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關於貧窮你不知道的—讀《貧窮的本質》後感

選擇年底看這本書,大概是我今年犯的第一個錯誤吧。之前因為買其他幾本金融書湊單,於是挑挑揀揀選擇了這本,看了下腰封,果然諾貝爾獎作品很容易成為宣傳點,哎,村上如果能獲一個的話,估計書都要賣到緊缺吧。

關於貧窮你不知道的—讀《貧窮的本質》後感

封面

封面讓我想起了米開朗基羅的名畫,不知道是否是故意為之,前幾天看金融書膩味的時候,就決定翻出這本書來調節心情,當然也是小看了它,完完全全不是能調節心情的書,毋寧說,看好後覺得人生更加嚴肅了。

我看書有一些個人習慣,就是特別嚴肅的書,我有時候需要搭配輕型書籍來看。所謂的嚴肅書,並非專業類型的書,而是指書本的內容極其深刻,容易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舉個例子就是《聰明的投資者》、《虛實之間》這種類型的書;而所謂的輕型書籍,在我眼裡看來,就是特別容易閱讀,內容不深不淺,引不起情緒激動跌宕的書,好比《追風箏的人》、《島上書店》這種暢銷書,當然也有暢銷書是屬於嚴肅類書籍的,比如東野的《白夜行》,內容過於暗面的我也歸屬於嚴肅書籍。

這就意味著,在讀一些嚴肅書籍的時候,我的腦子會一直沉到最底下去思考很多問題,特別是真正的經典作品,而這個舉動非常辛苦。

不太喜歡看書的人,大概很難懂這個感覺,會覺得也就是閱讀文字的過程,為什麼會覺得辛苦呢,其實體驗感接近於你看一本很沉重的電影,或者是一本很催淚的電視劇,在你不斷深入看的過程中,情緒一直在起伏,你哭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定很累,同理,你思考了很久,腦子也會很累。

有時候書本很厚,中間我需要休息,這個時候我會選擇搭配1-2本輕鬆閱讀的書,來調節下腦子。

然而我誤以為《貧窮的本質》也是輕鬆類型的書了,不,它不是。反而是另一本嚴肅類型的書。(所以不能小看諾獎啊)

關於貧窮你不知道的—讀《貧窮的本質》後感

貧窮,大概比我們所有人都想的更沉重。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裡也是排的上前幾的國家了,加上我生活在沿海城市,是完全不存在“貧窮”的感覺的,書裡的“貧窮”,是赤裸裸的貧窮,即吃不飽飯的貧窮,連生存都是問題的貧窮。作者的的確確是自己親自走訪了18個貧窮國家/地區進行調研後,列舉了無數的案例,來證明貧窮這個詞語背後的心酸。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如果太窮,大體是這個人不夠努力。”當然其實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勤勞致富”,言下之意就是你夠勤奮,總可以脫離貧窮的。然而真正的貧窮,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難纏,你無法簡單的逃脫。

書裡大體描述的是:為何貧窮,貧窮的背後是什麼原因,以及為什麼窮人一直都很窮,沒有辦法走出貧窮的陷阱。

因為貧窮,他們無法接觸到我們平常人很普通的常識,因為所有的常識在他們生活的圈子裡都是接觸不到的,不瞭解信息,即等於一定意義上得不到自己要的知識量,沒有知識的人生,無法更好的進行規劃,所以大部分的窮人,究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當下的生存、溫飽進行搏鬥,光是對付“生存”下去這個難題,已經捉襟見肘了。

那是不是有了“精準扶貧”會好一些呢?並不會。

大概只能免於飢餓吧,但是也不會有什麼更好的發展了,這就是扶貧工作特別難開展的地方,因為你不能整天只是救助,而不教給他們更好的脫離貧窮的方法,然而當你打算教給他們的時候呢,因為受教育太有限,能接觸的知識面和世界都太有限,他們無法正確理解,思維模式完全不同,反而會徒勞。更別提很多貧窮的地方還會有很奇怪的風俗了。

關於貧窮你不知道的—讀《貧窮的本質》後感

我們之所以可以順利的走上自己想要走上的道路,是因為很多問題,我們都是坦然接受的,比如我們有居住的地方;水很衛生,哪怕需要煮過;我們有電;我們知道有義務教育;學校的老師會教給我們很多東西……這一切對於真正貧窮的人來說,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因為無法想象,所以他們要耗費很多精力在很普通的生活上,他們無法騰出更多精力來對付真正需要對付的事情。

所以窮人往往不會購買健康的食物,而會買更美味的食物,因為他們不知道健康食物的重要性;他們也不會購買蚊帳讓自己免於被蚊蟲叮咬,這樣子可以有效降低瘧疾的風險(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也不會存錢,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會一直窮下去,那還不如過好當下,然而永遠不存錢,只會越來越窮……所以才有“窮人愈窮,富人愈富”的道理。

的確是個悲哀的事實。

當然書裡只是揭示了本質,老實說我覺得並沒有給到太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畢竟這是困擾全世界的一個難題,所以書名也很樸實:貧窮的本質。

大概大家可以從中儘量避免自己的刻板印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