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金融業仍存八方面結構性失衡

【記者 朱豔霞】12月1日,在新華社瞭望智庫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2019”上,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當前金融業仍存在八個方面的結構性失衡,要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和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


金融業仍存八方面結構性失衡

王兆星從八個方面回顧了中國金融業經歷的主要變革。一是金融業已經從原來計劃主導變為現在的市場主導;二是已經高度開放、高度國際化、高度全球化;三是由傳統的單一市場已經變為多元市場;四是由單一的主體變為多元主體;五是由完全單一的產品變為金融的超市;六是銀行由過去傳統的櫃檯為主變為移動互聯;七是傳統的以機構網點為王變為以數據信息為王,金融經營方式、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八是由傳統的銀行變為現代的銀行,表現為已經建立了現代的公司治理架構、現代的風險管控、現代的信息科技支撐以及現代業務的功能。

在王兆星看來,今天的金融業仍然存在著八個方面結構性失衡,具體包括:銀行的間接融資與社會直接融資的失衡,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失衡,長期融資與短期融資的失衡,房地產的融資與其他產業融資的失衡,大型企業以及大型基建項目融資與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的失衡,傳統銀行信貸與各種影子銀行的失衡,實業投資的回報與金融產品投資的回報出現失衡,最終表現為金融供給結構與金融有效需求結構的失衡,既影響了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服務實體經濟,也導致金融風險的積累。

王兆星認為,要解決這些金融結構性的矛盾和挑戰,歸根到底,還是要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和優化金融供給結構,來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

具體來說,要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擴大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來增加長期資金的供給;要發展保險基金、養老基金、退休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以及其他各類長期性的基金,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時也為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產業的結構升級提供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要繼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不斷增加對小微企業及“三農”的金融服務;要不斷完善房地產金融政策,不斷降低房地產融資的集中度,控制房地產金融的槓桿水平,控制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化和泡沫化;要不斷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逆週期調控和預期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動與震盪,防範金融系統性的風險;要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穩健的公司戰略與文化,加強內部制約和監督,加強激勵與約束制衡,加強透明度;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明確界定監管職責,強化監管短板,加強監管協調,防止監管真空;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升我們的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水平,要以開放促改革、以競爭促發展,不斷增強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進一步有效增強金融有效供給,實現金融更高質量、更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