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經常會在考試之後會聽到家長為孩子扼腕:“我家孩子太粗心了!明明題目都會做,就是粗心大意,否則就能拿100分了!”

家長們窮盡一切方法對孩子的粗心行為進行“改造”,但到頭來發現孩子該粗心的還是會粗心,一點都不帶含糊。

粗心大意彷彿成為了兒童十大難以解決的謎題之一一般,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今天淅爸提供一個新的方法來解決孩子的粗心難題。在這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粗心的前因後果。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01 前因:從無意為之,到潛意識行事,最終形成習慣

對於“一張白紙”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從過往的生活中找到痕跡。

孩子最初從家長或者其他親密監護人身上獲取“粗心”這一認知,但有些孩子並不會因此繼續粗心下去,有的卻形成了粗心的行為習慣,這中間的關鍵是什麼?

這取決於孩子對於“粗心”之後所帶來結果的情感反饋,即對結果的認知。

而形成行為習慣的過程,孩子會經歷以下的心路歷程: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粗心看起來很讓媽媽開心--最初的認知

媽媽帶寶寶出門時忘記了帶鑰匙,回到家門口沒鑰匙開門的時候,媽媽笑著對寶寶說:“媽媽忘記帶要死了,我們去樓下玩吧!媽媽笨死了,對嗎?”

語言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孩子,他只能含糊的弄懂媽媽的意思,在腦海裡形成這樣的邏輯:

媽媽忘記帶鑰匙了,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讓媽媽很開心,媽媽笑得是那麼爽朗不是麼?

接著媽媽帶著寶寶到樓下玩耍,寶寶對“忘記帶鑰匙”的認知更深刻了:忘記帶鑰匙能讓媽媽跟我玩,讓我也開心。

最後,孩子形成了對粗心的認知:粗心是一件讓媽媽和我都開心的事情;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粗心看起來能讓媽媽關心我--潛意識的推動

孩子建立了“粗心=快樂”的認知之後,由於他們年齡尚小,需要他們負責的事情也幾乎沒有(也就是可以讓他們粗心的內容幾乎不存在),直到他們開始上學,讀書,他們要為自己的成績負責。

對於大多數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考取好成績不是一件什麼難事,他們發現自己需要負責任的事情,卻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

例如取得好成績之後,一些父母給予孩子的反應是:“這是你應該做到的事情。”

孩子發現,反而是一次不應該有的粗心,能讓父母正視自己(即便是批評)。

天生對父母的關注的追求,驅動著他們用自己所認知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這促使他們潛意識的粗心對待自己的學習,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點心理,在二胎家庭中的,認為自己缺乏關注的大寶身上尤其能凸顯。他們用這樣的方式爭奪父母的愛。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粗心看起來能讓我逃避難受的事情--有意識為之

粗心往往會出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身上,因為與他們優異的分數、紮實的知識基礎相比,那粗心所導致的失誤會顯得尤為明顯。

面對成績優異的孩子,家長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簡單的就是:“98分沒什麼好驕傲的”,潛臺詞就是:你不夠優秀,你需要繼續努力,你還達不到我的要求。

這類孩子在成績上很難取得突破(已經達到頂峰的瓶頸),需要的是更廣泛面的學習,而家長不斷在給孩子提新的、更高的要求。

更為“巧合”的是,這些要求並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歡的,所向往的,甚至是所拒絕所討厭的。

孩子會有意的利用粗心,其認知邏輯是:我只要粗心,就不用學習其他更高要求,更讓我難受的事情。

其心理邏輯是:粗心,能讓我避開父母的高要求。粗心讓我有安全感。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我就是一個粗心的孩子--根深蒂固,自暴自棄

在發現孩子反覆粗心,並反覆教育難以取得成效後,父母們就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貼上標籤。這點在中國的“謙虛”教育之下尤為體現。

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談起某個孩子的成績,誇獎孩子:“你讀書真棒!都能考上98分!還有那麼多獎狀!”

這時,謙虛使然,孩子的父母會搭上幾句話,謙虛謙虛:“棒什麼呀!他能考100分!就是粗心!你看...(如數家珍般的挨個指出孩子的失誤之處)”,又或者“是挺棒的,就是太粗心了。”

本來被誇讚是一件讓孩子開心的事情,但父母的幾句話對孩子連消帶打,那份喜悅被瞬間抹除,反而換來孩子的報復心理:既然你認為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給你看好了。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孩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掉進了“粗心”的坑裡的,有他自己的認知原因,也有父母和環境的推動。

在瞭解了孩子的心路歷程的前因後,我們還要知道“後果”,即父母為何對孩子的粗心,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是無效。

02 後果:被阻斷的真實生活體驗

對於粗心的孩子,家長通常會使用以下方式教育孩子,不知覺的阻斷了孩子的真實生活體驗,反而會加深孩子對粗心的錯誤認知。

  • 保證:家長認為是提醒,孩子認為是嘮叨

讓孩子保證下次不再犯是最常用的教育行為了,無損又能讓孩子表明態度,但這僅僅是家長認為,對於孩子而言,他們認為這是嘮叨,認為父母囉嗦,左耳進右耳出也就不出為奇了。

橫在面前的一個問題:你能保證自己一直不粗心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顯然,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絕對論的事情,只要一個簡單的個例就能打破這個論點(例如出門忘記帶鑰匙)。

對於孩子而言同樣如此,在生活中、學習上,他們總會有粗心的時候,讓孩子保證難以做到的事情,缺乏內在動力,他們如何會記得牢並做得到呢?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練習:家長認為是鞭策,孩子認為是受難

為了讓孩子“記住”不能粗心,讓孩子多做練習題,練到不再犯錯為止,形成肌肉記憶是另一種看起來比較正向的教育方式。

事實上,無論家長初心如何,孩子並不能理解這一點,即便理解也難以接受,不情不願地在家長的壓力下進行練習。

這種狀況我們進行一下換位思考:某次我們的流水線工作出現了失誤,老闆要求我們加班加點重新做,做到不再犯錯為之,還美其名曰為我們好。

不論老闆是真心為我們好,還是為他自己好,我們都會認為這是為了老闆而做的,不情不願。

本就是為難對方的行為,怎麼能讓對方欣然接受呢?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打罵:家長認為是懲罰,孩子認為被討厭

在說教保證、反覆練習仍然收效甚微之後,家長再次面對孩子的粗心問題,會進入到手足無措、進而惱羞成怒的情緒中。

既然“敬酒不喝,那就給你罰酒!”,通過嚴厲的懲罰、甚至打罵,希望讓孩子痛定思痛,改過自新。

對於懦弱的孩子來說,迫於壓力而妥協,確實能讓他們改過自新,但那不過是用一件讓他們更難受的事情來代替粗心。

而對於倔強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不會記住不要粗心這一件主要事情,他們記住的是自己因此遭受了攻擊和侮辱。

殊途同歸,無論孩子對此作出哪種反應,其共同點是一致的:學習使我難受,讓父母討厭我,所以我討厭學習。

這種做法,只是單純的解決了粗心問題,卻換來更難以解決的難題,得不償失。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在這些教育方式中,孩子對於粗心的真實體驗被阻斷。

孩子固然是知道粗心對自己的影響的,他們也因此受到了懲罰:缺兩分,被老師點名,被同學嘲笑...

但當我們用這些方式來教育孩子之後,粗心給他們帶來的邏輯結果懲罰,變成了父母人為給他們施加的懲罰。

粗心的邏輯結果讓他們倍感難受(對自身成績的悔過),老師同學的評價讓他們產生自卑(外界壓力),當他們回到那個溫暖的、本該可以包容他們情緒、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家,發現連父母都在懲罰著他,甚至因此“憎恨”他...

最終他漸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對家庭的安全感,形成了自暴自棄的心理特點。

那麼,孩子的粗心我們就放任不管嗎?就不斷包容他的錯誤嗎?

不,那是縱容,是溺愛,其危害性並不比上述任何一種方式低。

面對孩子的粗心問題,我們還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03 讓孩子自己修復粗心問題,關鍵修復認知錯誤

粗心是孩子的常見問題,只是常見行為背後隱藏著我們忽略的心理動機;

而上述的方式也是常規的修復方式,卻也陷入了“我以為”的片面理解;

倘若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必須瞭解其背後的心理動機,並以此設計解決方案,才能讓孩子的行為回到正軌。

修復孩子的粗心問題,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方法,按部就班: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正面粗心:這是人之常情

如前文所述,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一直不出錯、不粗心。最開始的時候,孩子的粗心只是人之常情。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粗心上,過度關注並給出錯誤的反應,那麼孩子就會以此為認知基礎。。

粗心所帶來的結果,必然是為我們帶來麻煩,在年幼的孩子面前,我們需要表現出相對穩定的情緒,藉以這份情緒讓孩子明白,“粗心不是個事兒”。

舉個例子,媽媽出門忘記帶鑰匙,在家門口媽媽就醒悟起了這個粗心,媽媽可以不動聲色的告訴孩子:媽媽忘記帶鑰匙了,沒有鑰匙,我們開不了門,不如我們在這等爸爸吧。

這樣一來,媽媽既讓孩子品嚐到了粗心的結果:等待爸爸,又沒有給予孩子一份錯誤的認知:粗心讓媽媽很傷心/開心,從而引起孩子心中那份對父母的責任感。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冷處理:關心孩子而不是他的行為

當家長給予孩子的粗心行為過度關注的時候,他們就會以此為行動方向,藉此獲取我們的關注。

對他的粗心行為冷處理,即:我知道你粗心了,但這並不足為我所關心的。

並反過來關心孩子的感受:“這兩分丟失了,讓你感到難受對麼?”,給予他寬慰--他已經受到了邏輯結果的懲罰,我們的再次懲罰、唸叨,只是雪上加霜,孩子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溫暖。

另外,關注孩子的正向行為:“你考了98分證明了你努力了,媽媽為此感到高興,我相信那兩分根本難不倒你,你也會有辦法解決的,對嗎?”

當我們這樣說,我們給了孩子一個引導:看,你的粗心不能引起我的關注,我關注的是你很努力。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鳥籠效應:用外界評價系統,“逼迫”孩子改正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家和好友打賭,他會讓好友在不久後自願養上一隻鳥,對鳥兒毫無興趣的好友,自然是欣然應約,並覺得這十分可笑:“你怎麼能操控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很快,心理學家給好友送了一個精緻的鳥籠,正正是這個鳥籠讓好友在不久後,心甘情願地去買了一隻鳥養起來。

因為這個鳥籠的存在,朋友們都會問他:“鳥兒去了哪裡了?”,他不斷解釋沒有養鳥,但所有人都對他的解釋將信將疑:“怎麼會有人買了個精緻鳥籠卻不養鳥呢?”

為了不再解釋這個事情,他只能去買一隻鳥回來,“堵住”別人的疑問。

這個方式對於孩子的粗心來說同樣可以適用。我們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鳥籠”,僅此而已。

把孩子的獎狀貼在家裡的顯眼處,每逢遇到親友時我們對孩子的介紹詞是:“他學習非常認真,看,那是他的獎狀!”人們會禮貌性地把疑問轉向孩子:“你考了多少分呀?”

這時,“鳥籠”就產生了,一個學習認真、獲獎無數的孩子,怎麼會因為“粗心”而失誤呢?相比於不斷解釋為什麼會粗心的麻煩和羞愧,顯然仔細做題會更簡單一些。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 目標細分,讓孩子超越自我

目標細分,指把一個大目標切割成一個個可以立刻執行出結果的小目標,通過不斷實現的小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積累,讓孩子能在困難的事情上堅持不懈。

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奪得世界冠軍。當時面對採訪,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總是笑而不語。在十年之後,山田本一才在在自傳中揭示了自己能夠完成奇蹟的原因:“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標誌是銀行,第二標誌是一個古怪的大樹,第三標誌是一座高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結束。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 多公里的賽程,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起來就輕鬆多了。開始我把我的目標定在終點線的旗幟上,結果當我跑到十幾公里的時候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嚇倒了。”

目標細分,對於高要求的家長來說非常有必要掌握,過高的要求會嚇退孩子,讓孩子用粗心來逃避更大的麻煩。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在取得滿分之後學習鋼琴,不妨先設下第一個小目標:讓孩子感受到鋼琴對於他的幫助,培養她對鋼琴的興趣。

讓孩子體會到,開心時可以彈奏一曲把喜悅的聲音放大,不開心時可以彈奏一曲讓情緒隨音符而溜走。

育兒心理學: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獲其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淅爸有話說:改變孩子的行為,須得捕獲孩子的心理動機,這並不難,稍微用心觀察即可發現端倪。真正難的是,家長克服以“我認為”的懶惰,選擇性的無視孩子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