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競爭步入“白熱化”ETF擴張需正本清源

2019年的公募基金業,ETF擴容無疑是最亮眼的事件之一。

Wind數據統計顯示,以認購起始日計算,截至12月30日,今年以來發行成立了86只ETF產品,合計首募規模達1701億元。其中,股票型ETF產品成立了77只,合計首募規模達到1521億元。

規模急速擴張的背後,是整個行業的激烈競爭。角力ETF換購、比拼交易量、PK流動性等各種手段層出不窮。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公募基金髮展的重要戰略方向,ETF擴張需要正本清源,摒棄短期做大的思路,追求長期健康的發展。

基金公司貼身肉搏

在86只ETF基金產品合計首募規模達1701億元的背後,是不同基金公司之間的巨大鴻溝——在12只產品首發規模超過60億元的時候,還有多達59只產品的首發規模低於10億元。

ETF的2019年,是行業競爭步入“白熱化”的一年。不僅中小基金公司蜂擁開戰,而且龍頭基金公司也開始貼身肉搏。

自3月15日成立的平安創業板ETF費率打破了通常的費率結構之後,ETF的江湖就不再平靜。隨後,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嘉實基金等公司紛紛跟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龍頭基金公司捲入到費率戰之中。

不過,對於ETF產品掀起的費率戰,目前基金機構的策略堪稱多樣化。“龍頭公司也是有選擇性地、帶有打擊目的地降低部分產品費率,而很少見到機構在自己的核心產品上降費競爭,同行機構可以選擇跟進,但是做好自己的交易量和流動性培育,做好客戶的獲取和維護,也不失為一種良策。”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產品部門負責人認為。

而除了費率戰外,基金公司也在深挖指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上大做文章。業內人士指出,2019年,相對擁擠的寬基指數ETF領域雖然仍有機構在做,但是龍頭公司已經佔據先發優勢,後來者的跟隨策略收效甚微。對此,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量化投資團隊負責人表示,將避免重複建設,尋求對指數更加深入的挖掘能力,尋求差異化的寬基指數佈局策略。

創新潮湧動

ETF競爭的白熱化,倒逼參與者們拓寬思路,大膽創新。

以互聯互通為例,在互聯互通機制之下,ETF的創新不斷湧現,如中日互通ETF就是2019年ETF基金領域的獨特風景。華夏野村日經225ETF(QDII)、南方頂峰TOPIX ETF(QDII)、易方達日興資管日經225 ETF(QDII)、華安三菱日聯日經225 ETF(QDII)借勢發行併成立。

2019年,行業和主題類ETF基金風起雲湧,以半導體、醫藥、5G、科技龍頭等為代表的行業和主題類機會,成為基金機構ETF佈局中的重點。有基金公司指數和量化投資負責人表示,將全面和深度佈局行業主題類ETF,週期性行業的ETF以及細分類主題ETF,都將是重點發展的方向。

創新潮的湧動,不僅豐富了ETF產品種類,也讓ETF的陣容迅速擴展。日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的ETF十五週年峰會上,上交所副總經理劉逖介紹,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境內掛牌交易ETF超過240只,總市值超過6500億元。據統計,截至2019年11月27日,中國境內掛牌交易ETF共244只,總市值約6551億元。其中上交所上市的ETF產品共177只,ETF市值佔比超過80%。

在創新大潮之中,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意識到,ETF的發展應當迴歸到對交易量和流動性的培育上。“ETF產品注重培育與養成,其中流動性的養成是ETF產品的生命力。我們的初心就是給市場提供流動性較好且有市場需求的ETF,方便投資者能夠便利地使用ETF這個投資工具去實現投資目標。”國泰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梁杏表示。

“增強策略”成新賽道

未來,ETF的競爭劍指何方?

創金合信基金指數ETF負責人陳龍表示,未來ETF的發展方向有兩個,一是細分主題和行業,二是帶增強性質的smart-beta指數。

針對指數增強產品,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資部副總監王平表示,佈局這類產品,一方面需關注該指數長期的“貝塔”是否向上,這是盈利關鍵所在;另一方面還需要關注指數增強基金的跟蹤誤差和信息比是否足夠高,其可在較大程度上確保未來其是否能夠跟上,甚至戰勝基準指數。

“當前市場處於較低位置,適合長期持有權益型產品,指數增強基金既滿足了該指數更大的貝塔,同時預期還能進行一定收益的增強,是較為不錯的投資標的。”王平表示,從較長時間週期看,科技創新會是中國新經濟發展下的主線,因而創業板相關標的的指數增強產品會存在較強生命力。

王平還指出,指數增強基金的規模一般會低於同類型的ETF,因為指數增強基金流動性會低於ETF。另外,當前市場上對指數增強基金瞭解深入的投資者數量較少,因而規模上不及被動指數基金,但是“隨著投資者持有基金的時長逐漸增加,投資者對量化投資越來越多的瞭解,指數增強基金的規模預計也會越來越大。”

在具體的增強策略品種方面,招商中證紅利ETF基金經理劉重傑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2019年風頭最盛的Smart Beta指數投資工具開始落地,尤其是紅利因子策略產品引起了市場關注。劉重傑表示,目前我國有50多個紅利相關指數,但市場上跟蹤紅利指數的ETF產品還非常少。

“2019年以來,公募佈局紅利ETF的節奏已在加快。未來,隨著國內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調整、企業分紅穩步上升,紅利策略愈加受到市場青睞,紅利型Smart Beta ETF產品有望成為未來規模增長集中爆發點。”劉重傑說。

陳龍分析,大公司的ETF佈局可以大而全,但中小公司只能採取“小而精”的差異化策略,一是開發契合市場熱點的細分特色產品,二是做好客戶投研服務。“大公司做營銷,但小公司可以做服務,重要的是利用ETF這個工具為投資者獲得持續盈利。但是,降低費率並不是一個好辦法。與低費率相比,投資者或許更願意支付一定的費用,以獲得更好的投資服務和體驗。”陳龍表示。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