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宏觀調控究竟有啥“門道”

眼瞅著2019年已接近尾聲。

這一年,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然而我國經濟依然能穩中有進。這背後離不開一隻有形之手:宏觀調控。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效發揮地方政府債券作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今年以來,這隻手有力有度有效。

有人難免不太明白,這些涉及財政、貨幣、就業等多方面,聽起來挺複雜的宏觀調控方式,究竟有啥“門道”?

近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9》如約亮相。在這個有著16年曆史、備受業內關注的“老牌”年度報告中,有專門一章對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進行了細緻分析。

《報告》認為:

——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主要包括需求管理、供給管理和市場環境管理三個部分。其中,市場環境管理是宏觀調控體系的核心。

——相比西方的宏觀調控,中國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更為完整,政策工具箱更為豐富。

——在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形勢下,我國經濟能保持相對穩定增長,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體系功不可沒。

一 、需求管理

該《報告》副主編、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認為,以通過降低需求成本來刺激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我國宏觀調控中得到普遍應用。

比如,在財政政策方面,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8000億元,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在貨幣政策方面,改革完善貨幣信貸投放機制,適時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數量和價格手段,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貸款成本。

與此同時,圍繞需求型創新的宏觀調控也在穩步推進。蘇劍解釋說,需求型創新是指能夠擴大優質需求的科技進步。比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等就是需求型創新的宏觀調控。

“除了需求型創新,需求側改革也在我國宏觀調控中被經常用到。”蘇劍舉例說,比如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等。

《報告》認為,“在需求管理方面,中國政府在傳統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基礎上,越發注重發揮創新支持政策和需求側改革在刺激優質需求中的作用。”

二、供給管理

“供給管理主要通過影響企業的成本、生產率、企業的其他負擔來進行宏觀調控。”蘇劍說,具體包括要素價格政策、財政政策、供給型創新和供給側改革幾方面。

要素價格政策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工資政策和原材料價格政策。比如貨幣政策方面,加大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力度,釋放的資金全部用於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在工資政策上,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在原材料價格政策上,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清理電價附加收費,降低製造業用電成本等。

“財政政策既可用於需求管理也可用於供給管理,此處主要指調節企業負擔的財政政策,例如通過調整企業的增值稅來調節企業成本等。”蘇劍說。

供給型創新指通過工藝創新、原料創新等措施提高企業生產率,擴大總供給。例如通過改造傳統產業,引進新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鼓勵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等。

供給側改革,即通過制度變遷來調整生產方面臨的各種約束和激勵,達到調節供給的目的。例如,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企業生產運營效率等。

三、市場環境管理

《報告》指出,市場環境管理指的是消除價格剛性、壟斷、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市場失靈,恢復市場功能的政策。

市場環境管理政策主要分為五大類:

一是簡化審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政策;

二是公平監管的政策;

三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政策;

四是加強社會治理的政策;

五是促進國際合作便利化的政策。

蘇劍說,今年我國在市場環境管理上有諸多新的舉措,體現出政府對於新形勢下市場與政府角色的清晰定位,以及維護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行的決心。

比如,深化電力、油氣、鐵路等領域改革,自然壟斷行業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將競爭性業務全面推向市場;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和公正監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等。

未來宏觀調控理論體系會向哪些方向發展呢?

《報告》預測了以下幾個趨勢——

1、更加重視市場環境管理和供給管理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2、更加註重經濟增長的質量;

3、更加重視創新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董碧娟)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