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2020年,遇見底層技術鏈的下一場革命

技術鏈市場的風向變了,“場景落地”替代“技術信仰”成為了新一輪的關鍵詞。儘管當前對應用場景的探索尚顯“淺薄”,但是這並不影響技術鏈開發者押寶其中——技術鏈急於擺脫“毫無作用”的標籤,更急於證明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

2020年,遇見底層技術鏈的下一場革命

不可否認,技術鏈市場新一輪的落地浪潮極為誘人,但是能夠把握住的恐怕卻少之又少,這場革命或許也將類似VR、AR甚至AI的早期階段,潮起時,洶湧澎湃;潮落後,一片狼藉。不過,未來的事誰又說得清楚?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中,公鏈市場正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態勢。

一、原生區塊鏈場景持續落寞

原生區塊鏈的落寞已持續許久,無論是理想中的DApp市場還是種種“上鍊”場景,都遠沒有實現既定目標,甚至遊戲、博彩成為了原生場景中的最後牌面,DeFi雖曾一度令從業者興奮,但這距離區塊鏈開發者所暢想的去中心化世界仍距離甚遠。究其根本大致如下:

應用種類雖增長,但門檻居高不下。去中心化理想雖然美好,但是其用戶門檻卻是實實在在的阻礙,且不說圈外,早已習慣“點擊就使用”操作邏輯的互聯網用戶;就是圈內,恐怕也少有人能搞清楚DApp使用過程中涉及的私鑰、錢包、轉賬、提現等操作流程。翻來覆去,使用DApp的永遠是那一小撮人。當然,除了用戶門檻,去中心化場景的模型、性能、體驗也都是硬傷,此處不再做過多敘述。

絕大多數去中心化場景是個假需求。區塊鏈技術嘗試改變信任關係、信任機制,進而塑造全新的商業邏輯、商業模型;但是真正需要改變的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假需求”才是影響區塊鏈落地的最核心因素。在筆者看來,自由主義者眼中“去中心化”的世界甚至不可能存在,現實場景更不可能一一映射在區塊鏈上,因為某些場景註定是中心化>去中心化的。

區塊鏈的“顛覆性”面紗被拆穿。區塊鏈確實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技術,但卻遠稱不上是顛覆性技術。其構成因素密碼學、P2P傳輸、分佈式存儲甚至智能合約技術早已在各個領域中應用,區塊鏈不過是這些技術疊加整合後的產物,儘管能夠帶來生產關係的革新,卻遠稱不上是劃時代的“顛覆”。撕開了這層面紗,區塊鏈不過也只是一項技術而已,雖有所創新,但遠不能革新整個互聯網世界。

2020年,遇見底層技術鏈的下一場革命

二、應用鏈迎來高光時刻

過去幾年,區塊鏈的發展都是由技術推動的,無論是共識機制創新、TPS提升、安全性提升,其背後的推動力都是技術,這也就導致底層公鏈市場變成了“思想的巨人”,儘管技術邏輯上萬無一失,但是落地環節中就變成了“行動的矮子”,少有幾個案例也彌補不了技術和場景間的差距。

而自“1024講話”這一重要的政策引導下,底層技術鏈市場的發展路線更為清晰,也真正由技術推動過渡到場景推動當中。政策確實為底層技術發展帶來了極大動能,但是也要認清政策並不是“空穴來風”,市場發展狀態與政策導向遙相呼應,這也就意味著區塊鏈底層技術也到了場景落地的時刻,無論分片、DAG技術還是其他共識層面創新,都已解決了性能瓶頸,接下來需要突破的就是場景落地。

舉個簡單例子,EOS、TRON的性能雖算不上頂尖,卻也足夠一部分應用場景;但其並非孵化出真正落地的項目;代碼寫的再出色也需要回歸到商業場景下,通過用戶需求驗證技術可行性,用戶可不會為了一項“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技術付費。

同時,大廠聯盟鏈的探索也起到了引導效果,無論溯源、存證還是金融案例都變相昭示了技術落地的可能性,無論是騰訊年內開具1400萬張的區塊鏈電子發票系統、還是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鏈的21億條存證數據,都說明了區塊鏈並非沒有用,只是沒有用對而已。

而作為混合鏈的優秀代表GMPC,力圖解決現有公鏈和跨鏈所存在的難題,積極從生態開始佈局在鏈遊、應用、支付方面都開始逐步落地。2019年,GMPC分別應用在了5款區塊鏈遊戲、一款生活應用類APP、一個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用戶高達數百萬。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大廠的聯盟鏈策略並不被從業者看好,偏中心化的商業邏輯註定了與從業者的敵對關係;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大廠探索落地場景的意義,正是這些大廠的努力,才讓區塊鏈有了初步融合實體的可能,而這些都是技術鏈們尚未做到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技術鏈才是探索落地方向的先導。

公鏈、聯盟鏈、混合鏈三分天下

2020年,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格局將更加明朗,公鏈、聯盟鏈、混合鏈分別佔據市場的三分江山,其市場內部的各企業或將採用合縱連橫的市場策略。

混合鏈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騰訊、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憑藉著資源優勢、技術實力,在區塊鏈落地方面領先一步;趣鏈、雲象等等垂直聯盟鏈的技術服務商橫跨互聯網、區塊鏈兩大領域,進度同樣喜人。

公鏈市場同樣也沒有止步不前。分片、DAG等諸擴容技術以及共識機制迭代更新,突破“三元悖論”的瓶頸;跨鏈交易更是帶來了解決數據孤島的希望;DAO組織則將去中心化治理真正落在實處。同時,眾多公鏈相繼迎來測試網、主網上線,交易量雖相差甚遠,但在技術層面上已基本具備了與中心化應用場景、聯盟鏈PK的資本,同時,也不要忘記公鏈所暢想的跨國界、開放且公平的價值互聯網世界依舊誘人。

底層公鏈技術發展十年,尚未推出一個標準化、規範化技術解決方案,各個項目彼此競爭甚至diss也就再所難免,在一個明顯缺乏“霸主”的市場內,只要能夠距離那個霸主位置近一些都能夠帶來令人羨慕的回饋,同類競品的對抗自然愈演愈烈。

而在2020年,面對聯盟鏈和混合鏈的競爭,單一公鏈很難從體量上與之競爭,唯獨聯手才有一戰的資本。一方面需要各項目放下門戶之見,“捨棄”某些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在與別人合作的同時,不斷深度發掘自身的潛能,強大自我。這樣合縱連橫的策略還將推動各項公鏈技術標準化,規範化,並以一個相對成熟的方案打動市場。

如果說,上一個十年是區塊鏈的萌芽期,那麼下一個十年或許是區塊鏈的紅利期。或許此前經歷過一系列的挫折與阻礙,但是在新一個週期的開端中,心存希望總沒有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