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珠海澳門共飲一江水整整60載 如今對澳年供水量超過1億噸

珠海澳門共飲一江水整整60載 如今對澳年供水量超過1億噸

大洋網訊 今年10月17日,隨著通水閘的開啟,澳門傳回了清泉奔湧的視頻畫面,珠海洪灣泵站一片歡騰。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正式通水!工程通水後,珠海對澳門日供水能力從50萬噸提升至70萬噸。從1959年周總理親自指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解澳門燃眉之急,到如今,珠海澳門共飲一江水整整60載,對澳年供水量超過1億噸。

對澳供水新管道通水日增20萬噸

今年10月17日上午10時,在珠海洪灣泵站,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通水儀式的現場,“3、2、1!”大屏幕旋即傳回了第四管通水的畫面:清冽的珠海原水在澳門涓涓而出,逐漸奔騰匯湧。洪灣泵站裡一片歡騰:“第四管正式通水了!”

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是粵澳供水合作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里,新建洪灣泵站1座。工程於2016年開工,今年4月完工,並於6月通過了竣工驗收,具備運行條件。工程通水後,珠海對澳門日供水能力從50萬噸提升至70萬噸,同時改變目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增加從氹仔方向進入澳門的供水管道,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門供水水源抗風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證率。

60年來,珠海和澳門在供水事業上唇齒相依、攜手共進。60年來,珠海為滿足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對供水持續增長的需求,不斷完善對澳供水設施,突破了珠澳兩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如今已形成“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的供水格局,確保兩地在鹹潮期間也有足夠的原水和優質自來水供應。從1986年至2018年,珠海每年對澳門的原水供應量從2000萬噸增長到超過1億噸,多年來始終佔澳門原水使用總量的98%以上。

周總理親令廣東解澳門燃眉之急

據記載,澳門境內沒有河流也沒有大型水庫,淡水資源奇缺。上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原來自給自足供水的局面無法維持,澳門居民飽受水荒之苦,嚴重影響和制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

1959年澳門商人何賢、馬萬祺和柯正平商量,以中華總商會名義寫信給廣東省政府求助,解決水源問題。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當年珠海市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庫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這天,放水的閘門啟動,清冽的淡水通過管道和明渠流進向澳門,島上一片歡騰,也正式開啟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同年7月,銀坑水庫竣工。

珠海市水務局副局長許蓓蕾說,澳門迴歸前,對澳供水合作僅限於粵澳雙方供水企業間的聯絡。澳門迴歸後,澳門經濟快速發展,對供水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對供水安全保障的要求更高,只有建立政府間的溝通機制和應急機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對澳供水安全。

千里調水壓鹹搶淡保證澳門飲甘泉

鹹潮,是沿海地區難以迴避的自然現象,是珠澳供水安全的嚴重威脅。在澳門迴歸那一年,鹹潮尤為嚴重。在國務院、水利部的支持下,廣東省委省政府、珠江水利委、省水利廳、珠海市委市政府等多次召開會議探討解決辦法。一個大膽的“千里調水”方案由此誕生——利用西江上游的大水庫放水,形成一股人造的洪峰,在一個時間段內把入海口的鹹水壓回去,讓泵站乘機搶抽淡水。

這個方案操作極為複雜:調水的距離長、流域廣、範圍大,需要水利、電力、航運交通、環保等不同系統的幾十個單位密切聯動。2004年11月,我國水利史上罕見的千里調水計劃開始實施,上游龍灘、天一、巖灘等大型水利樞紐按照指令有序放水,以“千里送清泉”的大手筆,化解了珠澳兩地的鹹潮之困。隨後七年間,西江流域多次實施應急調水和水量調度,澳門同胞動情地說,這是上游送來的“救命水”。

如今的澳門,告別了鹹水,飲用水已達歐盟標準。不久的將來,被譽為珠江上的“三峽工程”,正在興建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原水供應保障水平。

澳門海事和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表示,澳門迴歸20年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對澳供水從企業行為上升為粵澳政府間行為。兩地相繼簽訂的《粵澳供水協議》《供澳原水水質安全和信息溝通協議》等協議,為對澳供水提供了法律依據,對保障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年來,不再被水束縛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沒有‘一國兩制’的保障,就沒有澳門幸福的今天”。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粵水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