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什麼語言風格?怎麼理解?

手機用戶5929818163


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辛棄疾將自身親身體驗夜行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聽、所聞的所感,通過詩的語言表達出來。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這首詞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 ———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首先,月的上升的過程加之清風徐徐,這是詞人心情漸漸明朗的一個過程賦形,詩人將他內心情感的微微變動過程外化在了外部的物象之中。月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極其常見的意象,在這裡詞人使用“明月”這一意象,是因為明月最能夠表現出其心靈虛靜和空間澄淨的審美意境,是其脫離昏昏然狀態的一種外在形式。另外,月亮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永恆與自然的象徵,而“風”在遠古時代同樣是人們所敬畏的對象,詞人脫口而出的“月”與“風”不是一種刻意選擇的結果,而是人類原始經驗的激發。

“別枝驚鵲與“半夜鳴蟬”這兩個意象其實同樣屬於同類意象的呼應性表達,是詞人心情驟然愉悅的物化顯現。“”與“”都是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出現較早的意象,如耳熟能詳的“鵲橋”等,“鵲”作為一種吉祥之物與“明月”相融,呈現詞人內心的舒暢、自然;而“蟬” 常用來表現高潔不俗的品格,它又與前面的“清風”相搭配,可見詞人對自己保持高潔品格的肯定與愉悅。

而後兩句,“稻花香”是豐收的象徵,“蛙”同樣是豐收多產的象徵,這兩個意象組成了一個整體的意象,表達詞人對於山村的幸福閒適生活的一種慨嘆。

下闋,詞人的心境有一個跨越式的變化過程。“天外”、“山前”是詞人心境變得開闊的表達,是其將精神世界由近及遠地推開的過程,對比上闋中詞人展現出來的愉悅與舒暢顯得更加宏大。但這開闊中卻也有著一點波動,這是從“七八個星”、“兩三點雨”中透露出來的,星光忽明忽暗閃爍,小雨初降,這是其情緒起起伏伏的外在表現,但這種波動並未持續,隨即而來的“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總會有出路與機會的,詞人的心境又一次走向光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引起我們共鳴根源就在於,這首詞表達的並非是辛棄疾的個人情感,在傳統的解讀中,關於這首詞抒發什麼情感的落腳點常常在詞人自身之上,例如表達了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等,這是一種淺嘗輒止的定論。雖然詞人在創作之初是基於個人情感進行的,但一旦進入創作過程中,它已經脫離了詞人,脫離了表現自我的小圈子,否則它不會成為一首歷經千年仍為人們所稱道的作品。

對於安定與祥和生活的嚮往是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追求的,尤其是對起源於農耕社會的人們來說,這種對豐收對安逸對平靜的期許是其共同的渴望。這首詞不單純是辛棄疾的個人情感流露,更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情感。


雲隱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詩人動靜意境處理大匠工藝,古樸混沌,夜行裡詩人一身沉重,詩人靈感讓在露水裡反而輕盈了。蛙聲一片,說明蚊子很多,肥水不流外人田,濃濃的屎糞裡能在明月清風裡,奇特聞到聞到稻花香,表達詩人相當粗曠熱愛這片土地。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詩人在苦中享受,挫清風銳氣,解驚雀,鳴蟬,蛙聲紛擾,和明月之光,同稻香之塵。

七八星,兩三點雨很像和尚敲木魚的聲音,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天地尚如此,何況於人乎,和尚敲木魚也是敲敲停停,樂於其中。

詩人居安思危中,路轉見到溪橋,埋伏著人生命運的轉折臨界點。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詩人寫這首詩,夜行如同夢遊一樣啊!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生活於南宋,生性耿直,為官清廉,然仕途多舛。他力主北伐,收復失地,而屢遭苟安主和派的排擠和昏庸無能的高層打壓。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罷官歸田,此後他閒居於江西上饒帶湖,經常路過黃沙嶺官道,又因對農村質樸的生活深有感觸,遂作了這首《江西月.夜行黃沙道中》。

一,《江西月》的語言風格。

辛棄疾在詩歌創作上,屬於豪放派詩人。他因故國未復,壯志難酬,而又屢遭打壓貶謫,故而作品大多視野開闊,氣勢恢宏,豪邁悲壯。

這首《西江月》,是辛棄疾以他夜過黃沙嶺的直觀感受,平鋪直述,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美麗多彩的田園風光,和鄉親們面對豐收的愉悅之情,宛如是一幅清新靚麗的水墨畫卷。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用詞一失平昔的昂揚豪邁之感,而以清新平和卻不顯纏綿之意的詞彙,毫不雕飾地把眼前的景象,用詳實的寫實手法加以描繪,讀來清新爽口,有種身臨其境的親切之感。

二,《西江月》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辛棄疾曾官至安撫使,乃一方封疆大吏。他自號稼軒,不但力主抗戰,收復失地,還為民請命,同情廣大百姓的疾苦,始終關心著勞苦大眾的生產和生活。

寫這首詞時,他已被罷官,告別了腐敗無為,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涯。回到農村後,他為農村這種祥和寧靜,恬淡無為的生活和期待豐收的喜悅之情所感染。所以,在詞中,表達出他衷情於自然美景,熱愛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關心百姓生活,和鄉民一起祈盼著豐收的喜悅之情。

這首詩的另一個特點是,和他所經歷的官場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剛被罷官歸田,耳邊再無“驚鵲”般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蠅鳴之音,而是“稻花香裡說豐年”的祥和快樂之聲。


黃土情愫


《江西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月明高掛,陣陣夜風搖曳樹枝驚動了喜鵲,聽到蟬的聲音。田裡稻花的香氣,此起彼復的蛙聲,令人聯想、談論今年是個豐收年。看天邊少數的星星,山前下起了毛毛細雨,以前佛廟邊的茅店在林子中,現建在了一條小溪的橋邊。

辛棄疾不愧是文武全才,他通寥寥數筆,就勾勒了一幅美麗動人的田園風光,道出了國泰民安,老百姓心情舒暢,憧憬秋收有個好收成之願望。

此詞運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緣情佈景的寫作手法,借自然景物抒發。

運用此技巧或作詞,或作詩,令人有一種不失真,浮想聯翩之感覺。


死不悔妀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緻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裡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裡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裡,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糖中宗


語言風格:是歡快的,爛漫的,有詩情畫意的。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大意】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裡,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雲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麼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①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於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彷彿臨其境,餘味無窮。

②《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③黃沙:黃沙嶺,在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閒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④別枝:旁枝。

⑤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

【簡析】

詞的上片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 雲小雨,天氣的突然變化,和舊遊之地的突然發現,表現夜行鄉間的輕鬆和饒有興趣。上下片都寫的情真 景真,筆調輕快,是一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


悟白羽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話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41歲的辛棄疾剛被提升為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就遭到了彈劾罷官。之後,辛棄疾隱居到了上饒。上饒的生活寧靜而祥和,他開始更多地關心鄉村生活。這一夏晚他在田間漫步,皎潔的月光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風徐徐的深夜,蟬兒不停地鳴叫。飄香的稻花預示著豐收的年景,稻田裡青蛙的叫聲連成了一片。

七八顆星星在遙遠的夜空閃爍,轉眼間,山前就下起了濛濛細雨。又突然發現社廟他又驚又喜,這些醉人的豐收信息,被詞人描繪得有聲有色,清新而又傳神。


李利6638


《自由體詩》

——(質樸,通俗,地氣……,至於語言風格乃為“民風”)

實情實景村語言,句句口話取民間。

風格不弄辭文古,巧妙勝過老狀元。



如若天風


稻花香裡說豐年,蛙聲一片。好美的一派豐收在望的村野夜景。


生如夏花彤翔


這首詞是南宋辛棄疾的作品從清風,明月再到稻花香裡感受到了l豐收之後的喜悅和開心的愉快心情,還有描寫農舍,田園和對鄉村美好生活的嚮往!一首娓婉的小詩充滿詩情畫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