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老照片:外蒙庫倫1925年,喀爾喀人的傳統生活


庫倫是外蒙古首府, 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前身。烏蘭巴托始建於1639年,當時稱“烏爾格”,蒙語為“宮殿”之意,為喀爾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駐地。“烏爾格”在此後的150年中,遊移於附近一帶。1778年起,逐漸定居於現址附近,並取名“庫倫”和“大庫倫”,蒙古語為“大寺院”之意。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庫倫為烏蘭巴托,並定為首都,意思是“紅色英雄城”。烏蘭巴托是一座具有濃郁草原風貌的現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面積為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8萬,目前46%人口居住在烏蘭巴托,其中74%的人口是青壯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豔、光亮的顏色。

喀爾喀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而已婚女子則穿對襟坎肩。喀爾喀蒙古族婦女頭飾具有古老的動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徵,其形狀似牛角,顯現出壯觀大氣的特徵。喀爾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頭巾纏頭的習俗。帽子不僅是一種禦寒和裝飾用品,而且用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外喀爾喀東接呼倫貝爾,西至阿爾泰山,南臨大漠,北與俄羅斯接壤。清入關以前,喀爾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和清政府建立了聯繫。1655年,清政府賜盟宗人府,並在外喀爾喀設8個札薩克,分左右翼。


此後,外喀爾喀三部之間發生紛爭,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插手,於1688年向喀爾喀大舉進攻。喀爾喀戰敗後,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舉旗投清。1691年,康熙帝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於多倫諾爾會盟,宣佈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

喀爾喀人古代社會結構以親屬集團為主,組成氏族和部落,為父系制。領袖以能力為決定條件。成婚後的男性通常住於鄰近父親和其他男性親戚處。分為貴族和平民兩個階層。在滿族統治下,親屬集團的重要性開始衰落,而採用中國的民政制度。

大多數喀爾喀人傳統上一向在流動牧場宿營,一年從甲牧場到乙牧場遷移四、五次。政府試圖對遊牧民實行集體化,增加牲畜生產,但遭到很大阻力。1990年代,半數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會區,尤其是烏蘭巴托(Ulaanbaatar)。---【外蒙古,1925年。攝影資料:Pyctam】


分享到:


相關文章: