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高級化+現代化”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扭住科技創新,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這兩個關鍵問題,精準發力,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發展觀察 | “高級化+現代化”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製造業在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面臨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並存等制約與挑戰。

保持戰略定力,檢視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國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製造業規模呈快速壯大態勢。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備,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創新能力攀升,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群體性躍升,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

當前,儘管製造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脊樑,但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有待破解。

一是大而不強。我國製造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強的問題尤為突出。產業基礎能力相對不強,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資源密集型產業佔比較高,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偏低;產業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鎖定問題有些突出;產出效率相對不高,勞動生產率等指標仍落後於傳統制造強國。

二是全而不優。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發展,以品質、品牌為核心的優質供給存在不足。從產品結構看,低端產品供給過剩與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從產品質量看,中高端產品和個性化產品缺乏,“中國製造”質量競爭力不夠強;從企業品牌看,自主品牌的培育能力、市場競爭力相對不足,世界級知名品牌偏少,從“做產品”到“做品牌”的轉變任務艱鉅。

三是創而不新。我國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僅為5.5%,基礎科學研究短板比較突出;核心關鍵技術依賴度相對較高,核心芯片、工業軟件、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面臨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的問題有待突破;技術積累有待提高,工業基礎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相對不高。

四是鏈而不暢。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製造業鏈式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鏈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步伐,但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高已經成為制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產業鏈創新鏈對接不暢,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脫節,產業鏈關鍵節點的自主技術存在短板弱項,創新鏈對產業鏈升級的支撐不足;產業鏈價值鏈升級不暢,我國製造業整體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不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以及國內產業配套能力較弱等因素制約著我國製造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攀升;產業鏈掌控力不強,產業鏈技術自主性及安全性、穩定性不足,高技術產業供應鏈風險較大。

五是聚而不群。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是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然而,目前我國具有全球引領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不多。世界級引領型企業不多,兼具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引領力的龍頭企業數量偏少;集群內部協同發展水平不高,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需求對接、業務關聯、市場融合、經營合作的產業生態群落有待完善;以要素資源利用效率為代表的集群集聚效應不高,能源利用效率較低、資源消耗量較大、汙染排放量大等制約製造業向綠色化轉型升級。

發力短板弱項,抓住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兩個重點

第一,扭住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基礎能力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基礎技術、基礎軟件、基礎裝備、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等若掌握在他國手裡,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產業基礎能力的內核有三個維度,提升的關鍵應靠扭住科技創新。首先,由自主研發支撐的自主能力,我國一定要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卡脖子”技術不受制於人;

其次,由自主技術支撐的安全能力,從製造業研發系統到生產系統、商業系統的全過程,包括設備安全、控制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等的產業鏈全方位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再次,由技術創新支撐的持續能力,依靠技術迭代能力不斷推動產品更新、服務升級,進而實現日益趨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扭住科技創新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需多管齊下。一要集中優勢力量,努力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克先進基礎工藝和基礎零部件;二要加大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支持引導、應用示範、產業化推廣等,強化“官產學研金”協同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增加對原始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三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優化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激發基礎創新活力、優化基礎創新生態。

第二,聚焦融合高效,全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產業鏈是實現終端產品生產製造及整個產業價值增值的完整體系,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決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

一要提升產業鏈優化水平。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對產業鏈進行增減、整合甚至重組、再造等優化,來解決產業鏈低端化、低質化、低效化等問題。產業鏈優化既要在精準識別、研判的基礎上去掉“剩”的、拉長“短”的,也要擴大優的、增加新的。特別是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手抓”的關鍵時期,需要在提升產業鏈優化水平上下功夫,既不能簡單做減法,不可機械地調小甚至調沒傳統產業;也不能簡單做加法。應立足產業基礎和稟賦特色,切忌一擁而上發展熱門產業,而是要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目標導向,淘汰過剩、落後產業,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填空式、替代式、增強式、延伸式、儲備式為產業鏈優化重點,以延鏈、補鏈、融鏈為產業鏈優化路徑,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

二要提升產業鏈融合水平。第一,加快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有機融合,以科技、金融、人才等現代化發展要素的契合式注入來驅動現代化產業鏈發展。尤其是製造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戰場,要突破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之間的環環相扣式低端鎖定,就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更好地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統籌聯動起來,以鏈式融合創新提升製造業產品競爭力和創新話語權。

第二,以智能化引領產業鏈融合創新,加速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優化智能製造產業生態,以產業鏈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升級拓展製造業換道超車的機遇和空間。密切關注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區塊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在組織、平臺、業態、模式及至市場、服務等的突破式、重構式創新。第三,深化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耦合共生,鼓勵立足區域產業特色探索兩業融合新路徑,大力培育兩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製造業企業拓展定向研發、諮詢設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製造領域,以“生產+服務”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新興製造業蓄勢賦能。

三要提升產業鏈集約水平。產業鏈內部要素、產品、價值的傳遞交換屬性,使得綠色、集約、高效成為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構成。首先,以綠色發展提升產業鏈集約能力。充分發揮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全鏈式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產品,不斷壯大更能滿足需求升級、更具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供給。

其次,以產業集聚集群促進產業鏈集約發展。產業鏈上各產業部門的集聚集群化空間佈局是規模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下的企業適應性選擇,要以全球化視野加強開放合作,立足資源稟賦、聚焦主導產業、壯大特色優勢,打造具有引領性和競爭力的鏈式產業集群。再次,以要素集約利用提高產業鏈集約效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是製造業生命力、競爭力的關鍵影響因素。要持續推進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以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為導向打造綠色供應鏈、改造升級產業鏈,全面推動產業鏈品質提升、效率變革。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2月22日發佈,作者:谷建全、王玲傑、劉曉萍,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