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又稱“七里灣廟”原名蒼巖山聖母廟。是石家莊地區最為有名的廟會之一,始建於隋代的灣裡廟。新開路蒼巖聖母廟(俗稱七里灣廟,簡稱灣裡廟)“蒼巖聖母為三皇姑”,明萬曆年間大名府胡氏家族對三皇姑崇信有加,到蒼巖山請回蒼巖聖母像一尊,走到石家莊村西七里灣,走不了了,就在此供奉聖母像,在七里灣交通繁華處化緣,於萬曆十八年(1590)建成灣裡廟。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曾由石家莊、東焦、袁營三村聯手牽頭組織拆舊建新,到清康熙年間又經歷了一次大廟重修並立碑。院內有起脊式大殿兩座,分為前殿和後殿,均為磚木結構。據碑文記載,此廟稱"蒼巖山聖母廟",建築自東向西排列,有正樓、正殿、鐘鼓樓、山門。《石門新指南》記載,“這個廟正殿為蒼巖聖母,兩旁為十殿閻羅,後偏是齊天大聖。廟後面還有一廟,樓上西廊供奉十餘尊,皆為女性,不知何神。”因為設在正殿兩側的南北廊房裡有塑像組成的“唐王遊地獄”神話故事,故當地人又稱七里灣娘娘廟為“閻王廟”。在七里灣娘娘廟閻王殿前面,建有一座磚木結構的戲樓,伸出型的戲臺式樣三面透空,均可以站人觀看,後牆壁為舞臺背景,臺基高約1米。據相關文史資料記載,當年戲臺前的左右明柱所寫的楹聯是:“臺上人臺下人臺上臺下人看人;將近人比古人今人古人人比人”,橫匾為“粉墨登場”。1941年日偽統治時期,為開闢街道(即今之新開路),將該廟拆除。1942年又在現址重建,佔地面積約667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1943年竣工。但廟宇規模已遠遜於往昔了。特殊時期兩座大殿受到嚴重破壞,神像被砸毀,後改為文化用品廠託兒所。1999年,四鄰八鄉信眾籌資20多萬元,為蒼巖聖母在留營新建了大殿,每逢四月初八,是蒼巖聖母廟會。灣裡廟廟會分為“正月初八廟”和“石家莊四月廟”。尤其是“四月廟”廟會,廟中有個閻王殿,農曆正月初八這天為十大閻羅進香,給閻王過生日。廟會上,商販攤點特別多,是和休門廟會、八家莊廟會並列的幾大廟會之一。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留營七里灣聖母廟大殿

按照傳統的習慣,廟會期間當地大型民間花會和娛樂活動多在此處聚集,屆時會組織一些演藝活動供人們欣賞,此刻戲樓就成為當地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演戲就成為文化娛樂的最主要活動項目。雖然廟會的正日子是四月初八,通常意義上有四天的會期,從四月初六到初九戲樓要唱四天大戲,少的時候有一二臺戲,多的時候有四五臺戲,能吸引周邊十里八鄉的眾多趕廟者前來。廟戲的演出劇目一般以神戲為主,如《大香山》、《古城會》等。除廟會以外,組織其他的大型傳統民俗活動一般也會演戲,例如,每年夏季如遇到大旱,當地民眾就要到龍王廟去祈雨,以及龍王顯靈後的謝雨,都要唱祈雨和謝雨戲。劇目一般多是《蝴蝶杯》、《鍘美案》、《櫃中緣》、《翠屏山》、《三疑計》、《花田錯》等。廟會戲和謝雨戲以皮黃、河北梆子、絲絃為主。除戲班演出之外,戲臺周圍還有商販攤點,說書的、賣唱的、馬戲團等也都在會場上演出。在廟會和許多當地民間花會上,還有高蹺、旱船、敲大鼓、戰鼓、抬花槓、耍獅子、拉花等民間娛樂活動。每年在七里灣娘娘廟舉辦的廟會活動最為熱鬧,四月初八廟會是石家莊本地規模最為盛大的綜合性活動之一。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耍猴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拉洋片、頂缸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吹糖人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九龍壁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御碑亭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買水哨、紋身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單刀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單刀破花槍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灣裡廟說大鼓書

灣裡廟市場,是新華集貿中心的前身和目前的核心,而灣裡廟,最早是興凱路上的一座寺廟。自1953年開始越來越熱鬧的灣裡廟會,繁榮了石家莊的商業,在一個華北重要商埠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在石家莊留下了身影。京漢鐵路和石太鐵路的交叉,豐富了廟會的人流和物資品種。

解放初期灣裡廟附近的大眾戲院和工人劇場,是當時石家莊最好的演出場所,奚嘯伯、梅蘭芳、周信芳、荀慧生、楊寶森、厲慧良等名家,都率團在此演出過。僅僅 1958年六、七兩個月份,就有周信芳、梅蘭芳先後到石家莊演出。周信芳從6月7日起演了八場,場場爆滿。

四月廟

是農曆四月初六到四月初九的"七里灣廟"廟會,仍是為十大閻羅進香。閻王殿裡熙熙攘攘,一些老人前來磕頭燒香,虔誠地禱告。廟會上,商販難點特別多。賣洋廣貨的、賣玩具的、賣日用雜貨的、賣綢緞布匹的,還有的賣估衣的,一行行一排排到處都是。農曆四月初,正是準備麥夏的時候,廟會上農具生意異常興隆。

二月廟

從農曆二月十七到二月二十,二月十九廟是正日子,所以又叫"二月十九廟 "。這個廟叫"老母廟"。廟不大,"送子觀音"雕塑得栩栩如生,全身披紅,穩坐蓮花瓣內,童男童女並立兩旁,屋頂和四壁全是彩雲。這裡的香火常年不斷,尤其是二月廟會這四天,煙火燻人,上供的饅頭糕點一盤接一盤,油錢大把大把地往簸籮裡扔。廟頭必須不斷地把供品和油線收走。附近村莊的農民經常到這裡來"套小子",孩子到了十二歲那年,還要到廟裡來上供、燒香、送油錢,這叫"圈鎖"。

"二月廟"會場有時在現在清真寺街西邊,有時在現在興凱路北邊鐵路四十五宿舍附近。戲只有一臺,但是雜耍和攤販特別多,還有大馬戲團,酒棺、飯館和茶館到處都是。白天有各村的會班子到街上演出,一天不下幾十場,最多時達到二三百場。方圓50裡,村村都出會班子。農曆二月十九晚上還有大型的花燈會。有大盆蓮花燈、荷花燈、菊花燈、臘梅花燈。有花燈船,有十幾個耍的龍燈,有獅子滾繡球,有火龍。附近留營鄉留營村技術高超的紙糊匠,獻出絕技,扎出的花燈,會唱會動作,裝有活動機關,如關公斬蔡陽,一刀下去,人頭就削下去了;又如木蓮僧救母,一刀劈下,山崩地裂,焰火中出現了他的母親。

“謝雨戲”廟會

日期是不固定的,會期也是四天,都是在秋後舉行,每逢夏季天旱,人們就到龍王廟裡(龍王廟位於現在北后街和西橫街交叉點的西北角)去求雨。有進把龍王抬出來遊街,抬著整豬整羊到滹沱可邊去禱告。求雨多在農曆六月間;此時華北地區瀕臨雨季,即便是旱上一段時間,終究是要下幾場雨的,下雨就算龍王顯靈了,所以秋後就得唱“謝雨戲”。謝雨戲的會場上設有主持人辦事的地方,村裡百姓都按地畝多少去交錢,作為廟會的開銷。大多是一臺戲,戲臺周圍設有一些商販攤點,說書的、賣唱的、馬戲團等也都在會場周圍演出。這種廟會沒有香火。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民國期間二月廟場景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二月廟交易市場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二月廟煙攤

石家莊灣裡廟的歷史

二月廟帳篷內說書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