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明軍擁有神機營大炮火桶打敗不了韃靼,康熙卻打敗了準噶爾?

大糖


神機營大炮在當時是算先進武器,但打仗光靠武器是不行的。毛主席老人家說過:“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扔我的手榴彈”。打仗更多的是靠謀略。

蒙古韃靼部自永樂年間明成祖的數次北伐之後,勢力已大為削弱,宣德年間復為瓦刺部順寧王脫歡所敗,盡並其眾。瓦刺部勢力轉盛。


永樂以後,對蒙古改攻勢為守勢。仁、宣時期,除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宗曾率3000人出喜峰口擊敗兀良哈萬人外,未與蒙古人發生過戰爭。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以開平孤懸塞外,移衛於獨石,獨石以北之險要盡失。

正統年間,明廷忙於對麓川用兵,也先正拼命擴張其勢力,向西北方向發展,控制了沙州、赤斤蒙古諸衛,又吞併哈密衛,明廷失去西陲屏蔽,與西域的交通也被阻斷。而後,明廷坐視也先勢力向東擴展到遼東地區,向西擴展到新疆、青海等地,明邊防全線吃緊。朝中一些有識之士的增兵防備建議被束之高閣。


康熙時期,北方的民族部落冒出了一個噶爾丹。噶爾丹和達賴喇嘛密謀,乘機奪佔南疆地區,還侵佔新疆的喀什。

噶爾丹藉口自己的弟弟被殺,分兵攻打蒙古,依靠沙俄對自已的支持,和沙俄裡應外合,消滅了蒙古部落。

康熙帝一面警告沙俄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一面令理藩院尚書備戰,徵調科爾沁等部兵至軍前,聽候調遣,時刻準備著。

最後,由於噶爾丹的目中無人、麻痺大意,被康熙的清軍打敗了。噶爾丹只能仰天長嘆:我既使有沙俄的支持,還是鬥不過康熙,難道是我的命本該如此嗎?


峰迴路轉說歷史


鎮守薊州的戚繼光,面臨的對手有兩個,一個是蒙古朵顏部落。所謂朵顏部落,就是明朝初期招降蒙古人,為抵禦韃靼而設立的“朵顏三衛”。

但到此時,朵顏部卻已和蒙古土蠻部勾結,成為明朝邊防的大敵。

另一個,就是“黃金家族”的土蠻,土蠻的侵擾對象主要是遼東,但也常和朵顏合兵南攻薊州。

蒙古騎兵

戚繼光剛剛到任薊州時,朵顏部決定給戚繼光一個“下馬威”。隆慶二年(1569年)十二月,朵顏部的軍隊屯兵薊州北面的青山口,企圖南下。

戚繼光得到消息後立刻主動出擊,在青山口擊敗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的前哨部隊,迫使董狐狸退兵。此戰雖未能重創敵人,卻也使朵顏部一時不敢南下,為加強薊州防禦爭取了時間。

此後幾年裡,朵顏部多次小規模騷擾薊州,皆被擊退。隆慶五年(1571年)空心敵臺全線竣工後,蒙古人破關南下更是難上加難。但不甘心的朵顏部卻另有打算:你的空心敵臺厲害,那就把你引出來打。

戚繼光修建的防禦工事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春,朵顏部再次大規模南下,比起之前幾年的騷擾來,這次他們集中了數萬人,包括朵顏部名義上的首領長禿,實際首領董狐狸,董狐狸的侄子長昂,可以說是動了血本。

朵顏軍先在喜峰口外借口“邀賞”,然後在周邊大肆燒殺搶掠,企圖誘明軍出塞,可他們顯然低估了明軍的戰鬥力,戚繼光聞訊後立刻出兵,在喜峰口外重創朵顏部前哨。

一計不成,朵顏部索性集中重兵攻打董家山要塞,這次戚繼光也集中重兵,命令董家山守軍主動出擊,又讓北面榆木要塞守軍從後路夾擊,硬碰硬的和朵顏騎兵打一場野戰。

明軍先以戰車阻遏蒙古騎兵,再以火炮轟擊,朵顏騎兵在炮火下大亂,明軍步兵衝鋒,騎兵兩翼包抄迅速衝亂了蒙古騎兵軍陣,朵顏部苦心籌謀的“引出來打”,很快就成了崩潰屠殺。

戚家軍火器

明軍一路追殺一百五十多里,不但重創敵人,更活捉了朵顏部首領長禿。朵顏部下血本的進犯,終以完敗告終。而這場被歷史學家無視的戰役,卻是戚繼光“步騎車協同作戰”思想的典範。

長禿被俘,整個朵顏部上下炸了鍋,群龍無首的朵顏部無奈,只得由董狐狸率親族240多人,向戚繼光叩關求降,明王朝順水推舟,接納了朵顏部,隨後釋放了長禿。

從萬曆三年(1575年)起,與明王朝相鬥數十年的朵顏部,恢復了和明王朝之前的朝貢關係,原本是薊州北部邊防的一大威脅,從此成為屏障。

朵顏服了,土蠻卻還囂張,就在戚繼光痛擊朵顏時,朵顏北部的土蠻也正大肆入寇遼東。遼東總兵李成梁雖多次重創土蠻,但戰火卻始終不熄。

對於土蠻的威脅,戚繼光多次上奏明朝,要求主動出擊,打垮土蠻。

戚家軍騎兵作戰

萬曆七年(1579年)十月,土蠻部集中五萬人大肆攻掠遼東,明王朝命戚繼光馳援,戚繼光火速集中三萬兵馬北進,先在狗兒河擊敗土蠻,繼而進軍狗兒敦,再次大破土蠻,土蠻自知不敵,倉皇退卻,戚繼光與李成梁合兵,連續追殺百里。

此戰在明朝遼東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因此戰傷亡慘重,土蠻部對遼東的侵擾漸熄,而遼東原本不起眼的女真部落,卻漸成坐大之勢。



西湖邊的耕田人


這根本就沒有可比性,明朝雖然擁有神機營這樣的火器部隊,但是由於射程、射速、精準度等方面的限制,在戰爭中僅起震懾作用,殺敵效果不高。而康熙擊敗準噶爾也不是靠著火器,而是靠著騎兵靈活的機動性能。

明朝中期以前的神機營,算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火器部隊。但這時的火器還是相對落後,也只是充當冷兵器的輔助工具,主要作戰手段還是靠冷兵器來實現。戚家軍算是比較重視火器使用的部隊了,但是戚家軍中火器的配比也僅佔1/10。

這時的火器沒有準星,沒有照門,也沒有便於填裝的子彈,點火還是火繩,彈藥還分火藥和彈丸,效率非常低,而且沒有準頭。射上幾發之後還要等待槍管冷卻,而且在陰雨天還不能使用。所以,火器的實用性不高。

再說了,土木堡之變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太監王振的瞎指揮,正確的意見得不到採納,也不能歸結到火器身上。

而康熙征討噶爾丹時又是另一番情景。噶爾丹是準噶爾蒙古的首領,他聯合西藏首領叛亂。但是西部主要以沙漠、草原為主,地廣人稀,大片的區域都沒有人煙。第一戰,清朝軍隊由於輕敵,大敗而歸。同時,準噶爾蒙古雖然取得勝利,但是人員傷亡也很嚴重。

第二年,康熙捲土重來,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西域地區本來人員就少,都能湊出的軍隊也不到十萬。所以,這場不對等的戰爭中,噶爾丹在女真八旗騎兵的衝擊下,節節敗退。不久,噶爾丹病死,他的後代向清朝稱臣。


老蟲


大明軍隊的神機營,是以火銃為主要武器的軍隊,可以說,是體現了當時最高的武器科技水平,但是火銃優勢明顯,劣勢也非常明顯,他不能快速機動,也不能在雨天中作戰,他的換藥速度也非常的慢,在面對對方強大的騎兵軍團時,並非是決定性的優勢。在明軍對戰韃靼的戰鬥中,它與大炮的作用實際上是一樣的。可以限制殺傷部分敵人,但並不是在戰鬥中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是騎兵和步兵軍團,只有把敵人的有生力量全面壓制和消滅,戰爭才算勝利。然而明軍的騎兵和步兵相對於北方草原的韃靼部落,明顯處於弱勢。所以在朱棣第5次北伐的過程中,當外部的環境,並不利於神經營和大炮優勢發揮時,騎兵對騎兵,明軍並沒有佔到什麼好處。本身明軍騎兵就弱。

清朝康熙對戰準葛爾,清軍雖然也有紅衣大炮和火銃軍,其實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清軍的主要戰力來自於八旗的騎兵,這是天然的優勢,可以說清朝初年,全世界最牛的軍團,就是清朝的八旗騎兵。

以上我只是從軍事角度,做了單純的分析,

很多時候,戰爭存在偶然性,在武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天時,地利,人和每一個因素都有可能決定戰爭的成敗。所以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分析。在這裡就不作更多的擴展。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回覆,謝謝




石頭影視99


1,先說說明朝與韃靼衝突的起因\r

明起元滅,蒙古貴族的勢力退回漠北,並建立了多個民族政權。其中,勢力比較強大有瓦剌、韃靼部。\r這時的蒙古遊牧民族已經逐步過渡到了半農半牧的封建社會,同時,他們受漢民族的文化影響,生活習慣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他們不滿足於單純的肉食和簡單的農耕生活,仍然嚮往著大元帝國時期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r\r

但由於受大漠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他們所需要的許多生活用品及生產工具根本無法滿足。無奈之下,北上的蒙古貴族只好尋求明朝的幫助。\r\r

可是,明王朝卻一直把他們視為元朝的殘餘勢力,只想剿滅,不想共存。他們也想與明王朝進行正常的邊貿往來,互通有無,但又屢屢遭到明朝的拒絕。\r 這樣,必然會在邊境地帶爆發軍事衝突,瓦剌、韃靼部相繼南下搶掠明朝邊境人民的財物,而明朝不得已又修建長城,並在邊境沿線部署重兵來防守。\r\r

2,明朝邊軍10倍於、韃靼,為何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地位?\r

在此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俺答汗\r\r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進犯大同,將精兵埋伏後,以一百多騎老弱士兵作誘餌,引誘大同總兵張達出城,至敵人埋伏處,總兵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全軍潰敗。

明軍雖然兵力眾多,可是像撒胡椒麵似的駐防在各個孤立的城堡內,一有警報,只能孤立待援,而俺答則是以遊牧式的搶掠來維持自己生存,他的部隊完全由精悍的騎兵組成,非常機動靈活,能襲擊侵擾就打,不行就撤,所以明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r\r

明朝從建國兩百多年來,邊境始終反覆上演著攻與防的戰爭。直到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與明朝談和,明朝第12位皇帝明穆宗封俺答為順義王,並批准在長城沿線多處開闢市場同蒙古族進行貿易。隆慶議和之後,長城沿線的和平局面一直維持到明末,時間長達70多年沒再發生過大的戰爭。\r\r

康熙打敗準噶爾\r

小編覺得主要的原因就是噶爾丹的作戰部隊規模沒有清朝厲害,而且噶爾丹也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來最主要的是噶爾丹為人非常的兇狠,最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王朝也給葬送了!





斜眼觀世界


其實在1410年,明朝便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槍火炮部隊——神機營,甚至它比歐洲第一支火槍火炮部隊都要早整整一百年。這支部隊直接受朝廷指揮,任務就是護衛京都,對外征討。

這樣先進的部隊並非沒有戰鬥力,永樂年間神機營曾五次隨永樂帝遠征,並屢立奇功,配合其他兵種作戰,給予敵人大量傷亡,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永樂八年,永樂帝率領50萬大軍遠征漠北,以神機營為先鋒,大敗阿魯臺,重挫韃靼勢力,迫使其向大明朝廷進貢臣服,此後又四次征討韃靼,使得蒙古勢力得到大大的削弱。

那麼,大家可能會說,神機營這麼厲害,為什麼大明朝亡國了?其實兩軍對壘,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更多的是綜合國力。因此腐朽的大明朝廷最終在病入膏肓,不治身亡。

而康熙期間,因為這個時間段清朝國力達到鼎盛,我們都知道康熙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軍民一心,因此在對外作戰中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仍能取勝,與其強大的國力支撐有者很大關係。


逆水殤寒


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王朝,軍事力量以步兵為主體。韃靼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其民眾無論男女,自幼就精通騎馬射箭,所以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廣袤的北方草場平原上,用步兵和火炮攻擊來去迅速、機動靈活的騎兵,自然是很難佔到優勢的。

明朝自立國之初就十分重視火藥兵器的開發和研究。明太祖朱元璋在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就開始大量使用火炮、火銃等熱兵器。公元1360年,身為吳王的朱元璋在鄱陽湖與漢王陳友諒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水戰。雙方船隊都裝備了威力強大的後引線火炮,在鄱陽湖廣闊的水面上,這種可遠程攻擊的火炮對行動遲緩的戰船極具殺傷力。水戰中,朱元璋船隊先發制人,搶佔了上風向的有利位置,千帆競發,萬炮齊鳴,配合火船突擊,將陳友諒的船隊打得落花流水。公元1401年,明朝的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朱棣親率大軍進攻城高池深的軍事重地濟南府,步兵攻城持久不下,最終使用火炮轟踏城牆,濟南府才被攻陷。

到了明朝中後期,火藥兵器的研發日臻完備。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就記載了許多火藥兵器的製造方法。包括地雷、水雷、火銃等。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書中還記載的有八千斤神威大將軍火炮,說明在明朝中後期,軍隊已經大量裝備重型火炮了。

到了清代,滿族統治者對火器的研發喪失了興趣。滿清起自東北平原,以遊牧漁獵為生,崇尚騎射,和蒙古草原民族有共同的特長。康熙中期,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康熙帝三次帶兵親征。此時的滿洲八旗軍制還沒有衰落,清朝的滿蒙騎兵還有很強的戰鬥力。雙方騎兵在蒙古草原馳騁衝鋒,展開了機動靈活的殲滅戰。康熙帝利用充足迅捷的後勤糧草供應這一優勢,集中八旗強大騎兵部隊,在烏蘭布通、昭莫多等地包圍殲滅了噶爾丹主力部隊,最終取得了平叛戰爭的勝利。

通過以上戰例可以看出,火藥武器在水戰、攻城等戰役中可以發揮強大的威力,但是面對迅如疾風的騎兵就會收效甚微了。在面對草原民族的強大騎兵時,也只有運用更加精熟的騎射戰術才能克敵制勝。這是明軍擁有火器卻打不敗韃靼的問題所在;也是康熙能夠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原因。


棒槌襖襖


明朝步兵太多沒能力進攻只能防守,清兵騎兵多當時蒙古各部落太分散,便於清朝進攻。


小胖34598


韃靼只是一個民族或者說是蒙古族的一個部落,對於韃靼來說,他沒有必須要守的首都,沒有完全不能放棄的君主,沒有必須守住的國土,只要韃靼人還在韃靼就還在。

康熙34年,康熙親率20萬大軍,在昭莫多再戰準葛爾汗王葛爾丹,成功收復漠北蒙古喀爾喀地區,逼迫葛爾丹自殺…後來,在沙俄的攛掇下,準葛爾又生反叛之心。於是康熙帝又對準葛爾開戰,大獲全勝!此後雍正和乾隆二帝又與準葛爾部進行多次戰爭


風嬙遙度天際


明朝內憂外患,內有官員結黨營私,國內鼠疫橫行、民不聊生,先後有農民起義軍禍亂;外有女真韃子趁機入侵,神機營縱使裝備火器,奈何數量不多,顧此失彼,大明終究還是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