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

我今年大一,學的是理工科,班上基本都是男生。上週一個男生跟我表白,我其實也有點喜歡他,但是卻不知道要不要答應他。因為聽閨蜜說,太容易被追到,就不會被珍惜,畢竟在一群男生裡自己是很搶手的,不要顯得 “賤賣” 了。

我該怎麼辦呢?有點迷茫。

讀著她的故事,我注意到兩個很有意思的詞:搶手和賤賣。

如果用商品經濟的角度來理解愛情,那麼確實如此,當一個產品稀缺或難以獲得時,人們會認為它比容易獲得的產品更有價值。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那麼愛情究竟是不是一個市場,越難被追到,越容易被珍惜?

少女特意去查了幾篇文獻,來看看心理學家們是怎麼探討這個問題的。


01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2013 年,悉尼大學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 270 名大學生來參與一個校園約會,每個人會收到三個文件夾,分別標著 A、B、C. [1]

研究者告訴他們,信封裡有一些人物資料,這些人都是被其他學生評價為非常有魅力、非常吸引人的對象:

文件夾 A 中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Ta 經常願意與一些剛認識的人約會;


文件夾 B 中是一個相對捉摸不透的人,Ta 偶爾會和剛剛認識的人約會,通常不會直接拒絕,但是也不會輕易接受他人的表白;


文件夾 C 中是一個非常高冷的人,Ta 從來沒有和剛認識的人約會過,基本都是直接拒絕。

接著參與者會被問到三個強迫選擇的問題:

1. 如果選擇跟其中一個人約會,你會選誰?


2. 如果選擇跟其中一個人發生隨意的性關係(約炮),你會選誰?


3. 如果選擇跟其中一個人建立一段長期、忠誠的感情,你會選誰?

結果如下: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總體上人們更願意跟熱情型的人約炮。但是更喜歡跟相對捉摸不透的人約會、或者建立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

但這些選擇也存在一些性別差異:


男生更喜歡跟熱情型女生髮生性關係;而女生則更喜歡跟高冷、捉摸不透的男生髮生隨意性關係;


在長期伴侶的選擇上,男女生都偏愛捉摸不透的對象,但是男生會比女生更偏愛高冷對象。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總結起來,無論男生女生,都更喜歡跟捉摸不透的人建立一段長期的、忠誠的愛情。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研究者們分析了背後的幾點原因:


1. 矜持的人出軌的可能性較低,比較靠譜;

2. 患性病的風險更低;

3. 他們通常具有較好的社會聲譽。

這麼說來,在 “愛情市場” 裡,越難得到的人,確實更容易被珍惜。

如果你想讓自己顯得更 “稀罕”、更有魅力 ,你可以怎麼做呢?該研究團隊還特意總結了五大 “欲擒故縱” 手段

1. 讓自己顯得很忙

2. 較難聯繫上

3. 表示自己有多個正在瞭解的人

4. 一開始對你饒有興趣,後來興趣就淡了

5. 偶爾關心對方一下,但不會持續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看完整個研究,確實覺得很有意思,但是你可能會跟我發出一樣的疑問:

這個實驗背景更像是一個大型相親市場,每個人都是一個明碼標價的商品,等待被挑選。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不一定是這樣的呀!有可能你跟一個同學相處了很久,才發現自己喜歡 Ta,並決定表白。此時你不僅瞭解對方的脾氣,還會了解很多其他方面......

那麼在現實的自由戀愛中,這些欲擒故縱的魅力還會奏效嗎?


02

明明喜歡對方,難道就不能真實說出來?

2019 年美國阿德菲大學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試圖挑戰上一個研究結論,打破人們對欲擒故縱(明明喜歡,卻故意吊對方胃口,簡稱 PHTG)的認識。[2]

他們招募了 175 名大學生,將上面 “五大欲擒故縱手段” 做成量表,詢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手段的頻率,並將它們分成了 “長期” 和 “短期” 兩種:

“長期” 指的是運用欲擒故縱手段,去尋求一段長期穩定的關係;


“短期” 指的是運用欲擒故縱手段,去約炮或者爭取一夜情;


做完這個調查,還會測試參與者的自戀人格、戀愛關係質量等。

結果發現,長期的 PHTG 容易導致戀情的不穩定。

自戀人格和唯利是圖的人,更容易使用長期 PHTG 策略;他們維持一段戀情的時間通常很短,並且對當下戀情普遍不滿意,不想跟伴侶擁有未來。

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想跟某一個喜歡的人發展一段長期的戀情,那麼欲擒故縱並不是什麼好方法。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接著,參與者們還進行了一個 “真實做自己” 的測試:

真實做自己,指的是他們認為真誠對一段戀情至關重要,無法忍受伴侶的欺騙行為;

他們認為戀愛本身就是一場冒險,不管喜不喜歡一個人,都應該真誠地表達自己,哪怕結果不盡人意,他們也願意承擔。


結果發現,在戀愛中越真實的人,越少使用 PHTG。他們在談戀愛時會對伴侶更加忠誠,幸福感更高、戀情也更加穩定和長久。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但是悉尼大學的那項研究,確實發現了在約會初期,人們更容易迷上捉摸不透的人,對此該怎麼解釋呢?

阿德菲大學團隊對此不死心,決定沿此繼續探討兩個問題:

問題一:欲擒故縱,更容易吸引到哪一類人?

他們給參與者提供了兩種人物描述:一類是真實做自己的人,一類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人。

接著讓參與者評估這些人的魅力值,以及自己更希望跟哪一類約會。

結果發現,女生普遍更喜歡真實的男生;

而越自戀的男生,越容易被捉摸不透的女生吸引。因為對他們來說,越難得到的伴侶,越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征服欲。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問題二:欲擒故縱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需求?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場景:

想象一下,昨天你和一個不錯的人進行了第一次認真的約會。今天,你收到短信,對方說 Ta 玩得很開心,想知道你們什麼時候能再見面。

假設你接下來的日程表是自由的,你會怎麼做?約明天見?過兩天見?還是下週再見呢?

再假設你此時並不忙,你可以立馬回信息,那你會立馬回覆嗎?還是稍等幾個小時再回復?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參與者們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

在此之前,參與者還需要做一系列的依戀測試。

結果發現,依戀安全性越低的人,越容易在這個時候 “推遲”,他們不會立馬回信息,而是吊足了對方的胃口再回復;同時他們也不會答應明天約會,而是把時間儘量往後推。

這些 “推遲” 策略正是前面提到的欲擒故縱手段的一種。

依戀安全感低的人,因為害怕感情沒有結果,害怕自己不被珍惜,因此會採取各種手段讓自己顯得捉摸不透。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03

讓自己保持理智的矜持,而不是焦慮的偽裝

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是不是越難被追到的人,越會被珍惜?

把上述兩個研究結合起來看,我們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


1. 如果你想讓自己在一個新的環境裡更引人注目,或者讓自己在相親時更吸引人,那你可以學會適當的矜持,來提升自己的神秘感和魅力;


2.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想要進入一段長久的關係,那麼就不要依賴欲擒故縱這一招了,讓自己真實一點,才會更幸福;

同時,這些研究也在問我們一個問題:

當你故意拒絕別人時,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害怕自己不被珍惜,還是真的在好好考慮一段感情的未來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起曾經的一位同學。

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女生,長相甜美而且多才多藝,可以說從小到大就被男孩子圍著轉。

上了大學,她也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她幾乎從來不答應人家的表白。

每年生日,她會收到很多個男生的禮物,她一一發短信去感謝,卻不會跟其中一個單獨約會。

她曾經無意間提起,她從小很缺愛,父母對她的關注特別少。每當有男生追自己,她會覺得自己挺有價值的,她不想破壞這種感覺。

在她身上,你會發現這些欲擒故縱並不是她理性的擇偶方式,而是一種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通過擁有更多的追求者,來維持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這樣的她雖然顯得魅力十足,卻很難擁有一段幸福的感情。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而另外有一些女孩子,她們也會在感情中表現得很矜持,不輕易跟男生約會,但背後卻是一種自信:堅信自己值得一份美好的愛,因此願意認真觀察和等待,直到遇見自己真正喜歡的人。

同樣的高冷,心態卻顯然不一樣。

下一次,如果還有朋友問你這個問題:我要不要答應 Ta 的表白?

你或許可以問問對方,你有非常喜歡 Ta 嗎?

如果喜歡還不夠,那就繼續瞭解再說;

如果只是喜歡被追的感覺,不如做回真實的自己!


你越難追,對方越珍惜你?心理學家: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一個自信而真誠的你

終會擁有最好的疼惜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Jonason, P. K., & Li, N. P. (2013). Playing hard‐to‐get: Manipulating one's perceived availability as a mat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7(5), 458-469.

[2] Josephs, L., Warach, B., Goldin, K. L., Jonason, P. K., Gorman, B. S., Masroor, S., & Lebron, N. (2019). Be yourself: Authenticity as a long-term mating strate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3, 118-1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