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榆林的村落

五堡、十三柴塘、五口外、十八道大灘。

榆林市五堡:明設置榆林衛後,按其軍事地理位置、設防劃屬五堡,即保寧、常樂、雙山建安、魚河五堡。歸德堡歸鎮城統屬,鎮川堡歸保寧堡統屬故此初無二堡。到清代撤衛後,分設地方,方才有以七堡劃屬,故後來也有七堡之說。

榆林市“十三柴塘”:亦始於榆林衛時,主要是供應糧草及管理地方的機構,為城、堡附屬,即為除城堡直屬區域外,將屬域民戶、村莊劃分為十三個管屬區域,分別為上九柴塘和下四柴塘。上九柴塘大體在今古塔、青雲、劉千河和佳縣佳蘆河谷通鎮以西地域;下四柴塘在今董家灣、桐條溝、清泉寺和佳縣五女河谷金明寺以西地域。它既是軍事上的支持、供應劃屬管理地區,也是民事上的代管區域。上柴塘支應鎮城、歸德堡下柴塘支應魚河、鎮川二堡。到清代建縣劃設地方轄屬時,仍劃為上柴塘地方(上九柴塘)、下柴塘地方(下四柴塘)。

榆林市“五口外”:“口外”為清代開放邊地,移民墾殖後,對出邊人戶、邊外地域劃屬管理的區域或地方的總稱。總共劃為五個區域即“五口外”,有保寧堡口外,包括今芹河鄉北半部、小紀汗鄉西半部和可可蓋鄉全部地域;榆溪河流域(即榆林城北部邊外地)稱鎮城口外,包括今小紀汗鄉東部、孟家灣鄉中西部、芹河鄉東部、榆陽鄉長城外部分、牛家梁鎮西部、河則、馬合、耳林三鄉地域;常樂堡口外,包括今牛家梁鎮東部、金雞灘鎮中西部、孟家灣鄉東部、小壕兔鄉全部;雙山堡口外,包括金雞灘鎮東部、今神木縣大保當鄉擺言彩當地方、麻黃梁鄉西部邊外地;建安堡口外,包括今大河塌鄉邊外地和神木縣大保當地方。“口外”也是指通往長城邊外的通道口,俗有“男入走口外,女人揀苦菜”之說。

榆林市十八道大灘:清道光年間,准許邊內民戶連家遷居邊外墾殖,一時遷居移戶者甚多,形成以十八個大灘為中心的十八個住戶區域,也稱邊塘十八村,村轄範圍很大。到民國年後新劃區轄,十八村已不復存在,故稱之為十八道大灘,即龍大灘、鎖貝灘、波羅灘、馬連灘、烏杜採當、燈爐灘、什拉灘、金雞灘、柳卜灘、白官牛灘、馬場灘、野目蓋灘、擺合採當、大保當、烏素彩當、耳林灘、賈明採當、賈拉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