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認為《寄生蟲》和《我不是藥神》哪部水平高?

長弓隼


我覺得應該是《我不是藥神》吧!無論是從視覺效果,還是從人物刻化,《我不是藥神》都要比《寄生蟲》水平高些,而且《寄生蟲》的現實意義也趕不上《我不是藥神》。所以還是《我不是藥神》水平要高些吧!

雖然《寄生蟲》帶有隱喻和反諷的社會現實題材,懸疑、犯罪、驚悚以及黑色幽默元素,經典的三幕式結構,導演醇熟的鏡頭技巧、視聽語言、細節設計都是教科書級別,給觀眾帶來了貼近生活的一部好劇。但是儘管還是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邏輯漏洞,好看,精彩,有趣,然而在貧富差距和階層對立這樣嚴肅的社會主題下,它具備的深度和現實意義都不夠,這些問題依然無解。

《我不是藥神》中,講述的是平凡人困難面前不斷做選擇的故事,最震撼人心的臺詞就是“世界上有一種病,就是窮病。”劇情平鋪直敘,沒有太大太多的跌宕起伏,也沒有什麼扣人心絃的場面。不過這部片子所要刻畫的故事,所要諷刺的東西,所要反應的現實卻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笑點沒有,但是淚點十足。它能直戳觀眾的內心最深處,引發觀眾對現實的思考,這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小蜜娛樂圈


《我不是藥神》和《寄生蟲》比起來顯然不是一個量級,一個沒走出國門,另一個獲得了韓國首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和奧斯卡電影節四項大獎的肯定,雖然說現在電影節越來越商業化了,但是戛納電影節的評判標準是公認反商業化的,可以說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節,而而寄生蟲獲得奧斯卡獎一下不只是一個最佳外語片獎,還把年度最佳影片收入囊中,這個獎項能頒給外國影片,電影質量絕對是過硬的。



《我不是藥神》這個電影完成度還是很高的,劇情也很連貫,監製徐崢出了不少力,但這部電影之所以在中國反響那麼大,甚至人人都討論,是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真實中國故事,是咱們特有的社會現象,它反映了國內在某一段時間某一種人群吃不起藥,因為貧窮在生死間掙扎的故事,這部電影僅僅是講一個故事嗎?不是的,這部電影就是一個人性的考驗,我們一直宣揚要堅決打擊盜版,因為盜版是偷竊,是錯誤的價值觀,但是在生死麵前,我們應該堅持這個原則嗎?難道這個原則比生命還重要嗎?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點。


在法律層面上,我們是一定要保護正版藥的,不管他多貴,不管它的價格已經高到會讓多少在生死之間掙扎的人失去機會,因為我們不這樣的話。那些製藥公司怎麼生存?一件專利的保質期可能只有15年,通常研發就八年十年,再走一個申請專利的流程一年,真正能讓製藥公司活下去的,可能就三五年的時間,如果我們不保護他們的利益的話,沒有公司願意研究新藥,誰來保護我們未來的的安全呢?

是因為這個討論度,才會讓《我不是藥神》這麼火爆,導演文牧野把這個故事已經講清楚了,但是電影的藝術性,不是隻讓觀眾看懂就行,這只是基本條件而已,電影節評論電影的方向,是從舞美,鏡頭,拍攝手法,甚至從演員導演這些方面進行的一個綜合性評判,《寄生蟲》這部電影,從視覺效果來講很寫實,窮人家潮溼的地下室,和富人家亮麗堂皇的別墅,髒水湧進進地下室,廁所裡噴出汙穢物,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真的髒東西,可能是因為導演奉俊昊有社會學專業背景,有點像敘事紀錄片的風格。


從故事背後的傳達意義來講,這是一個比《我不是藥神》更富爭議性的一個話題,就是貧富差距,當窮人和富人,這兩種不可能交集的人在一起生活以後,窮人的習性就慢慢凸顯出來了,窮人並沒有意識到富人面前的笑,隱藏了多少蔑視和輕賤,富人一直說窮人身上有種奇怪的味道,窮人以為是身上的味道,但其實是下里巴人的味道,是貧窮的味道。
兩部電影其實各有所長,都保持了完整的敘事和劇情,以及背後傳達的意義,我覺得《寄生蟲》拍得更好一些,至少情緒上,更能讓我感同身受。


炭燒的菠蘿


首先說一下《寄生蟲》這部電影,它的優點蓋過了缺點,拋開故事邏輯的那些不合理性,這是一部難得的反映社會現實的好電影。

我們來看看它講述的是什麼故事,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韓國首爾的地下室,住著貧困潦倒的一家人,爸爸基澤、媽媽忠淑、哥哥基宇和妹妹基婷,地下室潮溼發黴,蟑螂成群…

這家人沒有一個人有正式工作,只是偶爾打打散工賺些外快,不過,因為老同學的推薦,哥哥基宇得到了一個給富家女兒當家教的機會。

於是,有些美術功底和天賦的妹妹幫考了多年都沒考上大學的哥哥偽造了名牌大學證書,哥哥基宇順利的通過面試成為富人家裡的家教。

一家人為哥哥的成功感到高興,但是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先後將妹妹,爸爸,媽媽拉了進來服務於這個富人家庭。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一系列意外的突發事件,讓這個貧困的家庭和這個富有的家庭,同時都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很多人認為,影片反映的是貧富差距,階級固化,但我認為,影片真正想表達的是:富人虛偽,窮人互害,這是人的本質,也是當今的社會現實。

表面上,富人對窮人一家都很尊重,但是內心裡,他們是看不起窮人的,他們非常討厭窮人的越線,同時也非常嫌棄窮人的味道。

影片裡,樸社長不止一次的說出越線這個詞,他認為基澤作為自己的司機,做好該做的工作就行了,不該說的話別說,否則就是越線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是有界限的,不管身份平不平等的人都有,只不過樸社長嘴裡的越線,多少都帶些富人對窮人的歧視。

什麼是窮人的味道呢?用樸社長的話說,那就是地鐵的味道,對於基澤一家來說,那就是長期住在地下室而附於身體的異味。

這種由生活習慣形成的味道,如影隨形,不是洗個澡、換身衣服就能掩蓋的,所以樸社長聞到了,樸太太聞到了,小兒子更是在一家四口身上都聞到了。

雖然樸社長夫婦選擇了隱忍,但骨子裡的那種厭惡和反感,還是讓金基澤一家看在了眼中,並如同鋼針一般,深深地刺進了他們的內心深處。

這就是富人的虛偽,他們表面上尊重社會低層,同情窮人,但內心卻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骨子裡看不起窮人,這樣的富人韓國有,中國也有。

說到這裡再來看一下《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網絡上各種關於該劇所反映的現實問題的討論也是十分火熱,但是通過該劇所體現出的一個社會現象以及帶給我們的警示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的。

該影片講述了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從印度帶回了天價藥的仿製藥“印度格列寧”,並私自販賣,引起警方調查。從自私走向無私,為病人的生存權而抗爭,最終被抓,贏得了尊嚴,多位角色的命運也因為“藥”這一元素串聯,演繹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草根眾生相。

而該劇的導向正是由白血病這個群體帶來的,正是由於社會上一大批白血病人沒錢治病,才會助燃這位私自販賣藥品的商販的成功。正是因為窮,無法支付國內昂貴的藥費,才導致了那麼多悲劇的發生。貧窮是一種病,這種病不是不可治癒的,但越是貧窮的人確連自己生病了都捨不得去看醫生,越是想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卻越是失去的多。

不得不說《我不是藥神》以出色的題材,探討了種種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刻畫困境的同時,更讓人思考困境。但是影片所反映的許多社會問題也是需要我們引起注意和值得我們反思的。

總結這兩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水平都是各有所長,各自都有要表達的社會問題,都是不錯的電影。




黑糊糊影視


《寄生蟲》講述了一家四口住在簡陋的地下室,過著擁擠的生活,手機停機WiFi斷網,一家人靠唯一的收入給披薩店摺紙盒維持生計,稍微好一點的生活都沒有,生活一團亂。兒子基宇的到一個家教工作,逐步利用計劃、假的信息把妹妹、媽媽、爸爸三人受聘於自己家教的富豪家,為了保住飯碗用盡手段,沒法子窮怕了。故事中提到富豪兩次提到“刺鼻的味道”成為本劇殺人的引線,其實這種味道就是貧窮的味道,是上層社會對貧窮的鄙視,窮人就是窮人,那怕有著好的工作,但是身上的味道一直都在,這就是貧富差距的味道。

《我不是藥神》講述了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店裡沒生意,老父病危,手術費籌不齊,交不起房租。一日,店裡來了一個白血病患者,求他從印度帶回一批仿製的特效藥,好讓買不起天價正版藥的患者保住一線生機。百般不願卻走投無路的程勇,意外因此一夕翻身,平價特效藥救人無數,讓他被病患封為“藥神”,但隨著利益而來的,是一場讓他的生活以及貧窮病患性命都陷入危機的多方拉鋸戰 。它體現了現實中的問題:貧窮病人的生存、治療、藥物昂貴、犯法救人、警察的工作與人心等等都引人思考。

兩劇的起因都是是因為窮,一個因為窮住著地下室,過著最廉價的生活,一個因為窮無法支付國內昂貴的藥費。貧窮是一種病才導致了那麼多悲劇的發生,但越是貧窮的人確連自己生病了都捨不得去看醫生,越是想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卻越是失去的多。兩劇各有千秋都是一部好電影,體現貧富差距、窮活不易。


白色貓小喵


《寄生蟲》和《我不是藥神》都是很優秀的影視作品,而好的作品要來評價高低的話,本身是很難或者說很主觀的,就像當年的《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到今天為止,人們還在為誰是當年最佳電影而爭論不休。我想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裡我來表達一下,我對這兩部電影的看法。

都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將從電影劇本,演員表現,電影格局內含三個方面來闡述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大家有什麼觀點也可以拿來多討論,畢竟現在是言語自由的時代嘛!


一個電影的好壞,劇本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甚至可以說能決定生死。如今電影行業每年那麼多爛片,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劇情狗血,劇本沒有去推敲。而這兩部電影在劇本的設置上都是下了苦功夫的。連每一個人物的臺詞,都是那麼鮮明,那麼有特殊意味。

《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樣的人生事蹟本就傳奇,有原型的幫襯,讓故事情節順暢飽滿,人物鮮明,帶入感很強烈。有種根正苗紅,傳統正派的感覺。而《寄生蟲》不同,它走的是劍走偏鋒,靈光乍現的路子。彷彿故事很架空荒誕,卻又好像就是我們社會的樣子,每一句臺詞和情節的設置,看似鬼魅無理,卻發現人性就是如此。看的每一個人壓抑彷徨,卻無力動彈,完全像一個藝術作品,所以奧斯卡也把“最佳原創劇本”這個獎給了它也是有道理的。故此,在電影劇本這一環節,我個人感覺《寄生蟲》更勝一籌。

接下來討論一下我對這兩部電影的演員表現的看法,首先是《寄生蟲》的演員們,宋康昊,李善均,趙汝貞,崔宇植等,韓國韓語的敬業和演技都是比較出眾的(整體上而言),尤其像宋康昊這樣的大神。在此片中,裡面的演員發揮的都很好,不過個人感覺都是中規中矩的演繹,有突出亮點的地方不多。反觀《我不是藥神》這部片子,無論是從主演還是配角,閃光點滿滿,我甚至認為這部戲之所以這麼成功,演員們的努力佔據了很大作用,所以徐崢同志也如願拿到了影帝。因此,在演員表現這個層面,我更傾向於《我不是藥神》。

最後來說一下我對這兩部片子格局內含上的看法,電影除了是一種商品以為,還是一種藝術作品,學影視專業的人都知道,電影是人類的第七藝術。既然是藝術品,那麼就要有藝術價值,而這兩部作品的社會反響都是很不錯的,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兩部電影都說的是社會問題,《我不是藥神》反映的是我國現在艱難的就醫買藥問題,它反映的是一種極為強烈的社會短板現象,有極為強烈的警示作用。而《寄生蟲》更像是反映階級矛盾問題,無論是窮人階級還是富人階級,每一個人物都好像蒙上了宿命的面紗,無論怎麼掙扎,好像都逃不過命運的束縛,這裡面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有的只有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從電影格局內含上來說,我更喜歡《寄生蟲》

綜上所述,《寄生蟲》三局兩勝,在我個人心中,更好一些,不知大家的看法呢?


解影神叨


這個問題放在前兩個月可能還有些選擇性,現在的話沒有選擇,《寄生蟲》先是獲得金棕櫚獎,在不久前《寄生蟲》更是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國際影片獎,並且這也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的非英語片。

《我不是藥神》雖然也是一部好片,寫實的揭露了國內的一些不正當現象,這也是電影的一大突破。但不得不說《寄生蟲》更優秀。和徐崢的電影作品相比奉俊昊的作品更有深度,在《寄生蟲》之前就有《殺人回憶》《母親》《雪國列車》《漢江怪物》等佳作。

為什麼我們沒有《寄生蟲》這樣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們還可以拿李安來說一下,現在連這塊遮羞布都沒了。其實中國電影的起步和發展比韓國還早還高,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就有《女神》《魚光曲》《天涯歌女》《小城之春》等經典影片,也誕生了阮玲玉,蝴蝶,周璇等中國影史上的超級明星。為何在越來越發達的現在我們反而落後了,這不但值得中國電影人思考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更多影視資訊敬請關注陽光影話








陽光影話


這兩部電影所獲得的回報(票房+獎項)都遠超過影片本身的高度,回頭想想當初《我不是藥神》的熱度和流量,《寄生蟲》的區別無非是戰場從中國轉向了歐美。

這片子幾個月前看的,當時就很有熱度了,只是沒想到現在藉著奧斯卡之力更上巔峰。

韓國的這種社會政治題材的電影看多了,其實並不感到新鮮,甚至讓人麻木,以至於會有種“有錯就改,改了再犯”的荒謬感。是的,韓國會因為這些電影而改變什麼麼?些許吧。否則,他們也不會有這麼多現實題材了。

至於為什麼得到歐美甚至奧斯卡的青睞,大概是宣傳做的好,這個題材西方也少見,甚至這個片子我看的感覺“人人都有罪,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這也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宗教理念。

演員什麼的就別吹了,就韓國人的男人大餅臉,女人整容臉,看多了別說老外就我一東方人都分不出來更記不住,在世界上能有什麼知名度和地位。宋康昊我十幾年前記得他是號稱“韓國周潤發”,當然是地位而不是長相,可發哥怎麼也去好萊塢溜達了一圈,宋康昊是沒可能了。

韓國電影好比快餐,吃的爽快,過段時間就忘了味道,再吃,又覺得不錯;

中國電影好比國宴,工序繁瑣,有高端大氣上檔次也有家常便飯接地氣,有人看的上,有人嫌棄,偶爾做出個滿漢全席,你就是不懂

也得誇兩句;


大唐混混


《我不是藥神》,徐崢導演飾演的角色是程勇,原型是陸勇。他把程勇和陸勇這個人物演得淋漓精緻,劇情也是跌波起伏,充滿悲傷和憤怒,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當代醫療事業去到了決定性的推進作用。

《寄生蟲》,奉俊昊導演作品,結合了社會批判的元素,其中不乏看到拜金主義,當時,奉俊昊導演就表態,演繹社會兩極分化和不平等的方式,是一種悲傷的喜劇。

兩部電影都排出了當時的現實、人性,說誰拍的水平高,很難分辨。在不同時期,或者國度,社會的兩極分化總是那麼明顯,難妄下定論。






欲等風來


你認為《寄生蟲》和《我不是藥神》哪部水平高?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認為《寄生蟲》水平高

兩部都是很棒的電影,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完全擊中要害——國情。先說下《寄生蟲》,這部電影影響力巨大,使得韓國的法律都改了,並且撥款改善地下生活環境。在近100年來,這種電影屈指可數。《藥神》在我們國內是很成功的,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我認為在題材層面上講,《藥神》比《寄生蟲》略勝一籌,是我們國家的典型事件案例,真人真事改編。

但是如果要說其中哪一部的水平比較高的話,我認為是《寄生蟲》,不為別的,就以為它獲得了奧斯卡

奧斯卡是電影業最高榮譽的獎,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認可。雖然《藥神》在國內獲得了很好的成績,票房很高,口碑也極佳,但在獲獎方面還是不及《寄生蟲》。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都可以在以下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感謝閱讀。


餘生有潔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兩部電影社會現實題材拍商業類型片,《我不是藥神》對我們國家而言,這樣的電影多一部是一部,真的很難得,是部時至今日終於拍出來的國產“高分韓國電影”,拿現實題材拍商業類型片,從豆瓣評分上,高出《寄生蟲》一點點,從製作上韓國針對這類型的電影還是把握得當,細節引導,這種人與人之間畸形的對抗與社會發展和生存制度息息相關,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像一個牢籠一般,切切實實存在,將我們每一個人都禁錮其中,除了坐看悲劇發生,我們其實什麼也做不了,甚至連思考也抓不到頭緒,終究會陷入迷惘之中。奉俊昊的努力和創意也向世界證明,類型片確實可以做的好看和藝術性並存,這是韓國電影最為重要的貢獻。

《我不是藥神》站在國產的角度去看這不電影,這次真的突破的很多,藥廠沒有錯;藥企員工也沒有錯;程勇代購是為了救父親,為了讓更多的人吃的起藥,程勇也沒有錯;警察要維穩,要堅守程序正義,警察也沒錯,警察要是真的敢帶頭支持盜版,那才是徇私枉法。其他病人更簡單更可憐,就只是為了少花點錢,能多活幾天。明明每個人都沒錯,每個人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卻不得不在一起鬥智鬥勇,甚至你死我活,你看,命運和現實是血淋淋的,它們才是最大的反派一。

如果非要讓我覺得哪部水平高,我支持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