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01,

從《買房子的女人》更名為《安家》開始,我就懂了:

它並不想講述一個真實的職場中介故事,只是想傳播正能量、播撒溫暖。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再看每集開篇這幀介紹“本劇獲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劇本扶持,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2018年度電視劇劇本扶持”,讓多少電視劇目眩眼饞望塵莫及。

天知道有多少影視劇為了得到廣電爸爸的蓋章過審,不得不改改修修壓箱底幾年才見天日?

有多少影視劇為了能夠一次過審,把好好的天字號千萬粉絲大IP直翻拍為腦殘狗血愛情劇?

有多少影視劇因不可說不能拍的男男關係,無奈轉移為義氣沖天肝膽相照的單身狗友情劇?

又有多少倒黴催的影視劇最終無法過審,有資源的抱著能收一點就少賠一點的心態不得不轉國外陌生賽場聽天由命,沒資源的哪怕片方賠的賣內褲也得打包了塵封樹洞。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正因為有數不勝數的“血淋淋”案例的前車之鑑,才教會了一大批職業編劇如何輕易造“輕易過審”的劇本:

“假”沒關係,必須得有正能量,最好帶主旋律。

換句話說:每一位編劇都承擔不起不過審一敗塗地的結果,於是選擇最保險的編法——管你什麼懸疑職場穿越歷史劇,統統一錘子打爛全都往無毒無害的愛情、喜劇類型上湊,額外加點正能量、搞點主旋律完事。

這原本就是業內統一的標準作業方式,所以我們看了無數的國產電視劇後,總覺好多是換名換演員不換內容的雷同劇。

大環境如此,編劇大多“認命”做流水線量產翻拍故事以期最快的速度為資本圈快錢,久而久之,越來越鮮有沉下心作良心劇本者?

而攤上一水過度整容劇本看的賊膩,視覺疲勞的觀眾總徒勞無力的嘆息:我大國產電視劇什麼時候才能崛起?

誠然不能單純的怨怪編劇,但編劇們依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同一有限創作環境之下,依然有狹縫中的好劇問世,如《大江大河》如《平凡的世界》如《人民的名義》……

問題是《安家》的編劇是六六,那個大名鼎鼎一手操刀了幾乎無差評良心劇《蝸居》的頂尖女編劇。既不是缺錢走量的流水編劇,也不是狗血爛梗無經驗的新手編劇。

劇本買的是日本大熱劇《買房子的女人》。

參演的演員盡是精挑細選的實力派:孫儷、羅晉、王自健、海清、丁嘉麗等

就連導演都是指導過《小姨多鶴》《雙城生活》等很多高分劇,多次獲獎的安建。

為了祛除職場劇的懸浮之感,還特意將服化道還原實地,比如沒有開單的窮員工只能合租睡高低床,被母親一再洗劫工資的可憐女主只租得起最便宜的凶宅,全身上下只穿普通的大陸貨……

集這般費心費力的集齊了導演、演員、編劇、劇本、服化道等所有滿分卡後,劇方本懷著百分百的信心能在開年之初兌換個超級王者,然而都播出快20集的《安家》,依然是掙扎在豆瓣6.2分的及格線上的青銅。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時也?命也?

都不科學。

我有個不成熟的小推論:

恰恰是官方的力捧,給六六大神套上了緊箍咒也。

02,

多少影視劇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安家》蜜汁好運的抱住了廣電大腿。都是地上跑的雞,怎麼它就飛上了枝頭變成了鳳凰?

事實證明拿人手短,得到是建立在失去基礎上的。先看一則扶持基金的內容要求:引領社會風氣,弘揚新風正氣……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六六靠上了官方的扶持基金,必然得生產出比過審線更高更偉光正的作品。

這並非被迫,而是覺悟:官方認可的東西必須是好東西,是好到讓每個觀眾不會有負價值的東西。

電視劇的調性就這麼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安家》不能出現“大壞人”,每一個人物插曲,只能是溫暖的、感人的、正能量的。

而六六最擅長的是寫實,客觀的寫社會里灰色的實。所以她筆下的《蝸居》有小三兒有貪官,有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的小民。

而這一切引用到安家身上,全變的不再客觀與真實。

同樣是小三兒,海藻是為了錢財把自己奉獻了的俗人,知否小姐就只是清新脫俗詩情畫意只圖愛情不貪財的文藝女青年。

宋思明為了小三兒能苛待無視自己老婆的感受,而闞總老婆什麼招兒不必使就躺贏小三兒,老公主動醒悟最愛老婆,浪子回頭金不換。

沒有撕小三兒的難堪,沒有夫妻吵翻天的不雅,只有那個落在房似錦臉上反引觀眾同情的巴掌。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同樣是蝸居一處對買房瘋魔的海清,在《蝸居》裡她是級別不夠硬湊各種騷操作的購房者,而在《安家》裡明明一家雙博士職工,自有一套兩室一廳還冷靜剋制買房不敢房貸的女醫院主任。

看出門道來了嗎?

六六在《蝸居》裡可以直白的表述著眼前的苟且,而在《安家》裡眼前的苟且驟然變得微不足道,轉而向大眾傳達一抬手都能觸及到的詩和遠方。

過於理想化的去描繪現實,是《安家》劇本的硬傷。

所以,不必懷疑怎麼會有兩三年不開單混底薪,也不會被開除的員工。

有不把業績當回事兒,店鋪一再賠錢也不會關店不會換店長的好公司。

有房租是市中心最貴地段,業績不好入不敷出,員工依然只搞溫馨團結都不認真做業績,也不用擴大規模招納新人的三好中介門店。

03,

從六六在創作每一個插曲故事時,都會極力刻畫小人物的生活不易可以看出,她並非對這種理想化表達方式無法獲得觀眾共鳴一無不知,而是心知肚明。

無奈高要求的偉光正大基調不能變,這種刻意表達的“不易”便只能曇花一現感人立收,再一腳重新踏理想軌道。

於是觀劇途中總會有種難言的感受:編劇明明一直非常明智的甩出了現實熱門問題,卻總將解題過程一筆帶過不談,又迅速把完美答案拍你臉上,完全不留深思的空間給觀眾。

比如粗心又沒能力的小樓,在犯了“大便罪”之後不僅沒被罰款降薪解僱,反而因他人一句“他家裡窮”立馬無罪獲釋,還無端贏得了最大受害人女領導房似錦每天帶早餐回饋服務。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在小樓勤懇的打著一遍遍騷擾電話後,明明來投訴的女客戶卻突然生出了濃厚的興趣,只看了兩眼給老公打了個確認電話就買了兩間商鋪,一秒就對小樓由恨生愛了。

又如房似錦帶事兒精老頭老太看房,老頭老太一路對她的服務各種挑剔不滿意,連帶看的大別墅也沒入法眼,一會兒嫌電梯小一會兒挑戶型有問題,就因為房似錦全程微笑服務笑得好看就簽單了!?感情二老先前對所有問題的抱怨都只是說說而已的演戲?

房似錦生世可憐,差點被毒母扔進井裡,天天被母親姐姐們打罵欺負,家裡也一窮二白,姐妹三個都早早輟學打工養家,而她愣是憑著爺爺一人偏愛之力,最終有出息的上了好大學。說好的沒錢供上學姐妹一視同仁呢?

excuse me.莫非《安家》故事第一溫暖規律是:生活不易一定會被生活厚待?

04,

of course.《安居》故事的第二溫暖規律是:永遠能多方共贏,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兩天985的第一單遇到了大問題:客戶因為對面鄰居輔導兒子功課嗓門大會影響睡眠,擺手不買。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房似錦同學聽說後,立馬出了一個“讓大嗓門鄰居搬家”三房共贏方案:給鄰居家孩子另找一素質教育好學校。

如此這般,鄰居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必然得搬家到學校附近,985能開心無顧忌的再找客戶賣房,公司一下多出原房源、新房源、鄰居房源三份業績。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又如房似錦第一次在公司遇到的刁難:老油條將鬼都不待見的下水道戶型與帶看半年都不成交的錢少事兒多難纏客戶,一同丟給她施以下馬威。

結果她做了一件誰都沒想到的資源整合推銷:將下水道戶型三下五除二改造成難纏客戶心中的夢想之所,再一句“累的時候可以看到星星,靜思詩和遠方”,就一石二鳥的完美搞定了!

然而像這樣理想契合的兩個故事完全不能說服有邏輯的觀眾:

1,因鄰居輔導孩子功課太吵使得帶看客戶不買房,一般的操作難道不是換個鄰居孩子上課時間再帶看嗎?而且客戶並沒有表達出百分百誠意“只要鄰居搬走就一定買”的情況下,就去費心費力一波三折的弄走鄰居不是給自己增大賣房操作難度嗎?

2,自行改造下水道戶型房屋客戶同意了嗎?錢誰出?萬一改造之後沒賣出去幾十萬的裝修費誰承擔?現實裡中介只會幫助客戶出主意與方案,而不是一手大包大攬自作主張改造。一則有那麼多盯裝修的時間不如多跑幾家客戶,二則僅針對一個不確定的客戶全面改造風險太大失敗率極高。而劇中完全省略了房屋主人關卡,直接由女主決定所有步驟,毫無說服力,更像是為給娘娘代言的歐派品牌打廣告硬加上來的。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不是說不可以設計“大家都好”劇情,《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必找張小敬抓狼衛,合作的基礎就是為了共贏,很多影視劇的談判成功橋段也都因為可以共贏。

然每個有吸引力的“大家都好”故事都必須建立在合乎邏輯上,發於需止乎得,不需要絕對的完美,更不能為了劇情格調的溫暖而刻意表達無法自圓的圓滿。

05,

當然,它也有優點。

至少,它隱晦而含蓄的表露了真實房屋交易裡的“一萬種套路”,真實職場裡普通人種種不為人知的心塞。

從這一點看,六六足夠努力,她努力求存同異,努力營造真實,努力感化眾生……

然我們依然品到一種現實與理想的嚴重割裂,一種脫離了邏輯與認知的烏托邦。

近來越來越多的作品被套上“美好主題”,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壞”的劇本。

以《愛情公寓5》為例,已經到達了消滅所有汙點壞人的絕對美好環境:曾經的渣男呂小布被美化為絕世好爸爸,暴躁女胡一菲學會了剋制,二愣子憨貨曾小賢被髮配邊疆,搶戲壞事王悠悠一根筋關谷被投送出局,迎來的新角色要不是閃閃惹人愛的單純吃貨,就是亮瞎狗眼的無敵學霸,連富二代的人設都是勵志派……

結果看到了:儘管愛5的劇本水平已達化境,依然拯救不了缺少“壞的”衝突感帶來的口碑下滑。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同樣的,我很擔心《鄉村愛情12》的廣坤叔,編劇的架勢越來越像要撥亂反正,將象牙山村唯一壞人謝廣坤寫成改邪歸正大善人的地步。

可是若真沒了自私攪屎棍廣坤叔,還有何看點?

安家:編劇六六怎麼也變慫了?

當然,我非常同意國產電視劇應該追求高質量正能量的調性,但我也同樣擔心這種上有政策被一再放大魔化成”消滅所有壞“的下級對策後。

我們的文化環境徹底無菌,那麼被所有“溫暖光明正能量”引導薰陶長大的下一代,在如今全球化趨勢面前,面臨未來外來資本主義式“自私邪惡負價值”侵蝕時,還有何識別與自保能力呢?會不會輕易被影響被打趴下,反而錯誤的懷疑自己的原來正確的環境呢?

文化的正向輸出,不應是消滅所有“惡”,也不能只有純粹的“正”,而是善惡共生。因為人類天生向善而生,適當的出現惡不會傳播惡,而會轉化成滅毒活疫苗。

人人認知,人人免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