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起床啦!”

“穿衣服!”

“刷牙!洗臉!”

“快點吃飯!”

“走啦走啦,來不及了,快點換鞋!”

這首清晨奏鳴曲往往以起床鈴為前奏,伴隨著大人的催促、孩子的哼唧甚至哭鬧,最後以大門“嘭”地一聲關上作為尾聲。

磨蹭、拖延,應該是孩子的通病,經常大人都催好幾遍了,他還盯著什麼東西愣神;大人都穿戴整齊準備出門了,他還慢吞吞地沒穿襪子。

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其實孩子的拖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人——太! 吵! 了!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   越催促越拖延

有的孩子做事並不是每件都落後於別的孩子,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通常比較麻利,沒興趣的事就在那裡磨蹭。

比如,今天要去動物園玩,他可以在3分鐘內穿好衣服、鞋子,還反過來催大人;如果讓他去收拾玩具的話,任大人喊破嗓子,他的動作還是慢吞吞的。

這類孩子往往很有自己的主見,大人不要把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做比較,因為催促和比較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激化矛盾,讓孩子的內心生出“我就是要慢,越催我越慢,看你們能怎樣”的抵抗情緒。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大人可以拿孩子以前的表現做比較,多鼓勵,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   大人標準太高,孩子無力應對

往往大人一個指令發出去,就要求孩子馬上做出回應,然而孩子的思考和動作發展水平都是有限的。在孩子完成“理解指令”到“開始行動”的過程中,大人就會認為孩子“太慢了”“磨蹭”,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快了。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請蹲下來,跟孩子瞭解不能及時完成的原因,並幫助他制訂一個更合理的計劃,比如,催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反覆催促,你可以問孩子:“你想5分鐘之內還是10分鐘之內去寫作業呢?”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覺得為自己的事兒做主了。

當我們帶著同理心傾聽孩子時,才能更理解孩子的難處,更圓融地處理親子關係。

  •   依賴性過強

有的孩子做什麼都是慢吞吞的,逼急了就讓大人幫忙。

孩子是這種情況的話,大人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太沒有堅持的原則了?比如,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時,孩子磨磨蹭蹭地不去做,結果呢,媽媽看不下去了,於是一邊數落孩子,一邊幫孩子收拾,最後媽媽生了一肚子氣,對孩子而言也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反而生出“我不做自然有人做”的心理。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傾向,大人一定要學會堅持原則,該是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和投機取巧的小聰明。

如果大人提出了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要求,而孩子心不在焉地說“馬上”,大人要堅定地說:“XX分鐘之後,我會檢查。”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要讓孩子體驗拖延造成的後果,比如延遲或取消出去玩的計劃,直至任務完成等。

有個《拖拖拉拉國》的故事,針對的就是孩子關於拖拉、磨蹭的問題——有一個叫蘇小懶的小姑娘,她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的,有一天,她的媽媽忍無可忍,把她發配到了拖拖拉拉國。

在故事裡我們能從以下幾點讀懂孩子的內心,兔媽來幫大家分析一下:

  情節一:

媽媽一進門發現蘇小懶躺在床上看雜誌,房間裡仍然是一片狼藉,頓時暴跳如雷:“早上我出門之前怎麼跟你說的?……這瓜子殼……這桌子上的灰……這廢紙團,這髒衣服、臭襪子……”

聽,早上出門前,也就是把孩子放在了沒人監督的環境裡,這對於一個有拖延症前科的孩子來說,不是極大的考驗嗎?這是其一。其二,媽媽分配的任務過於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這讓孩子本能地產生排斥和厭惡的情緒,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

因此,要想改善孩子的拖延問題,首先需要大人在現場監督,並給出每項小任務的時間節點,讓一個個小的成就感成為內在的驅動力,以保證任務順利、愉悅地完成。

  情節二:

當媽媽以驚人的語速數落蘇小懶時,她放棄了爭辯,低著頭一言不發,心想:“當個小孩子就是很可憐、很無助啊,當大人責罵你的時候,你還得裝作乖乖聽話的樣子,不然戰火會越燒越烈,沒法收拾了。”

一個“裝作”把孩子的無助和反抗表露無遺。真實情況確實如此,當孩子不想聽的時候,真的能夠選擇性耳聾,但是媽媽們經常忘掉孩子的這一“特異功能”,結果呢,自己越說越生氣,孩子卻一點兒沒聽進去。

  情節三:

蘇小懶真的被媽媽發配到了拖拖拉拉國,在拖拖拉拉國,蘇小懶感受到了拖延的麻煩,甚至還因為沒有拖拖拉拉做事觸犯了法律,最後蘇小懶有計劃有目標地打掃乾淨了一間密室,闖過關卡,成功逃離了拖拖拉拉國。從此,她再也不會拖拖拉拉做事情了。

看,讓孩子體驗一下拖延的後果,是不是比大人苦口婆心地說教管用一百倍?

這個故事出自《學會管自己——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本套童話歪歪兔官方微店有售。這套書以童話的形式,講述了10個最重要的獨立成長主題,幫助孩子學會應對入學後的環境變化,從獨立品格、學習能力、社會適應三方面提升自己——

不叫不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童話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將自己帶入故事中,變身主人公經歷一番故事情節,無形中就增加了心理體驗,確立了自我選擇的方向。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類似場景時,會想起童話故事,從而明白自己究竟該如何做。

願我們的孩子擁有完美的自控力,擁有自律自足的人生。

學會管自己——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用10個童話故事,讓孩子用最好的狀態迎接新學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