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推進城鄉融合關鍵在發揮“兩隻手”的優勢

談慧娟

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指出並闡述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從中央的工作部署與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發揮“兩隻手”的優勢。

推動城鄉協調和融合發展,發揮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優勢

客觀上看,當前城鄉融合發展面臨一系列制度性障礙,影響了城鄉之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資源配置的自由,同時也限制了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向鄉村社會配置資源的規模和效益。

為此,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中要合理利用“兩隻手”的優勢,才能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一方面,要破除市場配置資源的制度性障礙,使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簡化行政審批和行政干預,制定負面清單和統一的城鄉市場準入標準,完善資源性產品和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打擊不正當競爭與不平等交易,為城鄉融合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做好城鄉流動市場要素的確權與流轉工作,將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以及配置走向賦予市場;構建城鄉統一、自由流動、等價交換的要素市場,盤活鄉村社會的資源效率,更好地激發市場調節經濟、發展經濟、繁榮經濟的活力。另一方面,破除“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傳統思維方式和制度性障礙,建立財政支農的長效機制以及城鄉統一的投融資標準。加強宏觀市場的監管,大力打擊壓低農產品價格和信息欺詐行為,提高農產品最低收購價;發放好管理好使用好涉農資金,對涉農資金的挪用、尋租、分利、優親厚友等現象加大處罰力度;通過提高財政支農的規模和效益補齊鄉村社會各項發展短板,更好地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向農業農村配置公共資源的作用。

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要素交換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地、戶籍、住房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由於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以及城鄉二元制度改革不徹底,城鄉之間統一的要素市場發育緩慢,大量勞動力、資本、技術都向城市集聚,鄉村社會陷入了“資源沉睡”與商品賤賣乃至滯銷的發展困境。在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鄉失衡日益嚴重。

為此,要健全完善統一的要素交換市場,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協調發展。一方面,人才是第一資源,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和保障機制。既要讓進城農民工能夠順利融入城市生活,也要讓有志於鄉村振興或者對田園生活有需求的城市中青年人才、退休職工有機會進入鄉村社會,服務於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事業,還要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吸引各類人才進入鄉村幹事創業、紮根鄉村社會、服務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用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的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此外,拓寬鄉村投融資渠道,破解農村發展資金難題。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增加土地出讓收入投入農業農村的比例,在發揮財政資金作用的基礎上,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和創新農村資源抵押融資,增強農業農村融資能力以及金融風險化解能力;改善社會資本入鄉環境和預期,探索工商資本、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最後,建立農業科研成果入鄉轉換與利益共享機制。激勵城市高科技農業技術轉換成農業生產力,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能增強科研人員收入,實現城鄉發展的共贏。

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業農村傾斜,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鄉村社會輸入公共資源的力度,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為此,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業農村傾斜,更好地發揮財政支農的效能。政府公共資源的投入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行業補貼和稅收優惠等。首先,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是留住人才的關鍵,也是人才向大城市集聚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時也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讓廣大農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要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在教育上,要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在基礎設施、師資配備、薪酬待遇上逐漸與城市接軌;在醫療上,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改善鄉村公立醫療條件,並加強與縣市醫院合作辦醫,增強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在公共文化服務上,要加大對鄉村傳統文化保護的投入力度,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文化資源向農村下移與延伸;在社會保險和救助上,要實現標準統一、兜底全面、穩步增長,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以實現均等化。其次,基礎設施優劣直接關係到村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也是鄉村社會的發展短板。要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以城市標準、鄉村特色、統籌共享為目標,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規劃機制、建設機制和管護機制。不僅如此,由於我國農業基礎比較薄弱,比較收益低,附加值不足,內生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因此要加大公共財政資源對農業的傾斜,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鼓勵和扶持新業態的發展和相關人才的培訓,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的興旺。(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