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國產翻拍已死

《演員請就位》播到快結尾,總算拿出了點真東西。

不僅小演員要選個拔尖兒的,四位導演也下場拍片,互相PK。

幾個小作品,還都上了豆瓣評分。

真是玩很大——

國產翻拍已死


趙薇《哥》 陳凱歌《理髮》

國產翻拍已死


郭敬明《AI》李少紅《真相》

可惜,觀眾正激情打分,評分欄就被撤掉了。

想想也是,綜藝趕拍的小品,雖是考驗卻也倉促,讓各位導演押上招牌實在不公。

而基於已有影視作品的小翻拍,到底能不能算導演們名下作品,也是見仁見智。

像郭敬明的《大話西遊》雖然拍攝手法不同,卻仍未跳出原作無厘頭的風格,把有意思的原創臺詞變成流行包袱。

國產翻拍已死


《大話西遊》就能改姓郭了?

而其他導演,要麼如李少紅,平平無奇。

要麼如陳凱歌光影美麗,卻無可避免地被原作臺詞拖垮。

國產翻拍已死


真正給這翻拍注入新生命力的,居然是非頂尖也非後尾的趙薇——

國產翻拍已死


國產翻拍已死


為什麼趙薇的戲最好看?

一個重要原因是,構思巧妙。

這其中飄飄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面具》:

趙薇拿到的命題作文,拍對手導演的經典作,《大明宮詞》。

播完就引起了爭議,一半人批“偏題”“魔改”,另一半人卻紛紛“看哭”。

老實說,非按頭這是翻拍,確實挺違心。

飄飄個人其實比較認可趙薇在節目裡的說法。

一次對《大明宮詞》的致敬

國產翻拍已死


《面具》從故事上來說,是全新的,它甚至不是一場古代戲。

唯一的聯結點,是將原作裡一個經典浪漫的片段,巧妙“還原”——

小太平在上元節的夜晚偷溜出宮,誤掀了陌生人的面具,卻對薛紹一見鍾情。

《面具》也以此開頭。

面具下的還是薛紹,掀面具的卻有三個“太平”。

調侃帥哥的太平1號(陳瑤);

國產翻拍已死


極盡浮誇的太平2號(邢菲);

國產翻拍已死


入了戲的太平3號(顏卓靈);

國產翻拍已死


這是一場《大明宮詞》的試戲。

小飛(張哲瀚 飾)成功拿到了薛紹的角色,導演問他:三位試鏡女演員,哪個好?

他的回答,公平又帶私心:第三個。

結果被副導演事後數落沒眼色。

仨太平

出品人的

導演的

第三個?她誰的人啊

國產翻拍已死


的確,太平3號茉莉(顏卓靈 飾),除了是小飛的女友,什麼都不是。

寥寥幾筆,演藝圈眾生的魔幻現實,就被勾勒了出來——

被迫出局的往往一聲不響,靠關係的卻還在大訴委屈。

我可以從少年演到老年

何必分兩個人呢

國產翻拍已死


導演看中新人的資質,捧他,又想著控制他。

國產翻拍已死


流量男星不能談戀愛,“不是我不讓,粉絲不讓”。

國產翻拍已死


好像大家都有“苦衷”。

但真正沒得選的,只有相守四年的茉莉和小飛。

為了一方的未來,不得不放棄。一方掙扎,另一方更清醒:我懂你的痛,我替你選。

結束前,再親一下。

不親,就如茉莉所言,大概沒機會了。親了,便是答應了分開。

國產翻拍已死


愛情or麵包,固然是能讓人共情的題材,卻已講了太多次。

憑什麼《面具》如此動人?

在飄飄看來,恰在於它和《大明宮詞》間,那些隱秘而浪漫的連結——

短片色調、質感,昏暗但溫暖,好像給畫面添了三分“古意”。

一場現代的愛情,背景響起《長相守》的調子,卻無一絲違和感。

薛紹在愛和強權之間掙扎;

演薛紹的人,被迫在愛情和事業之間抉擇。

國產翻拍已死


甚至,“面具”的出現,只為在開頭的戲中戲裡點個題嗎?

不是的。

主角的離別與重逢,都少不了它:

小飛陪茉莉對戲。他捂住臉演戴面具的薛紹,她卻不可能是太平。

她沒有摘面具,只說我們分手吧,哭著跑遠;

小飛也沒有追,捂著臉哭了。

國產翻拍已死


而在短片結尾,成名後的小飛和茉莉重逢,茉莉主動摘下了小飛的面具。

你看,原來摘下面具, 指向的是愛情——

是小太平揭開崑崙奴面具時,那般清新夢幻的少女情懷。

國產翻拍已死


也是茉莉從人潮中走來,再度拾回曾被現實逼到角落的愛情。

國產翻拍已死


飄飄為什麼認同說,《面具》做了一次聰明的致敬。

因為這是一場“雙贏”——

經典橋段的呼應,豐富了原本略俗的主線故事。

而新的故事載體,也讓原作的內核與美能再次表達。

比起一味以還原場景來“致敬”,這樣的致敬,要動人得多。

國產翻拍已死


《演員》節目中做過很多次“重演經典”。

《面具》改動最大,卻收穫了奇效。

反讓飄飄開始思考起一個節目外的課題:

對待經典重拍,我們究竟該保持什麼態度?

國產翻拍已死


如今無論演技綜藝,還是影視製作,都樂於把經典作品拿出來“重演”。

一來自帶話題,二來省力(不必原創故事)。

對此,我們的態度一貫是:苛刻批“魔改”、恨不得情節百分百還原。

可,這樣的邏輯一定能帶來佳作嗎?

未必。

飄飄想到一部老劇,《西遊記後傳》。

一部典型的“魔改”作品——

它對經典進行了“解構”。

什麼意思?

《後傳》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人們已經形成固定記憶的事物。

這劇從主角到配角,都和傳統《西遊記》神話體系裡的形象,不大一樣——

白龍馬成了孫悟空的迷弟;唐僧從只會唸經的帥哥,進階成了會武功、有智謀、還不慫的完美帥哥。

雖然還是經常被英雄救美。

國產翻拍已死


更有記憶中的面目神聖但模糊的終極戰鬥力如來,不僅開頭就圓寂躲難,還轉世談起了戀愛。

喬靈兒(如來轉世)憑著和蓮花、碧遊兩大美人的三角戀,至今位列影視劇“渣男”排行前十。

趙敏還是周芷若

依萍還是如萍

碧遊仙子還是……白蓮花?

國產翻拍已死


國產翻拍已死


以上種種,哪一樣不是對經典的顛覆、甚至“冒犯”。

但它卻講了一個腦洞大的好故事。

唐僧師徒取經歸來,剛在靈山封佛做菩薩300年。三界憑空冒出另一個佛祖,無天。

這反派有多厲害?

如來留下一句“定數”,不戰自敗。

諸天神佛被關押,無天領著的妖怪變成了他們,做起了神。

最後,三界獨剩一個鬥戰勝佛孫悟空,在無天製造的真真假假中,解謎破劫數。

而,別看主線寥寥數語即可概括,編劇早已“深埋其中意”——

當玉帝也會犯錯,當妖做起了神,當神仙佛祖都紛紛走下神壇。

神聖、階級、權威都被消解了。

神仙佛祖,皆眾生。

國產翻拍已死


再說大Boss無天,更是國產電視劇史上,和拜月教主齊名的讓人心疼反派。

巧的是還都有黑白二版(誤)。

國產翻拍已死


無天本是普渡世人的僧人緊那羅,只因渡了風塵女子阿羞又為她所救,便被佛以六根不淨為由被逐出了靈山。

而阿羞為了救他,違背了自己答應他不再做妓女的諾言,自殺身亡。

緊那羅便將自身善念封入黑蓮,發誓要奪得三界,復活阿羞。

一念成魔,才有了無天。

國產翻拍已死


奉守正心正義正行的唐僧,和無天論道,最後卻說,我也可能成為你。

國產翻拍已死


是非功過由誰定?善惡真能二分?

際遇、立場不同罷了。

甚至,當飄飄再次溫習起這部劇的結局。

看到十七顆舍利子集齊,如來即將歸來。坐在蓮花座的喬靈兒,最後望向碧遊仙子的一眼。

國產翻拍已死


我好像又看見了,註定戴上緊箍咒的至尊寶,註定化作泉眼的小龍女,註定西天取經的豬八戒……

國產翻拍已死


原來,《西遊記》無論如何改,愛情,總不得圓滿。

片尾曲毛阿敏不是在唱麼:最不屑一顧是相思;守著愛還怕人笑,還怕人看清。

《西遊記後傳》,人物改得“面目全非”,劇情續得“滿目荒唐”。

但多少年了,卻經得起一品再品。

對待經典。

“還原”,沒那麼有效。

“魔改”,也沒那麼罪無可恕。

有沒有再創作,再創作的部分有沒有生命力,才是關鍵——

比如,《青蛇》。

國產翻拍已死


同樣是“白蛇傳說”影視化的作品,《青蛇》既不同於老善本中,許仙親手化緣將白素貞永鎮塔下;也不似《新白娘子傳奇》,單講至純至善的情。

它畫風更魔幻,故事卻更現實。

沒有狠心非常或痴心絕對的男人,只有發現了嬌妻美婢是蛇,依然貪戀溫柔鄉的。

沒有一邊口唸彌陀,四大皆空卻一門心思要收妖的聖僧,只有有執念、會動色慾的凡僧。

也沒有法術與心術雙修的蛇妖,只有手眼通天但心眼仍在見習的蛇。

國產翻拍已死


《青蛇》也不再講孤絕唯一的情,講非你不可的契合。

相反,它在戳破。

戳破世間“愛情”模樣,不過就那麼幾種——

“每個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兩個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間的,點綴他荒蕪的命運。”——只是,當他得到白蛇,她漸漸成了朱門旁慘白的餘灰,那青蛇,她卻是樹頂欲滴爽脆刮辣的嫩葉子。到他得到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櫃中悶綠的山草藥,而白蛇,抬盡了頭方見天際 飄飛柔請萬縷新雪花。

每個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兩個男人:許仙與法海。是的,法海是用盡千方百計博得他偶一歡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佇候他稍假詞色,仰之彌高;許仙是依依挽手,細細畫眉的美少年,給你講最好聽的話語來燙貼心靈。——但只因到手了,他沒一句話說得準,沒一個動作硬朗。萬一法海肯臣服呢,又嫌他剛強怠慢,不解溫柔,枉費心機。

——李碧華

你看,同樣的故事體裁,傳遞的價值取向,甚至可能“相反”。

而,越是成功的經典“新編”,反而越有大程度的顛覆。

國產翻拍已死


儘管如此,顛覆本身,依然不值得讚許。

歸根究底,解讀創新還是肆意褻瀆、戲說還是胡說。

區別在一個“立”字。

破舊、再立新

把“顛覆和重構”做得好的近期作品,有嗎?

有,今夏醜帥版吒兒。

國產翻拍已死


飄飄之前寫過,新版哪吒最大的顛覆在於,傳統故事裡兩大主要矛盾,被“消解”了——

龍筋不抽了,藕餅CP在海邊歡快踢起了毽子;

國產翻拍已死


剔骨還父也不會發生了,畢竟這版李靖總想代子受難,過於溫情。

但,重構之間,哪吒的精神內核還被保留著——

反叛。

反叛的形式,從舊版的“反抗父權”,轉移到了“打破世人偏見”。

國產翻拍已死


這轉移多麼“聰明”。

反抗傳統父權的壓制,在當下,遠不如“生而孤獨、從不認命”,更能引起這個時代的我們的共鳴與思考。

這正是飄飄為什麼覺得,翻拍已死。

當翻拍的本質,被歸為“還原”。

它就變得無效了。

因為沒有真正能完全複製的東西。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有文化影響(空間)、時代造就(時間)。

跨越空間時間的“重現”,會直接減弱題材本身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國產翻拍已死


就問1988年對中國人而言有什麼集體回憶和情感呢?

翻拍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彌補。

以新角度,彌補舊日不夠全面的解讀。

而非蹭經典的熱度,掩蓋當下原創力的缺失。

至於那些基於經典解構作品之上的再次拆解——

國產翻拍已死


更是duck不必。

除非你有能力從拆了又拆的廢土上重建一個新房子。

但如果只是借舊址,捧新人,別怪觀眾不買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