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在滿世界的教育焦慮中,這種家庭理念如此平實有力,建議家長看看

在滿世界的教育焦慮中,這種家庭理念如此平實有力,建議家長看看

編者的話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觀察現在的許多家庭,如果家長在內心懷著深深的焦慮,時常為孩子而感到緊張,那麼可以想象孩子可能就會感到壓力重重。今天介紹的這個家庭在教育方面值得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態度重於成績,報答父母不一定要用高分,鼓勵和讚美要及時……這些話讓人感覺非常踏實,而孩子呢,也穩穩地躋身尖子生行列。

這個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著一套不焦慮、不功利、不浮躁的理念,這種淡定是當代很多家長所做不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得知孩子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後,她的媽媽告訴她:“班級前二十幾名的同學,在時機適宜的條件下,誰得第一名都有可能。這一次考了第一名,已經證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實力。以後不要有壓力,出現名次上下浮動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對待。”這樣的話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輕鬆、踏實。

那麼,這個孩子是如何成為班裡的NO.1呢?下面,聽聽這個家庭的教育經。

1. 考試與分數

從小學開始,我們家就是這樣要求孩子的:“只要學習態度好,考試考多少分都不會責怪你,只要考出你的真實水平就可以。”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在考試的時候沒什麼壓力,反而很少有發揮失常的時候,成績也差不到哪去。

在我們家,孩子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家長態度不會產生太大的反差。同時,我們也不會將物質與分數、成績掛鉤。在經濟能力承受範圍內的,我會給孩子買,但與成績沒關係。因為我不想讓孩子養成功利的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在滿世界的教育焦慮中,這種家庭理念如此平實有力,建議家長看看

2. 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並且享受生活。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對孩子說:“你父母對你這麼好,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報答父母。”

我更正了這種說法,對孩子說:“女兒,對父母的報答不必是很高的分數,而是從現在開始,好好活著,認真過好每一天。”

我始終認為,學習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學習肯定是重要的,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電影、和小狗玩、適當上網玩遊戲放鬆、去鄉下陪伴外婆外公等,都可以讓孩子的生活很豐富,也讓孩子的生活充滿了愛,從而激發生命的熱情。

3. 閱讀經典

我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處。閱讀經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徑。

我從去年開始督促女兒閱讀外國經典名著。在這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女兒的寫作更加有文采了。我想,這就是文化的薰陶,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閱讀者的生命中,考試成績的提高只是一個副產品。

我建議各位家長,不要讓孩子去讀那種“快餐書籍”,比如如何成功、技能速成等,讀書就要讀經典的世界名著。可能孩子剛開始讀的時候不喜歡,但讀上兩三本,就會不一樣了。有一次,我問女兒:“你閱讀名著時感受到愉悅了嗎?”女兒回答說感受到了。那一刻,我很欣慰。因為,愉悅感是閱讀最高層次的享受。

4. 獨立性

從小,我和孩子爸爸就有意識地培養女兒的獨立性,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人生很多事情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家長心中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真正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輕易作負面評價。就是這樣,隨著女兒漸漸長大,她遇事不逃避,會思考,有自己的主見。

在滿世界的教育焦慮中,這種家庭理念如此平實有力,建議家長看看

5. 粗心問題

經常聽見有家長朋友說,孩子錯的題目好多都會做,就是粗心啊。對於粗心這一點,我是如何做的呢?

從女兒五年級起,我就告訴她:粗心就是能力差,是學得不紮實的表現,任何時候都不要說是因為粗心沒考好。也請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找藉口推脫責任。細心、沉穩、腳踏實地是必備的應試能力,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偶爾丟一兩分,可以理解,但是將它作為考不好的理由,就是能力還欠缺,學得不紮實了。

這就是我的觀點,我的女兒也認同這一點,她現在成績也一直比較穩定。

6. 培養孩子的能力

我認為家長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讓孩子去鍛鍊,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如何判斷在什麼情況下該放手呢?我認為是在可控的範圍下。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做不好就一直替他做。有些事請可能讓孩子做,他只能得30分,而你替他做,就可以得90分,但是,請記住,這90分永遠是你的90分,孩子依舊是0分。

反過來,讓孩子自己去做,在過程中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點,第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可能就有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經歷中去學習和成長。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變得獨立,然後才能超越父母。能力,不親自做是永遠不能培養出來的。

7. 賞識與自信

我身邊不少家長朋友在教育孩子上,經常不去賞識孩子的優點,反而過分強調孩子的錯誤,我覺得這樣不好。

有一次,和女兒談心的時候,她說,我平日和朋友說話時聊到女兒的時候,那些肯定她優點的話,她雖然裝得不在意,實際上卻很在意,而且很開心。這樣便能激勵她繼續堅持,越做越好。鼓勵的力量和效果永遠比批評強大,讚美和鼓勵的語言要及時。

那麼,批評呢?孩子會犯錯,在犯錯時,我一直是就事論事地和她一起分析,但從不翻舊賬,剋制自己不囉嗦。我和孩子的爸爸有一個觀點:犯錯後,改正就好,事情過了,就繼續過美好的生活,不要強調和延伸負面情緒。

上次,女兒說:“媽媽,謝謝你。因為你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訓斥我,就算我做錯了也不會這樣。”是啊,我不這樣做,是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訓斥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當眾訓斥,更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非但沒有效果,而且會積壓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滿世界的教育焦慮中,這種家庭理念如此平實有力,建議家長看看

孩子來到世上是一張白紙,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格外需要父母的引導教育,才能讓孩子以後的人生更加順利,一路都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