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金融服務“國家隊”發揮先導作用 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發放防控應急貸款超837億

□實習記者 李林鸞

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金融服務“國家隊”成員,相比商業金融機構有著更強的先導作用,有利於補齊商業性金融的融資缺口,在抗擊疫情期間,承擔著逆週期調節、補短板的重要任務。

助力抗擊疫情,護航經濟發展,國家開發銀行(以下簡稱“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以下簡稱“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等金融機構早已開始行動。


金融服務“國家隊”發揮先導作用 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發放防控應急貸款超837億


貸款837.42億、發債215億、捐款5066萬

2月1日,央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支持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要結合自身業務範圍,加強統籌協調,合理調整信貸安排,加大對市場化融資有困難的防疫單位和企業的生產研發、醫藥用品進口採購,以及重要生活物資供應企業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的資金支持力度,合理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切實做好對疫情嚴重地區和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企業的金融扶持工作,加大力度從海外採購醫療物資,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疫情初期,國開行等4家金融機構累計捐款5066萬元;截至3月2日,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共計發行215億元抗疫主題金融債,累計發放疫情防控應急貸款837.42億元,重點支持了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集中收治專門醫院建設,醫療防護物質生產與採購,疫情期間重要生活物資供應保障,應急設備採購和藥品生產等領域的1668家企業。

一攬子利好措施“輸血”重點領域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政策目標已轉變為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當下,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一攬子利好措施正在加速釋放“輸血”重點領域。

國開行建立了疫情防控應急融資服務機制,為防控疫情所需貸款特事特辦,開闢綠色通道,全力保障重點需求,對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內相關企業提出的融資需求,在24小時內完成應急響應。設立專項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企業儘快復工復產,截至3月2日,專項貸款已發放1441億元。

進出口銀行加大對疫區和社會民生重點領域金融支持,採取差異化特殊政策,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積極做好受困企業金融服務。通過適當放寬客戶評級授信准入要求、簡化審批流程、上調審批權限、拓寬產品支持範圍、延長評級授信有效期等舉措,幫助疫情防控重點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農發行主動與地方政府和企業溝通,及時瞭解信貸需求,加大對醫療、生活物資保障等重點行業及湖北、北京、上海等重點區域信貸支持力度,優先保障醫療設備、重要生活物資企業資金供應,加大春耕備耕金融支持,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滿足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口罩、消毒液、糧棉油等物資需求,維護社會穩定。出臺減費讓利舉措,對受疫情影響地區的客戶一律減免人民幣結算、企業理財等46項服務收費,最大程度降低相關企業的融資成本。

中國信保出臺《中國出口信保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間強化支持保障專項政策措施》,提出10條專項政策措施,建立業務運行監控和政策協調特事特辦機制,通過下放進口預付款保險承保權限、簡化承保流程,積極收集全球醫療物資海外供應商名錄,支持疫情防控物資進口。開闢理賠服務綠色通道,適當降低受疫情影響出口企業保險費率和資信調查相關費用,並計劃免費贈送湖北省全部小微出口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產品。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政策性銀行將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監管部門也對進一步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銀行的支持作用提出具體要求:國開行對製造業企業以及企業復工復產要加大專項信貸支持;進出口銀行要專項支持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較大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進出口企業;農發行要專項支持生豬全產業鏈發展,補齊商業性金融的融資缺口,滿足疫情防控期間生豬生產資金需求。

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得到了專項信貸等精準政策支持後,也將發揮正向激勵和槓桿作用,撬動其他社會資金擴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信貸支持力度,為穩經濟穩發展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