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清幽寧靜


對於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之死,史學界普遍認為李善長是因胡惟庸案的株連而被滿門抄斬。但令人難解的是,在胡惟庸案發十幾年後,七十多歲的李善長才被朱元璋處死,前後的時間居然隔了那麼長,這並不能說明朱元璋想放過胡惟庸的靠山李善長,只能說明李善長在胡惟庸死後還有可利用的價值。

想了解李善長的個人價值,首先得明白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屬於哪一步棋。


李善長是從朱元璋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加入的,是正兒八經的老革命。而且這個人在後勤、行政方面的能力很強,所以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再加上李善長跟朱元璋一樣是淮西人,所以朱元璋對他格外信任。因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政治集團,在朱元璋當吳王的那會兒就初具雛形了。後來朱元璋得了天下,李善長更是位列國公和宰相之位,淮西集團也更加膨脹,成為了明初一枝獨秀的政治軍事集團。

按理說淮西集團權傾朝野對朱元璋來講不是壞事,畢竟朱元璋自己也算是淮西黨,但是朱元璋卻驚慌了。因為自他當了皇帝后,這些淮西的老兄弟們漸漸和他日漸生疏,倒是喜歡私自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朱元璋很擔心這些手握大權的文臣武將們會生變。所以為了制止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一家獨大,又提拔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從而相互制衡,穩固皇權。


在朱元璋看來,黨爭有利有弊,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它消亡的必然性。

初期是利大於弊,因為明朝初立時,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不可能把這些有才能的人全部幹掉,相反還要指望他們治理國家。後期則是弊大於利,國家繁榮之後,這些人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反而還會後世之君的威脅。所以,根據史實來看,朱元璋採取的是先用再殺的策略,兩黨都不可能活過洪武年間,尤其是樹大根深的淮西集團,一定會死在朱元璋的前頭。

胡惟庸案發生後,對李善長是極大的震懾。畢竟李善長和胡惟庸的親密關係世人皆知,朱元璋是有心借胡惟庸案把淮西集團斬草除根,但又擔心反被其傷。再加上李善長退休後依然在朝野有極大的政治影響力,自己卻沒有有力的證據扳倒他,所以只能暫時震懾一下他,繼續蒐集李善長犯錯的證據。


李善長在胡惟庸案後十分低調謹慎,但還是犯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糊塗。竟然找湯和借兵給自家修繕房屋,而湯和竟然不念淮西故友之情,給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把李善長給出賣了。朱元璋有了湯和這個有說服力的人證,再加上修房子的物證,就名正言順的把李善長給除掉了。

至於修房子是不是李善長的本意,李善長的弟弟有沒有勸李善長造反,真假與否已經無從得知了,這只是朱元璋向後世給出的李善長的官方死亡原因罷了,至於是不是朱皇帝一手導演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李善長包括淮西勳貴之死並非偶然,其本質是明初黨爭的徹底覆滅,相權盡歸皇權,皇權高度集中。朱元璋既深知黨爭之害,怎麼可能把黨爭之禍留與孱弱的子孫,李善長之流只是朱皇帝手中待棄的棋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