性昏迷。

2

危難時刻救戰車 是“習慣”而非衝動

今年10月,譚斌榮獲一等軍功的消息傳來,“點燃”了整個軍營,掀起一陣向譚斌同志學習的熱潮。對此,第72集團軍某旅“官兵團結模範”連指導員陳鵬屹很是感慨:“也許有人不解他跳海救個車怎麼就能立一等功,但沒經歷過那種極限環境的人,不知道那時候還能堅持正確操作有多可貴。而且這不是譚斌第一次以身犯險,更不是一時衝動,他是一貫如此,軍人的戰鬥素養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指導員陳鵬屹眼中,譚斌無疑是兩棲尖兵中的血性男兒,遇事衝在前,敢於忘生死。作為老兵,譚斌的十個手指有四個因為變形而無法合攏,右腳背也有一處畸形,那是2012年的一次海訓中留下的。當時演習正進行到關鍵時刻,譚斌卻不慎從兩米多高的拖車上摔落,造成右腳背趾骨折斷,而他竟咬牙堅持直到一個月後演習結束……由於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骨頭雖已癒合長好,後遺症卻讓譚斌的右腳在此後的訓練中時常感受到錐心之痛。去年9月的一次演習中,面對離艦15米處油管爆裂的險情,他也不顧自身安危,跳入海中迎浪掛起牽引繩,避免了撞艦危局。

正是這樣紮實的操練,日復一日如實戰般磨鍊本領,才有了譚斌在驚濤駭浪中跳海救車的堅毅與勇氣。如該旅副旅長王偉所言:“海上救戰車猶如刀尖上跳舞,沒有靈魂沒有品德不願上,沒有血性不敢上,沒有本事上了也沒用。”而這是31歲的譚斌與戰車相伴14載磨礪出來的。3年的部隊學習加上11年的駕駛操作經驗,使譚斌成為全旅首批兩棲裝備駕駛員。從駕駛、維修到應急救援無一不通,他還是旅裡少有的全能型裝甲技師。“與其等待救援不如拼一把,我自己就是險情處置的能手”“車上還剩下一種動力可用,一般情況不會啟用它,但我可以試試”,說出這些話需要極高的戰鬥素養,包括對自身能力的準確估計。

跳海救車到底能不能成?譚斌看不到車的損壞情況,心裡也沒譜。但他想到:“這臺新式戰車是世界一流的兩棲登陸裝備,即便修不好,能為後續救援提供參考,拿到裝備極限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值的。”

據陳鵬屹介紹,譚斌還當了8年的首席教練員,培養出50多名教練班長、200多名駕駛員,現在這位一等功臣不僅是他們的老師,更成了他們履行軍職的榜樣。

3 承載榮光再出發 軍人血性永不忘

譚斌與欒公博均來自某合成旅,雖不同營,但欒公博聽說過譚斌的大名,知道他是旅裡駕駛專業的“總教頭”。兩人首次合作,180分鐘的奮鬥衝鋒,培養出過命的交情,成為了“生死兄弟”。參軍8年的欒公博回憶看到譚斌登車的一瞬間,難掩感動:“心裡暖暖的,對軍人來說,遇到這樣能在生死關頭挺身而出的戰友,是無比幸福的事。從他身上我學到了不放棄,我開始相信我們能回岸。”欒公博也清楚記得抵灘開艙的瞬間“一大團濃烈刺鼻的廢氣迎面撲來,強烈的窒息感讓我下意識地後退,沒想到譚斌竟然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了兩個多小時,心中只有對他的佩服。”

譚斌所在的部隊,南征北戰73載,參加過1200餘場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這支勇猛之師湧現出“煙臺峰英雄連”“黃草嶺英雄連”等13個英模單位和張群生、鄭加貴、姜玉良等600多名戰鬥英雄。承載著先烈榮光、步入和平年代的該旅也依舊驍勇,屢屢攻堅克難,是一支勇當尖刀的兩棲先鋒部隊。

2003年部隊轉型為兩棲機械化部隊,海上聯合軍演便成了家常便飯。演習開始前,部隊會組織大家寫家書、決心書和請戰書。這次軍演正趕上譚斌妻子小文(化名)的預產期,牽掛妻兒的這位準父親,為防萬一還留下了遺書,“孩子的名字叫家民,以後他會懂什麼叫為國家為人民。”書信中他也殷殷囑託愛妻,讓她體諒自己、看顧家庭:“你是共和國光榮的家屬,只盼你把孩子撫養成人”。

要知道,譚斌的這個孩子得來殊為不易——他是譚斌與妻子做了6次試管嬰兒手術孕育的。因此小文一直以為譚斌會在孩子降生時,陪在她身旁,不曾想丈夫不僅不在身邊,還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在聯合軍演中面臨生死一線的危機。“和平年代,我總以為死亡沒那麼近,現在我只是後怕,還好,他回來了。”小文說。

與死亡擦肩的譚斌顧不得好好調養身體,便第一時間趕回家看望妻兒。見到小家民的那一刻,譚斌放下了堅硬的外殼,鐵漢柔情展露無遺——“我可以在0℃左右的天,給你一個5℃的擁抱”,懷抱著兒子,他在朋友圈留下這段文字。“初為人父我當然寶貝這個孩子,他出生時我多遺憾沒能陪在妻兒身邊,但穿上這身軍裝,我必須牢記我有軍人使命。”

“我也有我的使命,不能讓他擔心。當國家召喚,我仍會目送他離去,尊重他報效祖國的選擇。”牽起丈夫的手,小文說。

英雄本色豈止在戰場

本報評論員 翟春陽

讀罷一等功臣譚斌的事蹟,靈光一閃想起一本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譚斌勇救戰車之舉,並非發生在真正的戰場上,而是發生在演習中,想必不少人都會問,不過是一場演習罷了,何至於如此以性命相搏?

即便明知是一場演習,依然能夠做到勇往直前,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盡最大努力求取勝利,哪怕面臨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這正是譚斌的可貴之處。作為軍人的演習,不是遊戲,不是比賽,而只有一個目的:“準備打仗。”如果一個軍人,在演習中尚且做不到英勇果斷、義無反顧,又如何指望他能在真正的戰場上展現軍人的血性?不論是對於一支軍隊還是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戰鬥力都是唯一的根本標準,要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而戰鬥力,不僅僅是指戰鬥的能力,更包含戰鬥的意志,紅軍時期、抗戰時期,我軍那種頑強不屈的意志、不怕犧牲的精神、上下一致的作風,構成了強大戰鬥力的核心因素。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報道中譚斌與前來軍營探親的妻子一起逗弄兒子的情節分外讓人動容,耳邊不由迴響起那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歌曲——“萬家團圓是你的心願也是我的心願”。我們的軍隊,為和平而存在,為保護人民的安寧而存在;我們的軍人,血性中有大愛,勇敢中有擔當,就像譚斌兒子的名字:“家民”——為國家為人民,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犧牲家庭的團圓是小犧牲,犧牲青春、犧牲生命是大犧牲。軍人,就是一個需要犧牲精神的事業,怕犧牲、承受不了犧牲就不要當軍人;犧牲精神,絕不是為犧牲而犧牲,而是直面犧牲、不怕犧牲、隨時準備著迎接犧牲。古人云“捨生取義”,犧牲是為了“義”,作為軍人來說,這個“義”就是國家和人民,就是和平與安寧。有大勇者必有大義,有大義者必有大勇。譚斌於生死一線勇救戰車,是大勇也是大義。

在譚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中國軍人的別樣風采,也看到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不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屬於哪個年齡段,犧牲精神、奉獻精神都是最為寶貴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