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張照和樑詩正差不了幾歲,兩人也都是清代書法大家,誰的水平更高?

璞瑜書


二人都是一時翹楚、人中龍鳳。生逢同時,同朝為官,又都是皇帝的貼身近臣。當其時,張照書法的名氣要大於梁詩正,主要是乾隆皇帝的推崇。而現在,梁詩正的曝光率更高,被公認為清代館閣第一筆。二人都屬於正妍書風一脈,張照行書上承晉韻更濃,梁公楷法更工,也更“館閣”。抱庸以為,二者相較,不相伯仲,各有千秋。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



張照是全能型才子,能詩,善畫,通音律,精鑑賞,尤工書法,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博學廣識,簡直與蘇東坡也有得一拼。張照初學董其昌,後精研顏魯公、米芾,筆力雄勁,大氣莊重。


張照書法最擅長的是行楷,也是“館閣體”高手,經常為乾隆皇帝代筆。乾隆對他極為賞識,稱他的書法造詣已超過王鐸董其昌,甚至可以直追王羲之。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人。幼有異稟,五歲能詩,雍正八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初為南書房行走,歷官戶部侍郎、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後調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後又掌兵部尚書。1763年卒,授東閣大學士,諡文莊。


梁詩正是乾隆皇帝的老師,在文學與仕途上,梁詩正絲毫不遜於張照。梁詩正先後掌持五部尚書,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有才,又會當官,人中之龍啊。就書法而言,雖在乾隆不如張照那樣地吹捧,後世之人對是張是梁誰屬第一也各有說辭。



在“館閣”之中,尤其是極工極妍上,梁詩正是力碾張照的。現代的啟功老師,主要是學的梁詩正。梁公的字,不論楷行,那都是“美翻了”的,但就筆法寬度跨度上稍窄於張照。只能說,二者各有其長吧。



抱庸淺談。圖片均自網絡。


抱庸詩書


張照:乾隆時期館閣體能手,注意,是“乾隆時期”。乾隆時期崇尚董其昌,可以後人學董其昌無一人能有出路。董在學書時米芾、二王盡學,後人再學董時,只摩其形,一味的流美,毫無筋骨。乾隆的字體也不出其牢籠,被乾隆喜歡的張照,其字當然不免帶些弊障,直到後學顏、米才有所改善,到清朝書法風氣已經不能更改,張照又怎麼能獨善其身。

梁詩正,初學柳公權,不可謂不取法乎上,後參文徵明、趙孟頫、顏真卿 ,其字盡得古法,有子昂之貌,又不似學趙之人的媚俗,算是正派書法。

從學書經歷來看,並參考書法作品,梁詩正在書法風格上更勝一籌。




球說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書,以預修《大清會典》,書成,加一級。十三年,為撫定苗疆大臣,無功,革職拿問,諭靳。尋赦之,命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乾隆七年,歷官至刑部尚書,供奉內廷。九年十二月,丁父憂,奔喪至徐州,卒於途中。諡文敏。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性地高明,深通釋典,詩多禪語。書法初從董其昌入手,繼乃出入顏、米,天骨開張,氣魄渾厚。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嘗作白描大士像,寥寥數筆,而法相自佳。著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卒年五十五。

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為“三絕”。手跡有《行書東坡詩》(現藏故宮博物院)、《臨米貼》(藏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其畫最長於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雅秀。用墨乾溼得宜,發枝布幹亦極灑脫,備極閒逸,筆墨秀雋傳神。所繪白描《大土像》,寥寥數筆,法相自佳,又有《梅花圖》(藏故宮博物院)。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因父喪回籍,至徐州宿遷縣,卒於旅次。諡“文敏”。

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

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乾隆《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九《五詞臣五首·故刑部尚書張照》)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轉變過程中,具有明顯作用的當屬張照的創作實踐和乾隆弘曆對趙孟頫書法的推重。”清·邵松年在《古緣萃錄·張天瓶臨蘇長公養生論卷》中題曰:“本朝畫山水以麓堂司農為第一,書法則首推張文敏。生平遇兩公書畫,度力所能致者,必購致之。歷年既久所聚漸多,因撿舊所得者與伯英分藏之,將來傳示後人又是一重翰墨因緣也。”


對於張照書法不足的批評,多集中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5] 清·阮元《石渠隨筆》說:“司寇書自是我朝一大家,然有劍拔弩張之處。……餘見其書多種,又收得臨全本《九成宮》及小楷多種,功力可佩,然竟不能脫俗,殊不可解。”近人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張照:“他是學鄉先輩董其昌的字出身的,他不比陳元龍的死學董字。他見到那時學董字的變本加厲,越發浮薄了,所以有意寫得放縱些,裝出一副劍拔弩張的狀態來,一則免得與人雷同,二則也是他的個性如此。”

張照早年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諸家書法,卓然成家。不過,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則是他的舅舅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指導下,張照先是描紅,然後臨摹名家碑帖。張照常聽舅舅講起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墨池洗硯”和王獻之習字十八缸的故事,很欽佩王氏父子勤學苦練的精神,並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樣。不管是三九嚴冬還是三伏酷夏,張照每天都彎腰直臂,握緊毛筆,認真習字。有時候,張照還將鐵尺或沙袋綁在手臂上,以增強臂力和腕力。那時候,張家並不富裕,張照就以棕把蘸水在青磚上練字,每天要寫上幾千字方才罷休。天長日久,張照練字的青磚中間居然凹陷下去,一塊塊青磚就像是一方方硯臺似的,而張照練字用壞的一支支棕把筆丟棄在屋外,壘得也像小山一樣。為了練就一身真功夫,張照不僅以“破萬卷”的精神堅持苦練,而且還對王羲之《書論》、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以及米芾《書史》等有關理論著作認真研習,以獲得理論上的提高。在舊時,名家繪畫寫字,某些技法通常是秘不示人。如王鴻緒,即便是張照的親舅舅,但有時寫字也要避開張照。為此,少年張照曾藏在舅舅王鴻緒樓上三天,偷看舅舅的執筆運筆方法,回家後反覆揣摩,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到了十四五歲時,張照的書法已博取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王鴻緒等眾家之長,顯示出不俗的功力,並獲得了少年書法家的美譽。


張照不但書藝造詣頗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揮毫,因而被稱為“造化手”。他很早就注意到,一般人用右手乾的事,“左撇子”們用左手照樣也能幹好,在學堂裡學珠算,左手撥算盤,右手記數字,這時候,左手的作用似乎要大一些。更重要的是,不少優秀的左手書作品甚至呈現出某些特殊的風格。這一切都促使他用左手握起了毛筆,鑽研雙手揮毫的技藝。張照用左手寫字,俯仰起伏,運筆流暢,向來為人稱道,然而最風光的卻是他墜馬傷臂那一次。據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當年他隨乾隆皇帝出巡,不料從馬上摔下來,右臂幾乎折斷。後來他向皇上進《荷葉唱和詩》時,便用左手寫楷書,字字凝鍊含蓄,沒有一筆僵死的筆劃,“上大悅”。說起張照的左手書法,據清葛虛存《清代名人逸事》記載,民間曾流傳過一則趣聞,說張照的祖上敬佛虔誠,多年來在朱家閣指松庵中供養一位斷了右臂的和尚。這斷臂和尚是個得道高僧,其別具一格的左手書法更是聞名遐邇。巧的是,斷臂和尚圓寂那天,正是張照誕生的日子;而且,斷臂和尚與張照又都是左手書法的高手,於是,張照乃斷臂和尚轉世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越傳越神。

聞名天下的岳陽樓上的《岳陽樓記》雕屏就是出自張照的手筆。說到這件屏風,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清乾隆初年,湖南嶽州府對岳陽樓作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保養。由於年代久遠,昔日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的屏風已光彩盡失。正在嶽州知府黃凝道擔憂之際,他聽說刑部大臣張照從故鄉松江省親返回京城,隨即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押運糧草西行,途經嶽州府,心中不禁一陣竊喜:張照書法氣魄渾厚,超凡脫俗,實乃我朝第一書法大家。若能請他為岳陽樓重新題屏,豈不是一件美事!翌日,張照果然解運糧草來到嶽州,不料這一天突然狂風驟起,暴雨傾盆,洞庭湖上一時無法行船。於是,黃知府乘機為張照接風,在岳陽樓上飲酒賦詩,一邊故意連聲嘆息:“今樓有人重修,記卻無人重書了!”這一招“激將法”果然靈驗,張照慨然應允願為代筆。這一邊,黃知府早有準備,立即叫人送上文房四寶。張照乘興揮毫,筆如蛟龍戲水、猛虎穿山,一篇《岳陽樓記》一揮而就。黃知府立即挑選名工巧匠,選用最上等的十二塊紫檀木,日夜趕刻,不到一月功夫,這篇佳文佳字便鐫刻完畢。光彩奪目的新雕屏嵌於樓中,頓時令岳陽樓增輝不少。不想道光年間嶽州來了個貪官魏知府,此人對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垂涎已久。為將這塊鎮樓之寶竊為己有,魏知府便用重金請得一位民間藝雕高手,花了一年半時間精心臨摹,秘密仿製雕屏贗品,企圖偷樑換柱。這位藝人知道魏知府的企圖後,為了讓後人分辨真贗,特意在“居廟堂之高”的“居”字上暗暗做了手腳,將一撇寫得較短,看上去像一把鋒利的匕首;而且雕屏贗品的“居”字與右邊一行的“心”字靠得十分近,使後人對魏知府產生“居心不良”的聯想。不久,魏知府趁調離嶽州之機偷偷掉包,將贗品掛在岳陽樓大廳,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品,連夜出逃。誰知官船行至洞庭湖上,風暴驟起,波浪滔天,官船頃刻間被風浪掀翻,落水的魏知府死死抱住雕屏想逃命,不料雕屏是由堅實的紫檀木製成的,掉到水裡一個勁往下沉,結果魏知府與雕屏一起沉入了湖底。後來,湖水乾淺,雕屏才被當地漁民打撈上來。此時,第八塊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塊上的“樂”字已不慎被損壞。當地名士吳敏樹聞訊後,用120兩紋銀從漁民手中將雕屏買回,又花了三年時間臨摹張照手書原稿,才補上被損壞的三個字。北伐戰爭後岳陽樓再次重修時,吳氏後人將珍藏多年的雕屏慷慨獻出。這件張照題寫的珍貴屏風終於完璧歸趙,回到了岳陽樓。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官員、書法家。

擅詩文,同杭世駿、陳兆嵛等六人結“月課詩社”。二十七歲,從院長萬(太史)經讀書敷文書院。雍正四年(1726年)中舉,雍正八年(1730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旋充《大清一統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1734年)選入上書房。乾隆初為南書房行走,遷戶部侍郎。建議八旗應行邊屯,停止募補綠營,以補國用。乾隆十年(1745年)擢戶部尚書。上疏皇帝要以節儉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調兵部尚書。次年,為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調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憂,召署工部尚書,調署兵部尚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東閣大學士,尋卒,諡文莊。

梁詩經常隨乾隆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內有尋奏“八旗閒散人丁宜分置邊戈,以資生產;緣營兵丁,宜量停募補以減冗額”之策疏;又有“每歲天下租賦,以供官兵俸餉各項經費,皇上宜以節儉為要,勿興土木之工,黷武之師,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國政論。工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晚年師顏真卿,編歷代名家書法真跡《三希堂法帖》。著有《矢音集》。


梁詩正的文章近南豐(曾鞏),詩骨蒼秀。他也擅長書法。清人吳修在《昭代尺牘小傳》稱“詩正工書。”清人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書中說到梁詩正的書法:“公書初學柳成宮(柳公權),繼參文(徵明)、趙(孟頫),晚師顏(真卿)、李(北海)。”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評梁詩正書法:“公常言,往在上書房為高宗作擘窠大字,適憲皇駕至,諸臣鵠立以俟,憲皇命作書,墨漬於袖,又命高宗拽之。”另據傳,梁詩正與張照曾共同為乾隆帝聯句《澄海樓聯句》。《詩話》稱讚梁詩正的應制詩“莊雅雍容,自然合節,情文相生之妙。專家苦吟不過如是。”“公(梁詩正)則以穩愜勝。枚速馬工,各擅能事。”

梁詩正長期修撰官書。乾隆十五年主修《欽定叶韻彙輯》十卷。乾隆十六年,主修《西清古鑑》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後續《西清續鑑》二編,各二十卷。乾隆十七年,奉命修《西湖志纂》十五卷,還曾參與編撰《石渠寶籍》、《秘殿珠林》。此外,梁詩正將與乾隆帝奉和的詩作集,《恭和御製太液冰嬉元韻》。

通過以上比較,張照的書法略高一籌。


詩詞與美文欣賞


 我覺得兩人各有各的不同之處,各有千秋, 張照—早年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諸家書法,卓然成家。不過,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則是他的舅舅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指導下,張照先是描紅,然後臨摹名家碑帖。張照常聽舅舅講起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墨池洗硯”和王獻之習字十八缸的故事,很欽佩王氏父子勤學苦練的精神,並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樣。不管是三九嚴冬還是三伏酷夏,張照每天都彎腰直臂,握緊毛筆,認真習字。有時候,張照還將鐵尺或沙袋綁在手臂上,以增強臂力和腕力。

  張照不但書藝造詣頗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揮毫,因而被稱為“造化手”。他很早就注意到,一般人用右手乾的事,“左撇子”們用左手照樣也能幹好,在學堂裡學珠算,左手撥算盤,右手記數字,這時候,左手的作用似乎要大一些。更重要的是,不少優秀的左手書作品甚至呈現出某些特殊的風格。這一切都促使他用左手握起了毛筆,鑽研雙手揮毫的技藝。張照用左手寫字,俯仰起伏,運筆流暢,向來為人稱道,然而最風光的卻是他墜馬傷臂那一次。據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當年他隨乾隆皇帝出巡,不料從馬上摔下來,右臂幾乎折斷。後來他向皇上進《荷葉唱和詩》時,便用左手寫楷書,字字凝鍊含蓄,沒有一筆僵死的筆劃,乾隆皇帝頓時大悅。

梁詩——正的書法早期學習趙孟頫、董其昌,楷書學習館閣體,完全適應了皇帝的喜好,以及科舉考試的要求,他能中探花也是理所當然的,他的行書和楷書寫的都非常的優美。

我個人覺得他的行書和楷書已經漂亮到了極致,把漢字的結構美髮揮到了極致。所以深的乾隆的喜歡,梁詩正在清朝也非常的有名氣。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書法家,在當時如此出名,書法史上沒有寫他一筆,也就是清代的書法沒有他什麼事,主要原因是他寫的書法當時大部分參加科舉的人都在寫,就是一種考試體,沒有什麼創新,看來歷史是公平的。

至於啟功有沒有受他的影響,這個不得而知,但是看二人的書法取向都差不多,都是趙孟頫、董其昌一路下來的,結構瘦長,都曾受過柳體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