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圍點打援和中心開花,哪個戰略比較好?

男嘉賓一號


1948年9月,粟裕將軍決定跟王耀武算總賬的時候,華東野戰軍全部總兵力約為32萬人馬,他使用14萬部隊“圍點”準備解放濟南城,親率18萬大軍機動於運河兩岸“打援”。而手握11萬守城部隊的王耀武,則根據南京和徐州的命令,勉為其難準備死守待援以便“中心開花”。

(解放戰爭時期的粟裕將軍)

你說哪邊的戰法厲害呢?這個戰局發展的關鍵點,是從徐州方向來援的杜聿明集團(三個兵團)有沒有膽量與華野主力決戰,進而突破阻擊線援救濟南,否則王耀武早晚都得玩完。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蔣軍沒有這個膽量,行動亦不積極,基本上是坐看濟南守軍灰飛煙滅,“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啊!

戰前杜聿明當面告訴王耀武,只要加強工事濟南完全可以守住,而只要他這位三期師弟頂住15天,他將親率徐州大軍到達,屆時就可以實現“中心開花”。王耀武根本不相信援兵能在15天內抵達,同時認為沒有援兵的濟南最多能守5天,杜聿明認為他士氣有問題,於是兩人在濟南的軍事會議上不歡而散。

(王耀武)

1948年9月16日午夜,華野山東兵團正式打響濟南戰役,許世友指揮東西兩個集團向濟南外圍各陣地發起猛攻。實際上華野攻城兵力並不佔多少優勢,濟南守軍雜七雜八接近11萬人(某度的資料則達12萬人),包括王耀武的老部隊整編第73師全部、整編第83師一個整編旅、整編第74師七個連,吳化文整編第96軍的兩個整編師(整編第2師、整編第84師),以及五個山東保安旅和其他特種兵部隊。

而我方粟裕的排兵佈陣是:以六個半縱隊組成東西兩個集團攻城,包括第3縱隊、第9縱隊、第10縱隊、第13縱隊、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兩廣縱隊(約3000餘人,加渤海軍區部隊只能折算成半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的炮兵、工兵大部,約佔當時華野總兵力的44%,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和華野副政委譚震林統一指揮。

(吳化文)

打援集團則由粟裕親率,計有第1縱隊、第2縱隊、第4縱隊、第6縱隊、第7縱隊、第8縱隊、第12縱隊和配屬華野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以及冀魯豫軍區的地方部隊(劉鄧的作戰序列,臨時配屬),共計八個主力縱隊,其中第7縱隊因為編制充足是特地從攻城集團調換過來的,上述總兵力為18萬餘人,全軍佔比達到56%。

這樣的兵力部署來源於西柏坡對濟南戰役的重要指示:“我們不是要求你們集中最大兵力,不顧一切硬攻濟南,這樣部署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要求你們的是以一部分兵力真攻濟南(不是佯攻,也不是隻佔飛機場),而集中最大兵力用於阻援和打援,濟南是否攻克,決定於時間,而取得時間則決定於是否能阻援和打援”。

(蔣陳和王耀武)

簡而言之,就是濟南戰役要分為兩個階段再視情況分步進行,如果攻城順利且援敵進展緩慢,則先克城、後打援;如果援敵推進迅速,則調整兵力全力先打援、再克城,因此華東野戰軍的部署是可以隨時變陣的,既顯示了西柏坡戰略指揮上的高超,也包含著粟裕排兵佈陣的精妙,後面的就看杜聿明的援軍是否積極、王耀武的抵抗是否頑強了。

按照杜聿明的原定作戰計劃,擬於華野開始攻城後的五天以後再率軍北上解圍,這樣攻城我軍已被嚴重削弱,便無力進行戰術調整進而全力打援。杜聿明同時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以邱清泉第二兵團為攻擊主力在微山湖以西突破我軍阻擊線。

(濟南戰役劇照)

然而陰雨連天,從商丘出動的邱兵團每日推進不超過20公里,而應從徐州附近出東的黃百韜、李彌兵團更是拖拖拉拉,至濟南城破時,連戰役集結都沒有徹底完成。既然援敵動作遲緩,我攻城集團則爭分奪秒積極組織進攻,戰役打響的第三天(9月19日)吳化文宣佈起義,敵整編第96軍20000多人脫離了戰場,華野各部迅速逼近內城。

戰至9月24日凌晨2時全殲殘敵,濟南宣告解放。而這時候援敵的前鋒邱清泉兵團,剛剛爬到曹縣地區,甚至還未與華野打援集團主力正式交火,就已經獲悉王耀武兵敗被俘了,隨即掉頭跑路。



所以說,評價戰術的優劣是沒有定式的,完全要看戰役指揮員的部署決心、調整水平和臨機處置能力,還要考慮友鄰部隊的配合是否得力。我華東野戰軍全部和中原野戰軍一部,在戰場上一切行動聽指揮,能夠充分滿足指揮員的戰術調整需求,可以輕易完成從“圍城阻援”到“圍城打援”的戰術轉換。

而蔣軍各部或互相觀望、或保存實力,一方面守備兵團軍心煥散,不到一週就被全殲,另一方面增援各兵團又畏懼華野主力的嚴陣以待,推進小心翼翼墨墨跡跡,各部根本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作戰整體,所謂的“中心開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靠不住的鏡中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