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英帝國當年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

愛問才會贏


這的確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大航海時代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成為世界的中心,四分五裂、總面積不過與中國相仿的歐洲,卻幾乎將大部分世界納入了殖民地範圍。長期佔據世界第一強國位置的英國無疑是個殖民地第一大國,當時,英國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讓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變得名副其實,英國曾佔長期佔據了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殖民地。

殖民地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法國則位居第二,曾擁有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後起之秀德國也在非洲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哪怕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小國,如丹麥、比利時、荷蘭等國,也都有擁有數倍甚至數十倍於本土面積的殖民地。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就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國土,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決定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潛力和上限。擁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的英國,幾乎將當時全世界最優質土地納入了統治範圍,英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不過,英國並非無懈可擊,它依然是有隱憂的,這個隱憂就是英國過於狹小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對於英國本土而言,位於歐洲的英倫三島不但資源算不上豐富,面積僅24萬平方公里的小小島嶼,更幾乎直接決定了英國發展的上限。那麼,英國為什麼不直接將全體國民移居到資源更豐富、環境更是以面積更為廣闊的殖民地呢?比如,以英國移民為主的北美。

北美洲

由世界第2面積大國加拿大和世界第4面積大國美國組成的北美洲,可謂名副其實的天選之地,其遼闊的疆域、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給予了加拿大和美國無與倫比的發展潛力,也促使北美成為當今最為富裕和發達的地區。

相反,二戰後失去絕大部分殖民地後的英國只能退回英倫三島,雖然英國依然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國之一,但與其巔峰時期相比,卻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至於與如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相比,更難以相提並論。

為什麼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英國人不願意將本土整體遷移到潛力很大、資源更豐富的北美洲呢?英國人並也並非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二戰最危急時刻,丘吉爾就曾發出“即使英國政府遷往加拿大,也必將繼續抵抗納粹德國”的言論。當然事實是,從始至終,由於德軍並無能力攻破英倫三島,英國政府從未遷出過英倫三島,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今的英國地圖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得益於英國人的故土難離和英國人根深蒂固的優越感。故土難離並非只有中國人才會擁有的感情,對於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而言,都是如此,英國人自然也不例外。

雖然大航海時代以來,頗富冒險精神的英國人,在全球各地掀起了移民運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英國人就不喜歡迴歸本土,事實上,許多英國人也有“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想法。

在英國人的對外移民和殖民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在本土活不下去的貧苦農民,當這些人在殖民地發了財之後,很多人會選擇迴歸英國本土。很顯然,對於英國人而言,本土才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根。

英國曾經的罪犯流放地澳大利亞

不惜海外移民的貧民尚且如此,因此,即使英國政府腦洞大開,決定將全體國民遷往北美或其他殖民地,相信對於大多數英國人而言,尤其是生活還不錯的英國人而言,根本是難以理解的,也必將激烈反對。

第二,英國人並沒有想到有一天他們龐大的殖民地會全部脫離。經過數百年的經營,英國建立了遍佈全球的殖民地體系,這些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億的龐大殖民地,也為英國人帶來了難以數計的財富。

其實對於英國人而言,統治中心或者說本土位於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國人始終保持著一支擁有絕對優勢、足以鎮壓世界的龐大海軍艦隊。

一戰時期的英國艦隊

從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英國人就以巨大優勢成為世界第一海軍強國。這支堪稱無敵艦隊的英國海軍艦隊,也是英國賴以維持世界第一強國、成為殖民地第一大國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數百年間,英國人並沒有覺得面積更為廣闊的北美洲或其他殖民地就要優於本土,更沒有覺得歐洲本土維持龐大殖民體系有什麼不方便。只要他們在本土維持著世界第一艦隊的強大海軍武力,就足以控制住所有的殖民地,英國人根本不需要將本土遷往北美。只是英國人萬萬沒有想到,科技的發展居然如此迅猛,英國人賴以威壓世界的大炮鉅艦居然這麼快就過時了。

第三,即使英國人真的有了這樣想法,並決定付諸於行動,也很難真正做到。英國對於北美洲的殖民統治,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初始階段時,英國人剛剛將北美大部從西班牙、法國人的手中奪過來,境內更遍佈印第安人部落,根本沒有多少開發。

北美洲

此時英國雖然遷徙到北美大陸最為容易,但是很顯然,一片蠻荒、毫無工業基礎的北美,根本不適合作為英國人的本土。此時遷徙與流放無異,英國人自然不會這麼做。

然而,等北美髮展起來之後,北美的形勢卻變得愈發錯綜複雜,在美國獨立之前,北美地區已經擁有良好的工業和經濟基礎,同時,北美地區的歐洲移民不僅僅只有英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和法國人等歐洲後裔的數量也十分龐大。

如果英國人決定遷徙到北美,這些人勢必會成為另類,也因此,這些非英移民的反對將成為必然。即使是英國人的後裔,由於數代繁衍之後已佔據龐大利益,成為北美的既得利益者,這些英國人後裔們也未必會願意本土數千萬人遷徙而來。

防抗英國統治的美國獨立戰爭

因為,本土數千萬人一旦遷徙過來,勢必佔據主導地位,鳩佔鵲巢,最早為開拓北美付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英國移民及其後裔,反而會邊緣化,利益被侵佔也就難以避免。這些人和其他國家的移民一起反對英國的遷徙,也就成為大概率事件。為了遷徙出本土,與原殖民地移民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自然是一場虧本無比的買賣,精明的英國人自然不可能這麼做。

威壓整個世界時,足夠強大的英國人根本不需要將本土遷往其他地方,而當英國沒落時,包括北美在內的絕大部分殖民地都紛紛獨立或脫離英國的控制,英國人即是想遷移也不再擁有機會,最終,英國人最終還是迴歸了本土,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變成了過眼雲煙。


鳶飛九天2018


對於“英國搬到美洲”這事,我想當年的英國國內肯定也有不少人想過,畢竟搬到廣袤的美洲看起來確實比擠在小島上好許多。

這也讓我想到了康有為這個忽悠出了名的“康聖人”,他曾經也有過一個又瘋狂又奇葩的構想——既然清政府打不過洋人了,那便讓給洋人瓜分了算了,咱們跑到巴西再創輝煌,“既審中國之亡,救之不得,坐視不忍,在發浮海憂居夷之嘆,欲行教於美,又欲經營殖民地於巴西,以為新中國”。

康有為後來還感嘆:“吾國人若能早留意於巴西,則吾創一新中國於巴西久矣。”

他的這個構想之所以不可能實現,一則是因為沒幾個人願意背井離鄉,二則是因為清朝的實力根本不允許呀!

不過,當年的英國的實力卻不弱,可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擠在那個小島上,卻不願意搬到美洲去呢?

原因也不復雜,這是因為英國的“歐洲本位思想”在作祟。

他們之所以會產生歐洲本位思想,這是他們的文化自信所導致的結果。陳寅恪治隋唐史時提出了“關中本位”,近代歐洲崛起之後,世界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領域的中心轉移到了歐洲,他們產生歐洲本位思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即便時至今日,歐洲人也仍然這麼認為,他們的世界地圖也是以歐洲作為中心。

當歐洲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已經步入了近現代化的社會之後,美洲卻幾乎還處於原始狀態,在英國眼中,美洲太落後了。

所以,當時的美洲對英國只有兩個用途,一是被當成一個“監獄”來使用,用於流放罪犯;二是用於殖民掠奪。

讓英國放棄“世界中心”,跑去一個落後、蠻荒的美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這就類似於讓中原王朝放棄中原去西伯利亞一樣。

除了歐洲本位思想之外,英國不可能搬到美洲去的原因還在於“搬遷成本”和“搬遷技術”。

美國獨立戰爭始於1775年,這便是說英國想要實現整體搬到美洲去的時間至少也得趕在1775年之前。

英國雖然並不大,但在1750年的時候人口也已經超過了一千萬,想要將這一千萬人口通通運到美洲,這得花費多少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耗時、耗力、耗錢,這個成本英國根本支付不起。

更何況,當時的運輸能力根本撐不起這麼英國的“搬遷”,第一艘蒸汽輪船產生於1802年,這意味著什麼?

哪怕是到了1840年,英國蓄意挑起鴉片戰爭之後,他們東拼西湊的也才湊出了兩萬人,這也是受限於運輸能力。

所以,不論是從“搬遷成本”去看,還是從“搬遷技術”去看,英國都不可能完成這個龐雜的“搬遷計劃”。

英國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不可能會傻到真的以為這個“計劃”可行,所以只想好好地掠奪,只想好好地發財而已。

英國不可能實行“搬遷計劃”,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當然還有美洲的原因。

獨立戰爭為什麼會打起來?說白了,英國想要搬到美洲去,也得問問美洲人願不願意呀!

當時英國將美洲當成罪犯流放地,讓他們去開拓美洲,既然是罪犯,他們又會有多少人還會心心念念地向著英國?野心這東西,誰也控制不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可有不少是英國人後裔。

葡萄牙親王佩德羅也曾在巴西創建巴西帝國,可是後來如何?不也照樣被推翻了。

所以,英國真敢整體搬到美洲的話,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只有殖民掠奪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


寧糊塗


其實,英國人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自從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到了18世紀時期,英國人已經在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建立起了龐大的殖民帝國,巔峰時期,英國人殖民的領土面積一度高達30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歐洲大陸那麼大。

在這一段時期裡,英國人實際上已經進行了規模龐大的移民,典型的就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土著屬於棕色人種,但是我們現在看澳大利亞,發現澳大利亞人幾乎都是白人,比例超過80%。這些白色人種哪裡來的?就是當年英國人移民的後裔。

有人會說了,移民到澳大利亞的英國人基本都是流放的犯人。那這種說法就有失偏頗了。有數據表明,在英國殖民澳大利亞的前期,移民確實以流放的犯人為主,但是到了後期,由於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吸引了大量的英國人主動前往。有數據表明,至1850年時,主動前往澳大利亞的英國人高達18.5萬人,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到了1901年,澳大利亞的英國人數量達到了380萬左右。由此可見,英國人確實是大規模的進行了移民。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英國人掌握著如此龐大的殖民地,為什麼不舉國搬遷到廣闊殖民地去這樣不是更加有利於英國人的發展嗎?

誠然,在當時的背景下,英國人掌握了北美和澳洲這樣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殖民地,看起來比面積狹小的英倫三島更有發展前途。但是英國的統治者為什麼不舉國搬遷?

之前也有很多人說了,因為英國人有故土情節。這個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祖祖輩輩都在這裡生活了那麼多年,現在突然要舉國搬遷,那得有多麼的捨不得啊!

也有人說了,以當時的技術,想要把英倫三島的所有人漂洋過海的前往其他大洲,成本太高了。確實,舉國搬遷,可不是隻把人搬遷過去就行了,還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要帶走,普通人家可能還好,但是對於資本家來說,還有各類的大型機器。以當時的運輸水平,把整個英國搬過去恐怕就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那麼在搬遷的這段漫長歲月裡,誰來進行農業生產?誰來就行工業生產?這其中還得防衛其他國家趁火打劫。有可能,搬遷過程還沒有完成,英國就先垮掉了。

除了上面這兩個原因,其實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個,英倫三島的人口承載力還遠未到極限

英倫三島的面積雖然不是很大,只有24萬平方公里,但是對於當時整個英倫三島的人口來說,已經足夠了承載來了。生活在島上的英國人,並不會覺得人口過於擁擠。既然本土還有生存的空間,為什麼要搬遷呢?

第二個,英倫三島非常適合防禦。

英倫三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四面環海,和歐洲大陸之間還有英倫海峽阻隔,敵人想要直接進攻是不可能的,在飛機還沒有投入使用的年代,想要直接進攻英倫三島只有靠海軍,而英國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想要保衛面積並不大的英倫三島還是很容易的。但是一旦舉國搬遷,那就沒有那麼容易防守了,不論是美洲還是澳洲,海岸線狹長,英國人未必能守得住。

第三個,英國一旦搬遷了,英國將不復存在。

英國人在英倫三島經營了那麼久,早就行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不論制度還是階層,基本上已經固化,行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統治環境。但是一旦舉國搬遷,這個穩定的體系就會被打破。面對著廣袤的領土,有實力的資本家會不斷的尋求獨立,脫離原本的體系。

這個可不是我瞎說,大家想想,北美十三州為什麼要尋求獨立?澳大利亞為什麼也要尋求獨立?明明北美十三州和澳大利亞的統治者階層都是英國移民過來的?難不成是為了反對壓迫嗎?其實這背後的更深層的原因就是移民過來的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大程度的利潤而選擇獨立,脫離本土的控制。

一旦英國舉國搬遷,那就意味著原本的那些資本家獲得了自由,野心會膨脹,面對著大量的資源,資本家們為了攫取更大的利潤,尋求獨立也絕非不可能。到那時候,英國可能就不再是英國了,可能分裂出了好幾個國家。

綜上種種,英國人自然不會選擇舉國搬遷,而是從殖民地攫取資源和財富這種更加實際的選擇。


小鎮月明


現在大英帝國早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那種氣勢,都龜縮在一個小島上,讓人感嘆到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是那麼的輝煌,但現在的英國卻只是一個比較普通的發達國家而已。

自然有人想當年英國擁有那麼多殖民地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整體遷到美洲去呢?因為美洲的國家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擁有廣闊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如果當年英國能夠先走一步,把自己的整體遷到北美洲去,說不定英國日後就不會衰落,並且能夠把自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一直保持下去。

這種想法至少在當時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當時歐洲人民看來歐洲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美洲非洲亞洲都是落後地區和荒涼的地區。雖然有廣闊的國土,但是英國人對那些地方可謂是不屑一顧,那些地方往往都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英國的一些貴族往往被派去美洲非洲都相當於是被髮配到那裡去了,恨不得早一點回到英倫三島,所以誰也不願意跑到那種鬼地方去。

還有一個就是搬遷和重建的費用,那可謂是個天文的數字。因為英國當時已經極度輝煌,如果要在美洲重建那麼一塊輝煌的地方的話,那個資金可不是英國能夠承擔的。還有英國數千萬人要從英國搬到美洲,橫跨整個大西洋光這一點,讓人想想就不寒而慄。而且英國本土的那些人,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英倫三島,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

所以說這種想法只能夠是想想而已,根本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要知道當年日本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也有人鼓搗過要把整體遷到東北去,但是日本人也只是有限的移民,但是日本的上層並沒有搬遷過。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好主意是誰想出來的?快站出來,讓英國女王封你一個大大的爵士乾乾。怎麼這麼美妙的注意當年英國人就沒想到過?

我認為假如當年英國人能有這種先見之明,那麼不但大英帝國還可以繼續它的日不落,或者整個世界的格局都將為之一變。

可事實上,大英帝國並沒有遷都無比廣闊的北美洲,而是一直窩在英倫三島上繼續編織著它的日不落帝國之夢。而之所以英國人沒有遷都美國,我認為也許是因以下幾個原因:

一、自傲自大,睥睨四方

英國人以大英帝國自居,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霸主,世界的中心,日不落帝國的太陽已經可以照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北美洲那時候不過是一片不毛之地,這個就跟當年我們以中央帝國自居,瞧不上週圍的蠻夷是一個道理。

二、缺乏遠見,戰略誤判

英國肯定沒有預料到北美洲天地廣闊,資源豐富,後來會有那麼大的潛力。美國後來的發展其實也有各種機緣巧合湊成的成分在內。假如沒有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大發戰爭橫財,美國哪有機會積累那麼多的財富,並最終替代了母國而成為了新的世界霸主。

三、固定思維,固步自封

即便英國人什麼都想到了,但要他們打破固定思維,把整個國家都來個萬里大遷移,從一個歐洲強國變成美洲新貴,這種巨大的改變恐怕也不是每個英國人都能接受的——有時你什麼都不因為,就因為你不想改變現狀而已。

四、故鄉難捨,故土難離

世上只有媽媽好,故鄉水井裡的井水才是最甜的。那個遠在天邊的美洲即便再好,那也只能是自己的殖民地,有什麼好的東西從殖民地搬回來就行了,幹嘛要跑到殖民地去活受罪呢?

五、風雲變幻,世事難料

世界後來的諸多變遷大多都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沒有那件事是誰設計好的。比如美國的獨立,再比如二次世界大戰,再比如各種社會的變更和科技的進步。英國人怎麼也不會預料到在歐洲大陸上會出現一個希特勒,也不會預料到他工業革命的紅利吃不了一萬年。

六、太成功也有不好的地方

也很可能最大的一個原因是英國在美國獨立前的這段時期太成功了。假如英國那時也像日本一樣,一直囚在一個小島上過日子,在火山地震的威逼下,天天都盼著走出去,夜夜都想著把別人的好地盤都搶到自己手裡,則那樣的一個英國一定也會拋棄舊家,建立一個新家的——新家好,當然就樂意喬遷新居了;舊家好,那又窮折騰個什麼勁呢?

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咱們想也想不到的奇怪原因導致了英國最終還是英倫三島上的那個英國,而沒有成為美洲大陸上的大英帝國2.0版。

不過,也許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英國女王的一個很女人化的想法:老孃是英國的女王,把家搬到美洲那還是英國女王了嗎?美洲的女王不該是那些飲毛茹血的印第安人嗎?要去你們去,老孃就不去!


蛙眼看天下


當年英國為什麼不整體遷往北美洲,原因很簡單,是英國貴族挖了個坑把自己埋了。

王室、貴族心目中的骯髒之地

自17世紀初,英國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個定居點開始,北美洲殖民地的定位就是黃金、資源和流放地,另外有很多在歐洲混不下去的人也希望在新大陸尋找機會。

總之,在英國貴族們看來,去北美洲的都是些地痞流氓、罪犯和下賤人,北美洲也是骯髒混亂的代名詞,貴族們醉心於儘可能的從北美洲獲取金錢,但是,移民的話就算了吧,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王室和貴族丟不起那個人。英國王室貴族不遷移,整體搬遷就更是無從談起。



事實上,不單單是英國貴族是這樣認為,在那個殖民年代,整個歐洲大陸的貴族都從未考慮過要整體搬遷自己的國家,首都搬過去也不可能。

歐洲王室唯一一次嘗試

到了19世紀,整個歐洲被拿破崙玩個稀爛,葡萄牙被拿破崙滅國,當時的布拉幹薩王朝無奈之下逃亡至它的殖民地巴西,並於1815年在巴西成立王國,這是唯一一個歐洲王室在美洲建國的案例。


然而好景不長,拿破崙玩翻車之後,布拉幹薩王朝第一時間返回小小的葡萄牙,巴西由攝政王佩德羅管理,不久之後,佩德羅建立了巴西帝國,但是僅僅幾十年,巴西帝國於1889年便瓦解了。

綜上,之所以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當年沒有向美洲搬遷,一是因為歐洲貴族們的傲慢與偏見;而是因為就算搬遷過去也不一定能吼住美洲的混亂。


秦血漢骨


題主的問題是:大英帝國當年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

英國最近一次想要搬到北美大陸的時間是二戰時期。

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人對英國開始了潛艇破交戰,英國海軍當時雖然遠超過德國海軍,但是漫長的航線仍然漏洞百出,難以完全阻擋住德軍的襲擊。

大量商船被擊沉,物資的運輸越來越困難了。

所以,英國本土這個本來就資源匱乏的小島岌岌可危。當時英國被迫開始了糧食配給制度,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一定要定量發放。

很多產品其實有錢也買不到。

比如,那個時候如果你在英國去餐廳吃飯,只能點一個肉菜,多點一個就犯法了。

在這種嚴厲配給制度的控制下,英國雖然能夠暫時滿足居民的普通消費,但是如果德國對英國的威脅沒有降低,英國照樣會最終陷入崩潰。

因為,當時英國做了一個測算,在德國潛艇破交戰的威脅下,到1942年英國剛好能滿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這只是一個理論值,實際操作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陷入饑荒,因此肯定會導致英國社會陷入崩潰。

所以,當時英國政府就有人建議把王室遷往北美加拿大的想法。英國王室遷往北美,意味著英國也許會在以後完全放棄英倫三島,而在加拿大再造不列顛了!

好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人加入進來了,形式一下子出現了逆轉。

(珍珠港事件遭到攻擊的美軍戰列艦)

當時美國工業能力佔到了全球的大約4成,有美國在,大英帝國不需要考慮前往北美大陸,反而需要牢牢守住英倫三島,為反擊德國保留一個前進基地!

不過,二戰結束之後,雖然英國沒有整體搬遷到加拿大,由於生活的艱辛,大量英國人移民到了加拿大,一直到1980年代英國仍然是移民淨輸出國!

在二戰之前,大英帝國有沒有整體將英國遷往北美大陸的想法不得之,不過一直到二戰之後,英國的任意一塊殖民地都沒有整體接受英國的能力!

英國人是17世紀初開始經營美洲地區的,一開始英國人的重點放到了加勒比海地區。在17世紀早期,前往美洲的英國人超過70%都移居到了加勒比海地區,而不是加拿大或者是後來的美國境內。

直到18世紀這一情況才逐漸逆轉,北美13塊殖民地的逐漸開拓讓這裡人口激增,到美國獨立戰爭之前已經達到了300萬人口。

這13塊殖民地也成了英國海外最富饒的領土,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足以創造相當於英國本土4成的GDP。

但是所謂的富饒是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這裡出產的糧食、棉花等比英國本土多得多,但並不證明英國就可以整體的遷到這裡,因為基礎設施太差了!

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9世紀初期,美國境內還沒有一座人口超過10萬人的城市,並且城市建設極為混亂。所謂的城市,只不過是一些人口稠密的居民聚集點而已。無論是衛生、市政管理都無從談起,哪怕是美國的首都!

這樣的環境,根本無法接受英國上千萬人口的移民。

當然,到19世紀中期,以當時美國的建設程度來看,完全有能力接收整個英國人口。

可惜,此時這裡已經不屬於英國。

加拿大就更不行了,加拿大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幾乎沒有得到有效的建設,因為當時英國只對五大湖南岸的13個殖民地情有獨鍾。

直到美國獨立之後,英國才逐漸的將加拿大的建設重視起來。

但是,畢竟加拿大的先天地理條件遠遜色於美國,所以英國人的開發效果以及遠不如當初十三塊殖民地那樣好了。

而且,此時英國又將注意力放到了另一塊新大陸大洋洲這裡。

估計是英國人想要分散風險,不希望辛辛苦苦建設的加拿大像美國那樣獨立搞得自己血本無歸。所以,到19世紀初英國在加大建設加拿大的同時,也在努力開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不過,一直到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獨立之時,也沒有能力接受英國的整體搬遷。

英國的殖民地中,只有美國後來有這個能力了,可惜他早已經獨立了!

所以,英國所經營的這些殖民地,就沒有一個有條件接受英國整體搬遷。


歷史風暴


樓主提出的是一個政治問題。

政治,是一個悠久的問題。具體什麼叫政治,詞典不會告訴你的。可以說,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政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只不過政治有大小,目的有不同罷了。而政治是時刻存在著的。而政治的結果就是統治者,最成功者就是國王,小成功者就是郡王,或是次等統治者。醉心於政治的人往往是生活無憂者、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精神至上者,也就是說他們已經不需要全身心投入物質追求,而是全身心投入政治追求,或者說他們必須全身心投入政治追求,才能保住既得利益。他們的最大資源並不是既得利益,而是認可他們既得利益的社會或群體,所以他們必須立足於能夠掌握的社會資源,來維繫並擴大既得利益,如果失去這個群體,就等於死亡,無論肉體是否存在。

而征服者,面對的並不是政治,而是生存,征服者同樣需要優秀的品質,但如果不是迫於無奈,一般人都願意當統治者,而不是征服者。他們風險的代價是不同的,政治家失敗的代價是下臺,死亡是意外,而征服者失敗的代價一定是死亡或逃亡,沒有下臺,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上臺過。

回到樓主的問題。首先,在位的統治者除非遇到滅國之災,他不會放棄既得利益而去追求風險利益的;然後,在位統治者的優勢在於駕馭當下人群的政治籌碼,而不在於開疆拓土的武力優勢,說開了,就是既沒有必要,又沒有把握。再後,開發新大陸的人都是他的子民,作為統治者,也在享受開發者的利益,為什麼要親力親為呢?同樣的解釋既適合於英國對於美洲,也適合於西班牙葡萄牙對於南美洲。


叮叮東334


英國是最早開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給英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同時英國也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化推動了英國實力的提升,使英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迅速發展,英國開始崛起。英國的崛起伴隨著對外的擴張,在鼎盛時期,大英帝國的領土遍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包括北美洲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和加拿大、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亞洲的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區。

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地圖

由於大英帝國的國土遍佈全球,所以才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是繼西班牙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那麼,在英國的眼裡,那些遍佈世界的殖民地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不幸的是在英國的眼裡,那些殖民地多是原材料的提供地,比如埃及的長絨棉、南非的黃金和鑽石、斯里蘭卡的寶石和茶葉。這些地區作為英國的原料提供地,英國自然是希望長期統治當地人民,源源不斷的為英國提供農產品和礦產資源。1931年的大英帝國及其全球利益

另外,也有一些殖民地,英國人也會把本國人遷移過去,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澳大利亞”,大英帝國把澳大利亞作為流放囚犯的場所。第二種情況是“北美洲地區”,這是一片新的大陸,可以說是可以承載夢想的地方,一些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移民前往北美洲,其中來自英國的主要是天主教中屬於改革派的“清教徒”,他們幾乎站在英國政府的對立面,他們逃離英國本土前往美洲發展。所以,當時英國的核心階層並不會離開英國本土,這個長期經營的大本營,而且當時歐洲還是世界的中心。維多利亞女王


地理沙龍


哥侖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的殖民者紛紛移民北美,在18世紀時英國已經在北美大陸取得了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擁有現今美國東海岸的13個州。事實英國社會底層人士一直在陸續地移民到北美,但樓主提問的英國人整體搬遷到北美的可能性是根本不會存在的。其中的原因我們來一一分析吧。

一個國家或民族從原來世世代代繁演生息的祖地整體搬遷到遠在幾千裡之外的相對陌生的地域的前提只有兩種:祖地已經無法生存下去,為了繼承生存下去只能遷移到條件更好、能夠使自身繼續生存下去的地方,簡而言之就是為了繼承生存的必要而遷移:例如中國歷史上的樓蘭古國由於當地水資源危機無法生存下去而集體遷到新疆其他條件更好的地方。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自己在異鄉異地開拓的地方各種條件遠遠好於祖地:例如清軍入關後滿族大多數都遷入關內。

但前面這兩種前提在當時的英國與北美之間是根本不會存在的。在1783年美國獨立以前北美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跟不上英國本土,北美洲大多數地方都是未開發地,只有東海岸與五大湖周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發,移民到北美殖民的歐洲白種人大多數都是窮人與社會底層人士。而當時的英國和歐洲卻是世界文明中心,也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英國是歐洲第一強國,英國的大多數民眾在當時怎麼可能願意全部搬遷到北美13州去?

美國獨立後現在的加拿大也是英國的殖民地,事實上加拿大的大多數地方都不太適合人類生存,只有與美國本土接壤的南沿一線才比較適合人類生存。事實上加拿大的自然條件還不如英國本土,直到今天遼闊的加拿大才有3000多萬人口,僅有英國本土人口的一半左右。所以說英國在二戰前整體移民加拿大的可能性也不會存在。

我們假設在1783年以前有個別英國身居最高位的政治家能夠高瞻遠矚:可以預見未來看到整個北美中部能夠大規模開發,現在的美國會成為世界第一,於是強令英國民眾集體搬遷到北美,但是這個只是個人美好的願望,在實際操作上困難與阻力太大,是不會成功的。因只有窮才會有搬遷的慾望,富裕都死守故土。 就像中國的幾次人口大遷移一樣,什麼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不都是窮人才乾的事嗎? 那些地主貴族與社會上層誰會願意放棄本來過得滋潤的地方去背井離鄉受苦? 讓你無緣無故突然遠離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去陌生的、條件還不如故鄉的地域,估計你肯定也是不會願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