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小時候村裡放著露天電影,還記得當時放的是什麼電影嗎?

球乎


我本人曾經是一名農村流動電影隊的一名放映員,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及經我手放映過的電影有幾百部之多,影片的名字無法一一羅列,可以說比一般的觀眾看過的電影都多得多。

特別是在七十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文化文藝市場重新繁華繁榮,一時百花齊放五影繽紛。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文化文藝禁錮和單一現象,結束了八億人看八個樣板戲的時代。大量的國產老電影,進口譯製電影,戲曲動畫影片紛紛解禁重新上映。加上國內各大電影製片廠大量攝製眾多的新影片推出市場,七十年代後期和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事業最鼎盛最繁榮的年代。

作為這個年代的一名電影放映員,我有的自豪感。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卻是勾起了童年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是隻要聽說哪裡有電影,不管有多遠都回去,我們小夥伴就會去看的,有時候就是端著飯,走到路上吃完了藏在路邊,等看完電影回來了再拿上飯碗回家,可以說那真的是一個美好的同年。小時候主要看過的電影有這些:

一、《朝陽溝》,《朝陽溝》主要講述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群眾的幫助下,又由於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於在農村紮下根來。可以說這個電影看過不下五十次,因為每次放電影第一個電影都是這個,但是小孩子可能不是太喜歡,但是大人喜歡,第二部電影才是小孩子想看的,因為往往第二個電影才是最精彩的電影!

二、《地道戰》、《地雷戰》等等,《地道戰》主要講述的是:1942年,日軍侵華的戰火燒到了冀中平原。俯首稱臣只有死路一條,奮起反抗才是最終的出路,冀中的人民都動員起來共抗日軍了,高家莊更是調集了大量民兵。為了對抗日軍的飛機大炮,當地人民利用地貌開鑿出了一條條錯綜複雜的地道。民兵隊長高傳寶(朱龍廣 飾)利用這些巧妙的地道,率領 民兵與日軍展開迂迴作戰。雖然曾因隊伍裡的敗類湯丙會的出賣而吃了不少苦頭,但是智勇雙全的高傳寶最終率領隊伍利用地道圍剿了日軍,清理了湯丙會,並活抓了日軍領隊山田。地道戰的勝利奏響了冀中反日的最強音。

三、《少林寺》,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於承惠 飾)在督建河防工事時,殺死了起來反抗暴虐的神腿張,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法號覺遠。一日,李世民偷渡黃河被王仁則兵馬圍困,覺遠等施計解救。王仁則誣陷少林寺內有人通敵謀反,準備滅掉少林。眾僧浴血奮戰,曇宗戰死。此時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陽,王兵譁變,王仁則被覺遠手刃。為繼承曇宗遺志,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太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此,少林習武風盛,名傳四海,威震四方。《少林寺》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最受大家歡迎的電影了,扮演者李連杰也因此大火,影片配曲《牧羊曲》更是流傳多少年而不衰。

上述幾部就是我小時候經常看的電影,當然還有許多的戲劇之類的電影也是深受老年人的喜歡。


曉看天下事


我小時候村裡放著露天電影,我們一般在生產隊稻床上,集鎮在"東方紅″後面花園,再就是當時的侏儒高中看露天電影。我還清楚的記得電影的名字:《洪湖赤衛隊》,《紅燈記》,《南征北戰》,《小花》,《地雷戰》,《地道戰》,《賣花姑娘》,《白毛女》,《沙家浜》,《甜密的事業》,《龍江頌》等等。





興旺發達侏儒山


這個問題問的一下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哈哈~~~




小時候家裡條件沒有那麼好,電視機整個村裡也就那麼一兩臺,一到晚上就很多很多人去人家家裡看電視,擠的屋裡滿滿的,很是熱鬧充滿人情味,現在想想都覺得有意思




村裡偶爾也會放映露天的電影,尤其是過節的時候,放電影的時候村裡的大喇叭都會廣播,聽說要放電影,飯沒吃完,端著碗拿著小板凳和幾個小夥伴就去佔最佳位置去了,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的。。。

早起播放的電影還是黑白的(後來才慢慢有的彩色的),電影也主要是抗戰片,什麼《地雷戰》呀《地道戰》呀《游擊隊》。。。。等等吧




但是這都不是我印象最深的,印象最深的要數李連杰的《少林寺》了,雖說也是露天播放,但是《少林寺》是要門票的,門票是多少錢忘了,也不貴的,後來電影被私人承包以後就可以拿別的東西抵門票,比如說磚頭,哈哈哈~~~~

想起來就好笑,因為當時聽說拿磚頭可以抵門票,村裡有一個露天的廁所,剛剛蓋的,還是是新磚塊,為了看電影,你一塊我一塊,硬是把廁所的牆拆個精光




好笑不,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關於看電影好玩的事情,看完以後記得評論分享給大家哦,說出來讓大夥都樂一樂~


小凡聊影視


考驗記憶力的時候到了哇。

我是90後,小學的時候經常和爸媽在夏天的晚上去村裡的小學操場上看露天電影。早早的吃了飯帶上爸爸做的小板凳在前排坐等。

只可惜,看了那麼些年,只記得一部電影的名字。

《十兄弟》張敏、鍾鎮濤主演 1995年上映

大概劇情為張敏和鍾鎮濤為一對夫妻,機緣巧合下各自吞下5粒寶珠,一共生下了10個孩子,個個身懷絕技、與無惡不作的大帥鬥智鬥勇的故事。

當時覺得甚為好看,雖然電影裡十兄弟的造型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沙雕和驚悚詭異,但看完後的一個星期乃至半個月都在和小夥伴土味cos裡面的人物,真真是童年裡美好的回憶了。

現在大部分劇情已經沒了印象,但是依然記得武功高強的釋小龍和可愛鬼馬的郝邵文。

以及搖錢樹。有錢真好。

當時老爸看完告訴我的道理便是:人要行正道,不能貪心不足。就如電影裡的大帥,最終還是死在自己為十兄弟打造的熬丹鍋裡。(他意圖將十兄弟放到鍋裡熬成長生不老丹藥)






貳太太的時光隧道


細說一下這些年村裡放的露天電影

話說,在潮汕地區一個小村莊,我們村只有在拜神祭祖的時候,晚上才會放這種露天電影,不過算算每年放的電影次數還是挺多的,現在都還有放,只不過現在沒有什麼人去看了,只有一些老人家去看。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最經常放的就是打日本鬼子的戰爭片,還有武打片《太極張三丰》,《少林五祖》好像,偶爾也會有成龍電影,成龍電影是小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了。

這張圖挺像了,就是環境沒有怎麼好,少了一個炒冰攤跟一個燒烤攤。而且我們以前小時候看電影,很少有人帶這種凳子,都是長的板凳,然後一群人一起坐,挺懷念的,一不小心都長大了。


影視資源匯


記得印象最深的是放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因為是寬銀幕,熒幕較大,當時廠區的小禮堂已不能放映寬銀幕,只能改到露天放映,當時放映時人山人海,附近的企業工人、農村的社員都趕來觀看,當時哭聲一片,好不熱鬧,印象極為深刻,至今難以忘懷!


濤聲依舊48142


小時候的電影大多數是戰鬥故事片,宣揚愛國,壯我軍威的,只要知道那裡有電影看大家奔走相告,歡天喜地,有時為看一場電影真是“不遠萬里”跑十多公里路,飯也不吃下午早早就出發,看完回來已經是大半夜了,跑到滿身大汗又餓又累也不怕,回想起那時的情景既開心又快樂!真正是童年的時光!


晚晚發夢


讓人想起孩童時,在軍區大院生活的時光。

那時,軍區大院裡的生活的孩子與社會上不一樣,每天放學回到大院,在校外被管理教育是很嚴格的,每逢星期二、四、六晚上,軍區放影隊組織放電影的時間,大禮堂外可容納千人的露天水泥地廣場,主要還是針對四、五百多孩子們,那時,大院孩子們有秩序的拿板凳早早就去等著,旁邊還有軍區冷飲部,夏天拿五分錢還可以買兩隻牛奶冰棒...晚上七點半放影一部故事片等各類型的影片,正片之前都放影《新聞紀錄片》,內容都是毛主席、周總理會見世界各國友人。讓人懷念的故事片有《紅孩子》《暴風驟雨》《保衛延安》《赤腳醫生》《南征北戰》《農奴》京劇《平原作戰》...等太多啦,也非常喜歡朝鮮寬影幕故事片,如《火車司機的兒子》《一個護士的故事》等等。

記得每次放影前,放影員都會放換燈片,提醒孩子們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放影期間注意事項,每當放影后,大家都是有秩序地隨著大人離開,露天廣場都是乾乾淨淨,從小就養成好的習慣。現在回想,童年的時光真是美好且有意義!







神精鳥


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那就太多了,有:《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雞毛信》,《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奇襲》,《鐵道衛士》,《渡江偵察記》,《偵察兵》,《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年》,《看不見的戰線》,《地下游擊隊》,《戰鬥的早晨》,《海岸風雷》,《祖國啊母親》,《傲蕾一蘭》,《三進山城》,《沸騰的群山》,《紅旗渠》,《春苗》,《海霞》,《長空雄鷹》,《碧海紅波》,《洪湖赤衛隊》,《南江村的婦女》,《激戰無名川》,《車輪滾滾》,《戰上海》,《紅孩子》,《濟南戰役》,《解放石家莊》,《紅雨》,《閃閃的紅星》等,還有十二部樣板戲電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