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拋開媽媽內心的匱乏感帶給孩子的影響,單純的談論“節儉”,其實並不科學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01

我曾經看過小S和大S的一段視頻。在他們一起錄製的真人秀節目中,小s和大女兒電話連線,女兒在電話裡說很想買一件外套,小S看了衣服之後直接對女兒說:“你知不知道這個牌子非常有名,而且很貴。”接著她開始跟女兒講道理:“你現在才13歲,你要穿那麼貴的衣服幹嘛?而且你會持續地長高,你們現在買衣服,儘量就是便宜,不要養成從小花大錢的習慣。”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剛開始小S跟女兒說話時,大S在旁邊默默聽。在看了外甥女想買的衣服後,她說“衣服很好看啊,可以穿很多年,可以買。”小S則堅決表示:我說超過一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2元)就不能買。大S見小S很堅持,於是換了一種方式,說願意自己給外甥女買,就當是慶祝孩子舞蹈比賽得了第一名。

小S聽後還是不願意,說:“她才十三歲,買什麼一千塊以上的衣服”。大S找出各種理由,最後小S妥協了,但是不忘告訴女兒:這次姨媽當作禮物送給你了,但是不是每次姨媽都能幫你,小孩子不能亂花錢……大S聽不下去了,直接打斷她:不要(對小孩)長篇大論。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從頭到尾,小S一直跟女兒強調要勤儉節約,不要從小就花大錢。

這段視頻在網上也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論。有的人說:小s貴為明星還那麼節儉,真的不錯啊,再說,小孩子的確沒必要買那麼貴的衣服。也有人說:小孩的要求也不是很過分,可以適當的滿足吧。還有人勾起了自己的“傷心”回憶:小s這段真實的語氣和表情,真的跟我媽一模一樣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02

我對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是關於過年的記憶。那時候小孩過年都穿新衣服,我也很早就盼望過年的新衣服。但是每一年,我的新衣服都是我媽給我做的,班上的同學大概父母會做衣服的不多,所以基本上都穿買的。相比手作,我還是更喜歡買來的衣服,我覺得它們更洋氣也更漂亮。我還記得我的姨姨們也勸過我媽:孩子大了,要面子了,別老做了,應該給她買新衣服。但我媽一口拒絕:買的不划算,質量也一般,我覺得還不如我做的好。

有一年過年,我媽又給我做了一件新褂子,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那是一件紅黑小格子的布料做的上衣,我不是很喜歡,覺得土氣,但是也沒辦法,就穿上了。在樓道玩的時候遇到了鄰居,那個阿姨很“和藹”的問我:這是你的新衣服啊?是你媽媽給你做的吧?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我竟然從那位鄰居的話語裡聽出一絲嘲諷的味道,一時間感覺羞愧難當,覺得自己的衣服既難看又丟人,連話都沒顧上回答,就急匆匆的跑回屋裡了。那種臉熱的感覺,即使過去了幾十年,仍然記憶猶新。

還有一件與之相反的事。上一年級時,班上有同學背了一種新樣式的,紅色的書包。很洋氣,上面還印著米老鼠。當時班上有這種書包的同學只有一兩個,大部分都和我一樣,揹著父母準備的軍綠色的軍用書包。

我雖然對新書包有些羨慕,但是卻沒奢望得到,大概在我潛意識裡,覺得那麼貴的東西父母不會給我買吧,所以,也從來沒回家跟媽媽提過。

有一天我發燒,在家休息,下午媽媽下班回來,突然在我眼前亮出了一個比我同學背的還大還漂亮的新書包,也是紅色的,上面印著米老鼠,但是細節做工看著更加精緻。

太驚喜了!那份喜悅,因為意外而得到了翻倍。

第二天我揹著書包來到學校,很多同學都羨慕我的新書包,我外表平淡,但內心的驕傲卻直衝上天。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03

媽媽對孩子要求的拒絕,到底意味著什麼?

坦白講,我也贊同“小孩最好還是不要太奢侈”這種觀點,但是我卻不同意小s的做法,因為但凡瞭解大小s一些八卦的人都能看的出來:

她的出發點不是真正的節儉,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匱乏感和低配得感

大小S從小家庭並不完整,父母離異,家裡3個女兒,大S算是其中最漂亮的一個。出道時,有傳言說王偉忠其實只想籤大S,徐媽媽一定要綁上小S,才同意大S簽約。大S看似溫柔,其實非常強勢有主見,在少女時代就敢和全班對峙,在朋友圈裡,是名副其實的“大哥”。而小S是家中的老小,姐姐和媽媽都是優秀又強勢的人,所以她一直沒有機會獨當一面,聽說連去經紀公司簽約,都是大S負責談判的。

所以,小s雖然在舞臺上張牙舞爪,話鋒露骨,但骨子裡卻傳統而膽小。新聞裡時不時的爆出她被出軌、被家暴的新聞,她自己也常常在深夜崩潰,多次對著屏幕流淚大哭,但是她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的婚姻出了問題。相比性格強勢的大S,她的確只稱得上外強中乾,自我價值感也很低。她曾經說:我何德何能得到祝福,我就是沒用的中年婦女。

可以理解,像小s這樣的人,他們才華一般,容貌一般,所以,他們內心的配得感是也比較低。

他們從骨子裡對未來有很多憂懼,所以在行事的時候儘量保守,相比較盡情的滿足自己,他們更多是擔憂:“萬一把胃口撐大了,以後可怎麼收場呢?”

所以,從本質上說,他們的節儉只不過是內心擔憂的掩體罷了。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04

正因為如此,拋開媽媽內心的匱乏感帶給孩子的影響,單純的談論“節儉”,其實並不科學

媽媽的任何心理狀態,都能傳導到孩子那裡,被孩子所感知,並對孩子的心理以及之後的行為產生影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言傳身教的內涵

當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在第一時間say no的時候,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被拒絕的挫敗感。現實中,像小s這樣的家長很多,對於自己標準體系中孩子的“過分”要求,會首先拒絕,區別只是有的拒絕的比較強硬,有的比較委婉。然後,大部分家長都會緊接著開啟“講道理”模式。比如“這件衣服太貴,你的年齡與它不匹配”,“冰糕太涼,吃完之後會拉肚子”,“你現在不能出去玩,必須先寫作業”....

家長困惑的是:自己已經把道理說的這麼清楚,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接受。接下來,孩子的不高興會直接帶給家長另一個判斷:“這個孩子太不懂事了!”或者“這個孩子就是被慣壞了”。

然後,矛盾升級。

家長太專注於道理,就會很容易忽視感受。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受到自身腦神經發育的侷限,注意力往往比較狹窄,他們最關注的的是自己的目標是否實現,而不會注意到其他的方面當家長一口拒絕孩子的要求時,他們首先感覺到的是自己目標沒有達成的挫折感,所以,小孩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偏執的哭鬧,家長在這個時候,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對於年齡特別小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是最有效的方法。

而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就需要父母理解他們的感受了。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是不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而是對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不違反法律和他人)都表示接納。比如冬天要吃雪糕,媽媽先表示同意。

這樣做的好處是,給孩子一個心理上的滿足感。當心理上的滿足感獲得了,就意味著孩子的情緒被穩定了,這個時候,再講道理,樹規則,就比較容易。

比如媽媽可以說“想吃雪糕?當然可以啦。那你想什麼時候吃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現在就吃”

媽媽這時候可以婉轉的表達擔心。但是需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出於愛而不是對他的否定。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說:“但是冬天吃冰糕有可能會拉肚子,如果你拉肚子,那媽媽就會很難過了。所以媽媽想跟你商量一下,咱們少一吃點或者換一個時間吃,可以嗎?”

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會同意,這是因為之前媽媽先滿足了他的要求,而不是上來就拒絕。

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是構建他們內心自我價值感和自信的基石。會進入人格,影響他們的一生。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05

我至今記得媽媽總是按照她的意願給我做新衣服而不是買新衣服的委屈,也記得自己意外驚喜到來時候的高興和滿足。

家長活在自己的頻道里,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愛的時候,往往並不能真正順應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被挫折感包圍的孩子,會自卑、敏感,會從心底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最好的東西。他們長大之後,要麼瘋狂的滿足自己,填補小時候內心的坑洞,要麼謹慎、膽小,用“正確的道理”壓抑自己,讓自己活成“套子裡的人”。

被小s撫養長大的孩子,可能將來會和她一樣懂事乖巧,節儉自律,但是可能也會成為她的翻版,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好的、貴的東西。

被大s撫養長大的孩子,在這方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他們應該更陽光、自信,從心底認為自己配得上最好的擁有。

其實,本質上並不是小s十三歲的的女兒應不應該穿1000元臺幣衣服的問題,這個價格到底是奢侈還是不奢侈的問題,而是小s長期一貫的撫養方式,會給她的孩子怎樣的影響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把最好、最美的東西給孩子,但是我們又常常出於自己的憂懼,對孩子諸多限制,不許孩子幹這,不許孩子做那——登高爬低危險,買件自己喜歡的衣服浪費,花時間在興趣上無用.....我們希望孩子最好、最優秀,走最少的彎路,卻不知自己在悄然之間剝奪了孩子的感受、違背了孩子的意志,損傷了孩子的心智。

結果總是和初心,南轅北轍。

是時候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了,因為父母,原本就是一個需要終生成長的職業。


小s拒絕女兒買超過200元的衣服:缺失的匱乏感,做了明星也補不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