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中國網訊(潘雪威 程良友)“袁師傅,最近身體還好吧,我來看看您。”22日,湖北省大冶市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隊員江平,來到自己的結對戶袁致大家走訪慰問。

看到江平來訪,老人喜出望外,連忙上前拉著江平的手,顯得格外親熱。“他幫了我不少忙,對我家裡的事格外上心。”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江平幫貧困戶劈柴

今年69歲的袁致大,自幼患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因為家庭貧困,廚房年久失修,低矮潮溼。2015年,經民主評選,他家被納入“三改”之列。為讓老人早日用上新廚房,江平忙上忙下,找施工隊、幫買材料、現場監督,不到一個月,新廚房、新廁所如期完工。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受傷後依然堅持駐村幫扶

2015年,為響應大冶市委“精準扶貧,不落一個”的號召,年近半百的江平主動請纓,來到陳貴鎮袁伏二村擔任扶貧工作組組長。五年來,在大冶市委宣傳部全體幹部的幫助支持下,他長期吃住在農村,用真心和實幹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扶貧之歌。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江平查看貧困戶危房改造情況

袁伏二村是全市有名的省級貧困村,村集體債臺高築,貧困戶沒有收入來源。如何讓貧困戶脫貧?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是擺在江平面前的現實問題。

如何早日讓村裡摘掉“貧困的帽子”,駐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後,出了不少主意。

袁伏二村大畈,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面積廣闊,可以進行稻蝦共作試養試驗。為了發展“稻蝦共作”,江平多次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多次深入村民家中走訪,做群眾思想工作,最終達成共識……群眾從最初不理解,到最終的全力支持。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江平經常在農戶家和農戶一起吃飯

隨後,袁伏二村迅速成立了種養殖合作社,流轉農田1600餘畝,貧困戶在土地入股的同時,還可在扶貧基地就近務工。如今,袁伏二村稻蝦養殖實現了規模化、效益化的雙提升,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收入也相應得到了提高。2018年,黃石市、大冶市兩級扶貧工作現場會在袁伏二村召開,稻蝦養殖產業扶貧工作得到了兩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5年冬天,按照大冶市委“讓每個危房重建的貧困戶都能‘住新房、過新年’”的要求,一天清晨,江平來到危房重建貧困戶袁衛兵家,詳細瞭解房屋建設情況。由於雨雪天氣,工人停工,當看到溝內有幾個大石頭堵塞出水口時,他二話沒說就跳了下去,把兩個百來斤重的石頭抱了起來,右手被劃破……

當年,袁伏二村就完成了2戶貧困戶危房重建、1戶修建,12戶貧困戶改廚、改廁建設。2016年,袁伏二村是大冶市十個脫貧示範村之一,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7年夏天,連續多天暴雨如注。江平牽掛著大港邊兩家種養植戶的生命財產安全,他便拿著電筒,和駐村工作組成員、村兩委班子一起,趁著夜色在港邊巡查。由於長期勞累,一不小心,他掉進了洪水中……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聯繫有關部門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當天夜裡,他拖著一身泥水,挨家家挨戶瞭解受災情況。養殖戶陳紅帶著他的女兒坐在床頭大哭,洪水已把她家淹了近一米深,20多隻雞和10多隻羊都泡在水裡,江平連忙組織大家救援,並一把抱起他的家人往安全地段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陳紅家的生命及財產得到了保障。

隨後,江平又多次與相關部門聯繫,及時向上級部門申請了2萬元的救助,幫助陳紅解決燃眉之急,度過難關。

每月遍訪一次貧困戶,這是江平的工作習慣。五年來,他收集、解決貧困戶各類實際問題100餘件,“有困難,找小江”已經成了很多貧困戶的口頭禪。

2018年10月9日晚10時許,從五保戶袁樹青家出來,他不慎掉進了1米多深的地溝,導致右腿骨折,醫生說至少要住家休養三個月,但他放心不下,不到一週,他就拄著柺杖重返扶貧工作的第一線。

湖北大冶丨甘做扶貧戰線的“老黃牛”——江平

上門為貧困戶講解政策

今年7月,貧困戶袁普平家屋瓦被大風吹走了一大片。袁普平夫妻都已是70多歲高齡,沒有子女。得知情況後,江平第一時間來到他家,由於打不到修理工人,天氣預報又提示晚上有大雨,情急之下,江平找來3米多高的登梯,與工作組成員和村幹部一起,連續奮戰,幫老人修好屋面。

五年來,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袁伏二村先後新建了袁伏二新港橋、老港橋2座橋樑,完成了袁伏二小學校園和醫療室改造,更換變壓器7座,4個自然灣道路硬化實現“戶戶通”,3.5公里的村主幹道鋪設瀝青……

環境的改善和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是村容村貌的極大改善,村民文明程度的極大提升。

群眾的笑臉多了,不僅在於村莊環境變好了,更重要的是村裡富裕了。袁伏二村牽頭引進稻蝦共作產業,已發展至1600畝的規模。村柑橘產業基地發展至400畝,年產量由10萬斤提升至60萬斤。袁伏二村黨組織書記袁慶豐說,通過積極發展產業,已經帶動全村27戶貧困戶就業增收,村貧困人口由73人減至66人,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6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至15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