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們祖先為何將戰略眼光從西域轉向東北?

腐腐腐腐腐女-


其實很簡單,就是需要東北,因為需要,我們祖先才會把戰略眼光投向東北。比如在唐朝以前,首都基本上都在關中地區,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關中的承載力大大下降,王朝就不得不找一塊周邊土地能夠為國都提供基礎的需要。而且另一種方面是,西邊部落的衰落,以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契丹,女真,滿族等)的崛起,中原王朝不得不把戰略方向指向東北。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當我們把眼光投向我國地圖,草原與農耕的分界線就是我們祖先與少數民族的分界線。但是草原的東邊,也就是中原的東北地區卻是一片由森林構成的地方,戰略十分重要。現在是我國重要的糧倉,但在古時候這也是屬於遊獵部落的地盤。這裡形成了一股與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不同的文化。

遊牧民族如果南下,必定要忌憚兩邊的安全,一邊是西北,一邊是東北。西北因為特殊的地理形勢十分容易被遊牧民族控制,而東北不一樣,依託山林的掩護,完全可以抵禦住來自草原遊牧民族的威脅。這裡也就成了我們祖先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爭奪點,可以說誰掌握了東北,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正因為如此,我們祖先肯定要對東北進行長遠的戰略考慮,這是從地理角度考慮的。

其次,東北地區與中原其實自然環境很像,尤其是與早期的關中地區很像!兩個曾經都是長滿了樹,只不過關中地區經過我們祖先的刀耕火種逐漸將森林給變成了農田。那東北地區不就是一個早期的關中嗎?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因為自然環境的類似,東北的少數民族是很容易接受漢化的,例如:遼,金,北魏,滿族等,基本上都很容易接受漢文化,這是從文化方面來考慮的。

東北地區物產豐富,前面說過和關中地區極其類似,因此他的經濟價值同樣重要。後期的闖關東,不就是看重東北的資源嗎?有山有水,現在我們看東北人,其實與山東人很像,不管在風俗習慣,還是本身的價值觀,一衣帶水,現在的東北的經濟早已和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是從經濟方面考慮的。關於我們祖先將西北轉向東北所有的因素都能歸結於“需要”,東北其原因和四川,西北都差不多,這三個地方都或能成為一個國家,但也能被中原一統,只要需要,可不管你是東北,還是西北,或者西南!


歷史深度揭秘


安史之亂以後,準確點講,也就是從宋朝開始,我們的祖先開始將戰略眼光從西域轉向東北的。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基於軍事角度考慮。從漢朝開始,其受侵犯的隱患是匈奴和羌人,他們的戰鬥力極強,而他們缺乏資源,於是眼睛盯著漢朝的邊疆領土,經常入疆燒殺搶驚,所以漢武帝傾之國力派名將衛青,霍去病徵戰匈奴,收復西域等地區,如不經營好西域,一旦被匈奴佔領,其力量很快就會壯大起來,那麼對大漢形成更嚴重的威脅。之後的三國、兩晉一直到唐朝末年西域的情況都是如此。到了宋朝,西邊的部落日漸衰弱,已不構成威脅,這時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契丹、女真、滿族等)不斷掘起,威脅最大的是女真,而女真大本營就在東北一帶。在軍事上東北的地理位子很重要,可以依託山林的掩護,抵禦住來自草原遊牧民族的威脅,誰掌握了東北,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二是基於經濟角度考慮。唐朝以前,首都基本都在關東地區,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關中的承載力大大下降,王朝不得不另找基地,而東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三是基於文化角度的考慮,由於自然環境類似,東北的少數民族很容易接受漢化。


用戶正話正說


題主指的哪段歷史???

在大一統的朝代中,沒有對西域實施長期有效控制的是秦、隋、宋、明四個朝代。在兼顧西域並且不斷對東北用兵,稱的上是戰略調整的是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四代帝王不遺餘力的攻打東北的高句麗(小提示:高句麗和高麗是兩個不想幹政權),並且付出了巨大代價才將東北納入版圖。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消除一個巨大的隱患,防微杜漸,若任其坐大,將給中原帶來更大的戰爭。另一方面,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時發現高句麗與突厥來往過密,鑑於這兩個國家與隋朝的關係,這個消息讓煬帝不得不警惕,如果突厥與高句麗結盟那麼隋朝邊境將無寧日。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西部地區突厥等勢力強大,隋唐建國前中原地區經歷了百年戰亂,短時間內無力徹底擊敗突厥等遊牧民族,戰爭打打停停,突厥卻始終沒有遭受重創。另一方面,隋唐建國以後人們突然發現東北那個盛產糧食的廣袤平原冒出了一個人口眾多帶甲數十萬且具有高度文明,政治經濟文化不遜於中原的農牧結合的高句麗王國。

試想一下,過去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隋唐統治者:西部和北部的遊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死敵,這一個已經很難搞定了,現在東北部又冒出一個實力強悍的各方面與自己相差無異的新勢力,而且這個新勢力老是惦記你家東西,此時你作為中原地區的統治者你會想什麼?你會不會擔心他們聯合起來對付自己?

周邊強敵環伺,一股強大的壓迫感迫使隋唐統治者必須做出抉擇,既然沒有城郭的突厥暫時搞不定它,那就把東北這個剛有點苗頭還沒完全長大的小霸王按下去,扼殺在搖籃裡。於是隋唐兩朝跨度70年,歷時四代帝王,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平定高句麗。

——————————————————

再簡單說說另外幾個時期中原王朝關於西域和東北的情況。

秦,自建國起長期遭受西北遊牧民族的襲擾,甚至兵臨咸陽城下,至惠文王時期被基本肅清,自此以後秦國的戰略為“東出”;天下一統之後,秦朝軍事重心為南北兩個方向,並且僅僅十五年的時間亡了國,也就談不上棄西域重東北了。

宋,大家都知道,兩宋時期是被遊牧民族按著打的,所以西域、東北和宋朝沒啥關係。

明,明前期將西域和東北納入版圖,中後期因為國力不繼以及遊牧民族的蠶食,逐漸放棄了這個兩個地區。




燒餅夾裡脊


中興之主均據西北而天下,苟且者困於關內對東北瑟瑟發抖。

  • 雄據西北者,對東北用兵,西涼戰騎北出陰山,過草原直擊遼河平原腹地,每戰必克。
  • 唐立重兵於河煌北地,出則平東北之亂。
  • 蒙騎兵東向,過草原擊金府。
  • 困於關內者,立都奢華之地,駐軍燕山,拉鋸狹小隘口,累年無功。
  • 宋明皆棄西北,無隋唐騰挪之勢,必困於關內。
  • 北宋,西北戰略退則亡
  • 明,鏖戰幽雲無憂,無非拉鋸爾,西北兵動亡。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這個問題讓速不臺說道說道:對中國來說,西域和東北都很重要,有遠見的王朝對這兩地掌控的都很好。

秦朝,有人放話“亡秦者胡”,秦皇大怒,馬上派蒙恬帶兵四十萬北擊匈奴,佔領了大片草原,然後屯田修長城,這個時侯西域是月氏,東北是東胡和一些森林民族,比如肅慎等,秦皇沒有理會,說明這兩個地方太荒涼,連匈奴都不如。受到打擊的匈奴韜光養晦,儘量不去招惹秦人,但是到了秦末大亂匈奴突然崛起,吞併東胡,掃蕩月氏,霸佔西域,控弦之士四十萬,後來又打得漢高祖劉邦送金、送銀、送美女。也不怪劉邦無能,接手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還有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心腹大患,很難搞。但是,劉邦兒孫很賢能,尤其是漢武劉徹,雄才大略,一眼看出西域的重要性,他認為拿下西域就是斷匈奴右臂,先派張騫探路,聯合月氏共滅匈奴,無果後派霍去病奪取了祁連山,一直打到酒泉,這樣打通了西域,也隔絕了匈奴和羌人的聯繫,此時西域在反擊匈奴中重要作用凸現出來了,漢朝此後也將西域牢牢抓在手中。對另一個方向東北,漢朝也沒有放鬆,接連拿下遼東、朝鮮,積極扶持拉攏鮮卑、烏桓等部族打擊匈奴。



到了東漢、三國、西晉、前秦、北魏時期雖不時戰亂,但政局稍有穩定,西域和東北就會被中原王朝控制,到了南北朝時期,海內大亂,西域、東北中原王朝無暇顧及,西域崛起了突厥,東北崛起了高句麗,這兩個對中原有致命的威脅,萬幸的是,中國又出了秦皇漢武,就是李世民,人送外號“天可汗”,在大唐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唐將士浴血奮戰,最終踏平了高句麗、征服了突厥,這期間湧現出了李靖、李績、侯君集、蘇定方、薛仁貴等一大批先進模範。

這個時候,受全球氣候溫暖影響,青藏高原人類生活指數不斷攀升,吐蕃帝國橫空崛起,他們的元首是贊普松贊干布,後來是李世民的女婿,松贊干布能力超強,帳下人才濟濟,強大的吐蕃是大唐最有分量的對手。要防範吐蕃,拱衛京師長安,就要守住隴右,要守隴右必保河西,要保河西必保西域,西域成為大唐扼制吐蕃的戰略要地,歷代唐王對這一點領悟的很清。另一方面,對東北也沒放鬆,東北地區設立了松漠都督府,外圍還有幽州節度使、盧龍節度使等。但是到了李隆基末期,事情變壞了,精兵強將雲集的東北掌握在安祿山手中,這是一個狼崽子,當然李隆基的戰略部署也有很大的漏洞。瞅著機會,安祿山舉兵造反,倉皇間,李隆基把西域的精兵大舉調進關內,越急越錯,他又枉殺西域大將高仙芝,誤信讒言,將西域名將哥舒翰、封常清逼入絕境,造成唐軍全線潰敗,李隆基帶著老婆們逃向四川,路上憤怒的士兵發作了,他只好殺了老婆楊玉環平息眾怒,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經過這場大亂,大唐差點送命,東北和西域徹底喪失。唐之後,西邊的党項,東邊的契丹、女真一直中原的大患,讓五代和宋朝的歷屆領導輾轉反側、寢食難安,心理陰影面積不知幾何。西邊的賀蘭山、東邊的黃龍府成為將士們揮不去的夢,沒有西域和東北的王朝算什麼王朝?蠅營狗苟而已!

一晃到了明朝,東北、西南是元朝的行省,朱元璋格外關照,為預防元朝反撲,堅決拿下這兩地,設立衛所,派重臣守衛。但對西域就不那麼重視,這是錯誤的,帖木兒差點進佔西域,下一步就是攻打大明。明朝末年,軍力下降,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 ,表面上東北是要害, 實際西邊也不安寧, 在努爾哈赤之前 ,西域的蒙古人勢力已將明軍從新疆哈密攆到了甘肅的嘉峪關。只不過京師距離東北近,距離西北遠而已,朝廷認為東北重要,可是滅亡明朝的是從西北打過來的李自成,多麼諷刺!


無論西域還是東北,都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 都不能失去。


速不臺


這個問題我答答,首先這個問題關於祖先的定義,應該是有西域這一說時的當朝統治者。再者西域包括哪塊,西域之名出現最多是在漢朝,更有西漢張騫(qian)出使西域之偉業。它大概是現在中國西部的廣大地區,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漢宣帝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這時才名義上真正屬於咱們的地盤。那這就不難想了,西部地域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惡劣等自然條件制約,註定不能為迅猛發現的大漢王朝提供物質保障,絲綢之路也是更多的漢朝物資流入西域地區。加強了西域各國對漢朝的擁護。反觀當時的東北地區,漢武帝統一舊域後設立地方行政區域。地域上東北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溫熱多雨森林繁茂有助於經濟作物的生長,為王朝提供經濟糧食來源,話說民以食為天,怎能不重視。後期社會進步發現的礦產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孕育出來許多王朝統治者!顛覆新朝!西域確沒有折騰出什麼大的領導者,重心自然不在西域了。中國地圖就像雄雞一樣,雞尾巴能有什麼肉,雞頭雞脖子這塊才香!


啊康有信


古代遼西地區有大片沼澤,不利行軍。所以割據遼東的政權可以存活很久,但想打出去也不容易。遼金以後,地質條件變化 ,與關內的交通逐漸便利,東北地區的農業也得到開發,近代又開發了礦產和森林資源。這樣一來,東北取代關中,成為亂世之中最適合當根據地的地方,進可奪取天下,退可閉關自守。四野百萬雄師入關就是最近的範例。而關中因為濫砍濫伐水土流失,漕運斷絕,變成貧瘠之地,無法養活太多人口和提供戰爭資源。“得關中者得天下”變成了“天下之安危繫於遼”。


瀛史拾貝


唐朝以前,包括唐朝,中國古代王朝的首都基本上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選擇,中原和關中地區是王朝的中心,為了穩固中原地區,就必須佔據關中地區。同理,為了穩固關中地區,就必須佔據西北地區,特別是河西走廊和西域。自從漢武帝北逐匈奴之後,河西走廊和西域就納入了中華版圖。大一統的西晉、隋朝、唐朝都是這個戰略路線。但唐朝結束後,得東北者得天下,遼、金、韃靼、蒙古、清都崛起於東北,成了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關中地區在唐代後開發過度,承載力下降,作為根據地已不合適。東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隨著其開發的深入必然成為中國的戰略重心。無論是對於中原王朝還是塞北遊牧民族,東北的吸引力都越來越大。

因此,從唐朝以後,我們祖先逐步將戰略目光從西域(或者西北)轉向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