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結束後,上海外牌車數量會不會激增?

蛋總說車


今天是上海正式復工後的第三個週一,市區多數高架已基本恢復高峰期的常年擁堵狀態,引發了對疫情和汽車消費關係的思考,正好看到這個提問,就來回答一番。

小巴律師的答案是:不會。可能外牌車數量可能會明顯增加但不會激增。

小巴律師的觀點大致可解析為:疫情會導致個體出行方式的增加,但對汽車市場,特別是上海這種一線特大城市的促進作用有限。

01 疫情會導致個體出行方式的激增

1月23日恰逢小巴離滬返鄉的日子,一早聽說武漢封城,立馬決定退掉高鐵票改自駕。儘管當時有自駕時間遠長於高鐵、可能的堵車、交通事故風險、甚至車子年份較高而不太適合高速跑長途的擔心,但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增加了很多便利。不僅自由且隔離地在上海和家鄉之間來回,而且在家鄉期間有了基本的出行保障而不用向親朋借車。

相反,從各地案例看,封閉的高鐵、地鐵、公交車甚至出租車成了疫情傳播渠道,導致依賴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整天提心吊膽,手機上刷著各種確診者行蹤,生怕自己和某個患者同行。

小巴律師供職的單位,直至今日仍不允許乘坐公共交通的同事來辦公室上班,允許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騎行、自駕,最底線是同事順路拼車。

所以,以私家車為代表的的個體出行方式,由於其相對安全,在疫情尾聲以及疫情結束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激增。

02 以上海為代表的特大城市擁有機動車負擔重,且外牌限制多

個體出行方式激增就一定代表私家車數量會激增了?要看情況。

決定怎樣的出行方式,要看性價比,人大都是理性的,在作出交通方式的決定前會考慮各種因素。有些決定在外人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比如滬蘇邊界的安亭和花橋,距離上海市區那麼遙遠,地鐵11號線進市區通勤時間要超過1小時,但其出行佔比依然較高。

機動車密度較低、家庭和單位停車條件相對較好的三四線城市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迎來一波汽車消費高峰,但一二線特別是上海這種特大城市就難說了。主要原因是負擔重,表現在多個方面:

(1)養車貴

車輛4S店正常保養、燃油這類價格,基本是全國統一的,各地區別不大。但這範圍之外的養車費用就高了。就算是皮實省心的日系車,不碰不撞,車要洗吧,上海洗個車30算良心底價了,北京50-60算正常的。正常保養以外的工時費,北上廣深也比其他地方高不少。

(2)停車難且貴

特大城市地皮貴,汽車保有量大,導致停車難且貴。

具體表現為:一是家難停,老式小區停車位少,即便新式小區也難以落實一戶一車位。小巴現住某老式小區,想把車停進去,物業臭臉一擺:不可能!自己去物業交材料排隊!進來就按外部車輛收30元/天!所以只能無奈地花較高的代價停在附近的公共停車場,而數年過去了到現在也沒有排上隊的消息。疫情以來,連進都不讓進了,心寒。

二是單位難停。生產類單位,或者獨門獨棟的單位停車條件相對好,一般都有自己的場子,讓內部員工免費停車;非中心區的園區(例如張江、漕河涇的各類園區)也還湊合,雖然來晚了不保證有,至少一般還讓你進,而且費用很低或免費;最差的就是寫字樓裡的單位,除非樓是單位自己的,或財大氣粗給員工租大量內部車位的,你不是老闆就不給你車位,普通員工想停就忍受1000+/月停車費吧。所以,很多寫字樓裡上班的白領即便買了車,也就週末開開,平時還是擠地鐵。

還沒買私家車的人一定要三思,停車方不方便!兩頭至少有一頭方便,否則停車就是心頭一大負擔。

(3)堵車嚴重,通勤時間成本高

上海這類一線城市,高峰期不僅市中心堵,而且隨著城市規劃的外擴,一些郊區都開始堵了。打個比方,上海兩大近郊區,閔行和寶山,也以堵車嚴重聞名,前者因為導入人口太多,企業學校院所密集;後者則是因為物流業發達,集卡橫行。堵車的時候,還得一直盯著前方,也不好長時間做其他事情,所以多數人從郊區進城通勤的第一選擇還是軌道交通。

而外牌車由於高峰期(工作日7:00--10:00,15:00-20:00)不能上市區高架,更增加了自駕通勤的時間(相當一部分路段高架還是比地面快些),這無疑又增加了時間成本。在靠錢就可以拍到滬牌的那段時光,好多人哪怕買車預算減少也要上滬牌,就是出於省心考慮。

所以結論在此就很明顯了,疫情不會導致上海外牌私家車的激增。

03 疫情可能會導致電動自行車(助動車)消費的激增

相比私家車,電動自行車,也就是助動車的通勤方式,不僅擁有個體出行方式的絕大多數優點(惡劣天氣除外),而且幾乎不存在停車的問題,也不大會堵車,這也是為什麼上海的非機動車道是非常熱鬧的,而且幾乎都是助動車。

當然,這也不是說助動車毫無缺點,小巴在此羅列如下:

(1)上面說過了,惡劣天氣會相對痛苦,畢竟汽車是鐵包人,助動車是人包鐵;

(2)市中心部分路段不允許非機動車(包括助動車)行駛,主要有延安路全線、南京路全線、北京路全線、淮海路全線,福州路全線、中環線絕大多數路段、西藏中路、河南中路、華山路靠近靜安寺路段等等。看出來了,靜安寺和人民廣場區域是禁行非機動車的集中地段,騎手慎入!另外部分主幹路的跨蘇州河、鐵路橋也對非機動車有限制,如恆豐路橋全面禁止、共和新路跨蘇州河及鐵路橋只有人行樓梯橋。所以,如果對路況不熟,出門前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當然,據小巴所知,上海為數不多的僅供非機動車通行的蘇州河橋就是普濟路橋了,也算個福利了吧。

04 總結

本次疫情會導致包括私家車、助動車等個體出行方式的增加,而以上海為代表的的一線特大城市因各類痛點而導致私家車負擔過高,還不是都能靠錢解決的問題,上海私家車特別是上外牌的數量不會激增。另外,助動車可能會因疫情受益,迎來一股消費熱潮。


小巴律師


最好加快汽車保有量,也好儘快出臺政策,全天候把外牌車輛封殺不許進外環內


藍顏家族


車子是人開的,上海為什麼外牌多?是因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所以很多人為了生活便利就會要買車,上海牌難拍,很大比例的可以拍上海牌子的人都選擇了外牌甚至暫時上了滬C牌照!當然外來的車子的確不少。

這次過後外牌車激增應該不會,可能有一點點增長,都是具體的說,經濟發展這麼多年,該買車的都差不多已經買了,買不起或者條件不允許買車的照樣不買,疫情過後經濟必受影響,甚至一些原本打算購車的都會思考要不要暫緩購車!


在路上3226269039713


不會的。感覺可能會減少一些。理由如下:

第一,嚴格的防控與隔離措施,造成相當一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索性放棄了來滬的想法,他們可能選擇就近就業或創業。

第二,雖然很多外來人員為了防止群體感染而選擇自駕去務工地,但上海市區本來就停車難、行車難,忽然增加很多車輛,根本就沒有吸納消化的空間。

第三,疫情防控2個月,對經濟影響巨大,車企首當其衝,銷售為零,其他財務數字都是負數。疫情結束後,新能源在內,汽車銷售肯定會出臺刺激措施,包括本地牌照的放寬、車價本身的下調……所以,上本地牌的車會適度增加。


姚耀1188


外牌車輛激增分兩塊講:1.由於疫情不利於坐公共交通,迫切希望買車的上海本地人由於資金不夠或者苦於拍不到牌,只能選擇外牌或者無奈選擇油電車(可送滬綠牌)!2.疫情期間,上海的穩定面對讓外地居民比較嚮往,迫切的想到上海來居住和發展!把現有的車開來!我感覺會有這兩種激增的情況!


彭家班左手執扇右手提壺說書人


確切地說路上的肯定會比原來多,原來可開可不開會有一部分選擇開車去!測繪更堵了!希望對外牌增加限制,減少擁堵


獨自滄桑608


個人認為外牌增加的概率不高,但是本地牌照增加的概率卻很高,經過這次疫情好多潛在的人會加快購買的速度,不管車好不好至少不用擠公共交通了!


流氓六哥136


激增個屁,你看看拍牌人數就知道了,拍牌人數一直在下跌。我從去年開始拍牌,到上個月拍中車牌,參與拍牌的人數可以說一直在跌跌不休。


Ann87931806


吃飽了撐的沒消化,弄這些問題什麼目的?能夠得到什麼呢?我看你就是心態有問題,在這找平衡感!好好的,踏踏實實的,把力氣用在工作上,多做對上海,對國家,對民族團結有意義的事!實在閒了,疫情當前,做做公益!


彩雲間e


多不多無所謂、外牌也好、大牌也罷、素質開車、別佔道、別龜速、別隨意變道、別亂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